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苏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甘肃书法院艺术顾问,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
作品先后三十余次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项重大展览,并获得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书法最高奖“全国奖”。 2006年被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书协授予首批“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2012年荣获江苏省文联推选的“江苏省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称号。2014年9月荣获江苏省书法最高奖“首届江苏书法奖”。现任教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师从刘江、章祖安、王东龄、祝遂之和陈振濂诸教授,获益匪浅。“润秀”是他书法风格特征的最好概括,豪放之中不乏秀丽,粗犷而不失细腻,将二者结合最佳,方能称得上是成功之作。
其篆刻以满白、细朱为主,工稳秀丽,流光溢彩。印风虽工稳,细微处见变化机巧,蕴藏匠心。因为有大量临摹汉印的功底,其印虽多平直,亦见高古神韵。
作品获奖:
1995年 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 优秀奖(最高奖)
2004年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书法最高奖“全国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6年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9年 翁同和书法奖获提名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4年 首届江苏书法奖(最高奖)(江苏省文联)
作品入展:
1995年 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5年 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6年 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8年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0年 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邀请展(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2000年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1年 “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2001年 全国当代古典细朱文精品展(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2002年 吴门青年书家十人作品展(江南风)
2002年 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组委会)
2002年 全国七十年代书家十八人作品展
2004年 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览(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4年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4年 第二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4年 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5年 当代江苏书法精品晋京展(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2005年 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9年 08中国书协千人千作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0年 09中国书协五百强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1年 全国首届手卷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2年 江苏省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书法家(江苏省文联)
艺术年表
1970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
1991年9月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
1995年4月入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1995年7月篆刻作品获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
1995年8月毕业后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1995年11月入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1998年2月入展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
1998年2月入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2000年7月入展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邀请展。
2000年12月全国入展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2001年10月入展“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
2001年11月入展全国当代古典细朱文精品展。
2002年1月入展吴门青年书家十人作品展。
2002年2月入展全国七十年代书家十八人作品展。
2002年8月入展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
2004年3月荣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书法最高奖“全国奖” 。
2004年7月赴日本金泽市参观学习交流。
2004年8月入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览。
2004年9月入选第二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入选。
2004年10月入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4年10月入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2005年6月入展当代江苏书法精品晋京展。
2005年10月入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
2006年12月荣获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
2007年1月江苏省文联三十佳赴香港展览,作品入《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作品集》。
2008年6月国家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
2008年7月入展中国书协千人千作展 。
2009年5月荣获翁同和书法奖获提名奖。
2009年8月被聘为甘肃书法院顾问。
2010年6月入展中国书协五百强作品展,参展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2011年5月入展全国首届手卷展。
2011年12月当选苏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
2011年5月全国70年代书家提名展十周年特展”
2012年6月参加大型纪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行、草书的专题拍摄。
2012年11月荣获江苏省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精品展(十人)。
2013年 11月参加苏州美术馆得意之作展。
2013年11月雁荡寻梦-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
2013年11月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2014年3月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并播出林再成专题片-儒风雅韵。
2014年6月荣登《澳门航空》杂志封面人物。
2014年 9月荣登《澳门航空》杂志封面人物。
2014年9月荣获江苏书法最高奖“首届江苏书法奖”。
2014年11月荣登《南方航空》杂志封面人物。
2015年2月再荣登《南方航空》杂志封面人物。
2016年2月当选为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出版
1995年10月作品入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
1998年2月作品入编《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览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
1998年2月作品入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
2000年12月作品入编《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
2001年10月作品入编《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作品集》,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2001年11月作品入编《当代古典细朱文印精品展》,精雅创作书苑。
2002年2月作品入编《七十年代书家18人作品选集》,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年8月作品入编《苏州青年美术书法作品选》,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
2002年8月作品入编《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作品集》,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组委会。
2002年9月作品入编《七十年代书家作品选集第二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4年3月作品入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作品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6月作品入编《江苏 辽宁百人篆刻精品集》,沈阳出版社。
2004年8月作品入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览作品集》,香港书艺出版社
2004年10月作品入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作品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10月作品入编《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作品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5年6月作品入编《吴门书道——苏州市全国获奖书法家作品集》,古吴轩出版社。
2005年10月作品入编《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览作品集》,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3月作品入编《江苏书法通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2006年12月作品入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
2007年1月作品入编《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7年7月作品入编《七十年代书家墨迹册》,中国艺术出版社。
2007年8月作品入编《明清书法家诗咏——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古吴轩出版社。
2008年5月作品入编《当代行书艺术展作品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8年5月作品入编《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年8月作品入编《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杂志社。
2008年8月作品入编《定慧寺巷书画街中国书画当代名家作品集》,苏州市沧浪区双塔街道办事处。
——林再成书法断想
齐玉新
一
前不久,一个收藏家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你寄给我的林再成绢本手卷是印刷品!”我一愣----怎么可能呢?!他说“手写的怎么跟印刷的效果似的?”我只好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你把手卷泡在水盆里,湮墨就不是印刷的。
我与再成认识差不多有十年了,自八届国展看着他现场考试、获奖之后就觉得他好像在书坛上消失了一样。于是我很奇怪,大家都在折腾,他为啥没动静了?
去年夏天在苏州,因为“书法苏军”[2] 的采访我才真正知道了他这些年到底干嘛去了,才真正饱览了十年磨一剑之后的林再成书法艺术。原来,这十来年的时间,他就终日沉浸在书法的古代经典长河中默默地修炼着自己。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七十年代的书法家能够耐得住寂寞,我几乎没有见过。面对他的作品中的技术含量与十 年前相比,只好用震惊两个字来表达了。
二
在当代,搞书法显然是很幸运的。专业的书法院校教育、那么多的资料和资源(甚至有些古人都没见过)、发达的媒体、众多的国展平台资源,因此这也是一个少年成名的时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书法领域这些年被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可是,我一直认为尽管当代是一个青年优秀书法家辈出的时代,然而“早熟”却掩盖不了“青涩”,这也是当代书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技术不过关!很多书法家依仗自己的才气逼人,创作全凭才情,作品自然激情充溢、潇洒纵横,可是如果用一生的时间去考量一个书法家的时候,才情、才气总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慢慢褪去。有人说,老了,拼的是学养和功力。功力是什么?是技!
“技近乎道”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在锤炼技术的寂寞之路上,再成埋头去做了,这是一个书法家难能可贵的清醒认识。或许有人说,书法是艺术,是抒发心性的艺术形式。可是,技术不过关,如何才能更好、更准确、更自由的承载一个艺术家的情绪和思想呢?在这一点上,再成对于技术的锤炼是非常聪明和理智的,也只有这样,才有他的爆发。
三
再成是一位以行草书创作为主的书法家,尽管我们所能见到的作品基本都是行草书,可书路却非常宽。比如,他的大字行草书取法宋代诸家,尤以米芾为主,用笔雄强泼辣,线条粗壮挺拔,颇有“刷”字之神采,观之深有汪洋恣肆之感,酣畅淋漓。大字难做,很多人做大字用笔却有粗糙之病,虽则有气势,却失之荒率,不见笔墨。再成的大字行草书在用笔上十分讲究,点画精微,起承转合拿捏准确,足见其精湛的用笔技术。大字难做,而能做到气势与精到则非常之难,很多人也只好取神舍貌,这个,包括古代书家中也不鲜见。
如果通览再成的小字行草书,你会惊讶于他对几种风格的驾驭能力。比如,他能做米家风格的小字行书,用笔提按变化很大,铺毫痛快而又于细腻处纤毫毕现,可谓风樯阵马、开合有度;他还能写一手沉静圆融的元代赵孟頫风格的小行书,只见笔毫在宣纸上婉转回环,一派萧散的松雪味儿魏晋风度溢于纸上;当你见到他的另一种小行书的时候,又会惊叹于那种规整谨严的法度在笔尖下快速的流淌,一点一画之间腕下自然生发出康里子山的神韵。
我曾经纳闷好几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行书,林再成是怎么在手下生成的?他说,一个是技术的熟练和扎实;一个是对于古人经典的深刻理解。我想,能够清晰地分开不同的风格和“技术参数”,上述两点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四
作为一个书法家,是需要有自己的艺术主见的,最可怕的是随波逐流,终将会淹没在时代的长河中;最可贵的是有一个清醒的思路,能够深入的去挖掘被别人忽略的盲点。在当代魏晋书风笼罩的创作格局下,林再成十年如一日的瞄准宋元书风,去锤炼自己的技术、去与古人做着心手双畅的技术融合,最终他不与人同。
学米者不乏其人,而能沉浸在米芾的手札中,从中提炼自己的技术语言,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再成的聪明之处。潜心赵孟頫的书法,这又何尝不是对魏晋书风的另外一条通道呢!而涉足康里子山并由此融合成为自己的一个艺术语言,这难道仅仅是独辟蹊径吗?我想,这或许又是再成对于古典经典深刻理解与发现的体现。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第一个发现道路的人就成了领路者,后面的人就成了随从。
五
前些天,我曾经和一个刚学书法的人讲----其实书法很简单,一是你能够控制住毛笔,正确、合理的使用它;二是你脑子里面要有东西。于是,用你的手准确的表现出来,你就是书法家了。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能做到了,那就是“心手双畅”了。[4]
一个书法家,,需要一辈子做临摹古人经典书法的事情,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反复锤炼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无非就是----不断地训练手的技术,不断地强化对古人书法的记忆过程。卖油翁那两下子就是技术,而他的那两下子难道不是表演艺术吗?他最终道出了真谛“唯技熟耳”!作为书法艺术,我们的情绪、心性、思想、审美最终还是要通过笔墨线条来传达出来,没有精熟、准确的技术表现手段,一切又都是空的。
难怪有人以为林再成的字象印刷的,这是因为他的技术太高妙了,以至于每一个点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用笔动作都非常严谨、精熟,他的用笔技术已经完全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手工书写,而只有如此,他才能正确、准确的来用毛笔、用线条传达他的审美追求。所谓艺术中的“无意于佳”,应该理解成是建立在技法纯熟基础上的率意和自然流露。
面对林再成的书法,我坚持认为,他对于技法的锤炼最终决定他会不断超越他人并超越自己的今天;他对技法的锤炼,也最终决定他的作品会不断趋于完美。一件艺术品,也只有近乎完美的技法,才能决定他的艺术品质。没有绝妙技法的艺术品都不是好的艺术品,如同没有技术含量的书法作品一样----绝对不是高级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技术,包含了用笔、结构和章法,现 在,林再成完成了技术的熔铸,那么,技近乎道就在他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