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知宝

    (及卜),瑶族,1976年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2001年结业于文化部重彩画高级研究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藏书画院副院长,西藏美协副主席,中国西部画院副院长,中国岩彩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部重彩岩彩画高研班教授,陕西教育学院、西藏大学客座教授,拉萨市文联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曾参加全国6至11届画展和全国1至6届岩彩画展等大型美展并获国家级奖项十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西藏博物馆、无锡博物馆等重要部门和国内外爱好者收藏。2001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授予“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


西藏著名瑶族画家:李知宝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雪域高原,用一颗热爱艺术的心植根高原,用画笔充分表达对高原的情怀。一个从秀丽的湘江边走向高原的画家将他内心里涌动的那份激情挥洒高原,创造出一种感动,他就是我区著名瑶族画家李知宝。

欣赏李知宝的画,让你体会到的是一种深刻的西藏的人文气息,感受到一种坚韧、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他长期生活在高原,从高原艰辛的环境中磨练出的顽强意志和生命的升华。

选择西藏

1976年,意气风发的李知宝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本可留校任教,但他却选择了西藏———这块让他魂牵梦绕的沃土。说起李知宝的西藏之行,还颇有几分戏剧性:当年国家号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边远的地方去。正是在这种革命的号召下,李知宝写下了支援西藏的申请书。为此,他成为了当时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明星人物。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就此写下尾笔。

从环境秀美的江南到气候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坐火车、乘汽车,万里之遥、途径7省区市,历经半个多月,终于到达拉萨。而今,近30个春秋转瞬即逝,李知宝也用30个春秋见证了西藏美术事业的成长、壮大,他用自己的行动为西藏的绘画艺术走出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了许多切实的工作。

初到西藏,李知宝拿起教尺当上了美术老师,这对他来说不离本行。从小学美术老师到中学美术老师,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充实而有意义。他和同事一起深入基层,为中国文联开展的“朝霞工程”在拉萨选拔了数十名少儿艺术人才。课余时间里,在他组织的课外美术活动小组里,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购买美术材料给学生们用,教授学生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绘画技巧。

一批一批的美术爱好者在他的细心栽培下慢慢成长起来,有许多学生甚至被一些美术院校破格录取,有的直接考入各类大学的美术系(班),卓有成绩的有阿旺晋美等人,现在,这些美术人才都已成长为西藏画坛中一支新生的骨干军。当今在画坛小有名气的次旺扎西、昂青等青年画家是当时被中央民院直接从李知宝的课外美术活动小组录取走的。次旺扎西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后又到挪威留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大奖。

植根西藏

对西藏的认识,对藏族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那种坚韧的认同,让李知宝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生命的支撑。广袤无垠的草原、雄伟冷峻的雪峰、流淌不息的河流都成为李知宝的深深眷恋。

他清楚地记得,外出写生时,是藏族同胞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他吃;晚上天冷,是藏族同胞把自己的袍子脱下来给他裹上。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报答藏族同胞的恩情。他诚恳地与藏族同胞交朋友,潜心研究西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西藏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李知宝的艺术元素,西藏的山山水水都给了他无限的艺术激情。几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他用自己的画笔和色彩记录了西藏的历史,记录了西藏的文化,记录了西藏的自然。他已经很自然地将自己定位为“西藏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艺术属于西藏,自己已经离不开西藏了,离开了西藏,就没有一点艺术感觉了。他的一些在国内国际上获得过大奖的优秀作品如《草原纪事》、《人神之间》、《走过圣湖》等,都印上了“西藏”的烙印。

雪域高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风情赋予了艺术家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充满激情的艺术生命,不管是艺术家们自主选择高原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还是高原选择的艺术家来描述自己的独特风情,艺术家们都为这块圣土付出了青春,李知宝也不例外。

李知宝不但将自己的心留在了高原,也将自己的家安在了高原。在他进入高原后的第三年,他从湖南老家带回了一见钟情的妻子,从此拉萨就成了他念念不舍的家。女儿也生在拉萨,长在拉萨。

表现西藏

2004年6月,由贾德江主编的《当代名画家技法解析———李知宝重彩人物》画册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画册的出版填补了西藏岩彩画美术技法的空白。有名家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在水、墨、色奇异的幻化中营造了雪域纯朴的人民与他们心中的神秘景观,色彩亮丽沉着,画风特色鲜明,自成一家”。这是他给西藏这块热土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同胞的最好回报。

他在西藏生活了近30年,他的“布面岩彩画”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其实,“布面重彩”的概念在西藏已有了许多年的历史,在西藏由于气候的原因,纸制书画作品不易装裱,因此画家改用白布作画材,多年来逐步形成一个用布作画的群体,李知宝是其中之一。西藏画家从小就接受了重彩的训练,从古至今都有一些画家从野外捡来许多各式各样的石头研磨成粉自制成颜料,所以他们画出来的画效果有些特别。但李知宝的布画也开创出了自己的特点:研创出一种布上墨彩技法。

偶然拾珍宝,让他的画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有一次,李知宝到一座偏远的寺庙考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印有佛像的泥塑,找到了一些先辈画师遗留下来的天然矿物质颜料,回来后他就尝试着用这些颜料在白棉布上作画,最后画出来的效果令他非常惊喜:具有壁画的古朴沉雄,又有水彩颜料的那种明丽清新;具有工笔的精致纤巧,又有写意的奔放热烈。他用此颜料创作出的系列作品《秋岸》被邀请在中国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一鸣惊人,引起了行家们的赞叹。从此,李知宝迷恋上了石头,喜欢到野外找各种颜色的石头磨粉作颜料作画。行家评论说:他习惯于捣碎玛瑙石、绿松石及孔雀石等矿石块作颜料,浓墨重彩地将神话中的仙女、佛教中的高僧请入自己的画作中,充分表现出一种珠光宝气,不惜代价厚涂金银,造就金碧辉煌。

西藏寺庙中的壁画和唐卡被广泛地使用红色,久不退色,这也许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知宝。在他自己看来,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印象,因为常年不适应高原的气候条件,他经常流鼻血,所以他也从中领悟到了一种东西:“以脆弱生命与强悍自然磨合实在十分感人,我喜欢在画作中用红色的颜料去表现脆弱生命的强大张力。”所以他的画注重色调,以暖色居多,我们能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一种明快的红色,寓热烈于凝重,反映出高原的炽烈和充沛的阳光,使人们在红色、鲜血和生命之间产生联想,其作品《守望》就是典型之作。

近年来,李知宝就绘画材料与技法为课题还展开了一些新的研究与实践,在宽阔的文化原野中,通过关照当代世界现代绘画研究的新成果和隐藏在古代艺术经典深处的材料与技法,特别是蕴含在西藏古代壁画中的材料与技术精华,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画表现领域的追求,突破了他自己以往创作的固有模式,使其自身的艺术与改革时代新的社会文化现实形成表达上的对应。他通过采集喜马拉雅和念青唐古拉山麓各色各样的晶石和“雪域净土”,画出了不少更加新颖的作品。

2000年,李知宝考入文化部开办的第六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开始系统地学习用天然矿物色绘制岩彩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深造,李知宝的艺术造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仅在2001 年,他就先后8次携自己的作品参加国家级美展并获多项大奖,当年他也因为自己在西藏及美术界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被中国美协授予“民族杰出美术家”光荣称号。

几十年艺海泛舟,使他在艺术道路上佳绩不断:1981 年,其作品《待归图》获首届民族画展佳作奖;《最后的净水》获加拿大第二届枫叶奖国际水墨大赛优秀作品奖;《草原纪事》获1991 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美展一等奖和全国“七·一”画展铜奖;1995 年,《梳头的人》获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1997 年,《小卓玛》获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民族百花奖”全国画展银奖;同年,《魂兮归来》获拉萨市书画摄影艺术大展金奖;《走过圣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省区美展银奖,《随行》获2001 年全国首届岩彩画展优秀作品奖,《远古时代一个美好下午》获第二届全国岩彩画展银奖……这些,都是给这位30年植根高原,直到现在仍无怨无悔的瑶族画家的最好褒奖。

稿件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