文/彭锋
杨锴喜欢在大面积的画布上平涂,他没有像古典主义画家那样追求纵深,也没有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那样画满画幅,而是信手涂抹,兴尽则止。杨锴的涂抹不像涂鸦那样推崇破坏性的占有,也不像街画那样制造装饰性的幻觉,而是在释放内心的激情和思索。与80后艺术家酷爱小清新不同,杨锴的作品涉及沉重甚至略显残酷的主题。但是,他不像老一代当代艺术家那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而是将这些主题心理学化,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做自我剖析。杨锴的作品很好地揭示了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个体,强大的社会规训抹平了它们的存在的差异,但是平静的背后是汹涌的激情。杨锴将他在生活中收敛的激情,尽情地释放在巨大的画布之上。
杨锴的画很难归类。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分析出许多风格或手法:涂鸦、表现、色域、抽象、超现实、卡通、写意……但是他将这些风格成功地糅合起来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让我想起丹托(Arthur Danto)的风格矩阵。丹托指出,在艺术界中,如果一种风格成立,与它相反的风格也会成立。……
尽管杨锴的创作并不是在矩阵理论的启示下进行的,但是用矩阵理论来分析他的作品也能说明部分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丹托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今天的艺术,至少在绘画领域,已经不可能出现占据纵栏的大风格,剩下的就是尽量将横栏里的小风格实现出来。但是,要确保自己实现的小风格是新的,就需要知道更多的历史上展现出来的大风格。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艺术家,都必须是艺术史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知道的作品风格越多,在创作上就越有优势。杨锴本科就读于广州美院油画系,后来进入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院教育给了杨锴良好的绘画技艺和知识修养。……
杨锴喜欢画骷髅,骷髅通常被认为是死亡的象征。但是,对于在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骷髅与死亡的联系已经不那么紧密。相反,骷髅可以很骨感。骨感不仅真实,甚至也可以是美的。骨感的美,不是表面的美,而是本质的美。杨锴对骷髅乐此不疲,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发现当代生活缺乏骨感。今天的社会如同巨大泡沫,表面繁荣,内心空洞,找不到可以支撑和依赖的骨气和骨力。刺穿虚假繁荣的泡沫,让生活着陆,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骨不是一个贬义词,对骨的追求是一种高级追求。在生活中追求的骨气与在艺术中追求的骨法平行。尽管杨锴学习的是油画和实验艺术,但他对中国美学也有深刻的领会。
但是,骨因为精而不多,能够欣赏骷髅之美的人也不占多数。杨锴通常将骷髅安置在大面积的单色之中,更显出骨的孤独。杨锴画中的骷髅,就像海底火山爆发在海面上留下的残骸,不美却可以依靠。杨锴需要大面积的单色来集聚能量,如果我们期待爆发来得更猛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