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荣生

    1958年生,河南开封人。《书法导报》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第4、5、6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台北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顾问,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顾问,河南省老年书画院名誉院长,河南省慈善书画院顾问,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名誉院长,河南省诗词协会顾问,青岛中国书法院名誉院长,台北中华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傅山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生态书画院顾问,北京书法院顾问,广东书法院艺术指导,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书法研究员,中原印社名誉社长,宣和印社顾问,曾多次担任多项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审监审组主任。其作品曾参加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1989年创办《书法导报》。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南海、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军事博物馆、炎黄艺术馆、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收藏。执行主编中国书协重点图书《当代书法论文选?批评卷》;出版有个人作品集6种。


王荣生:书报足慰平生志

若不是看到王荣生坐在那儿抽着烟,喝着茶,你会以为他的办公室只是一间仓库。10多平方米的房间堆满了报章书籍、笔墨纸砚,让人几乎无处下脚,而他却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他拿出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墨之声•王荣生书法篆刻集》,书法家沈鹏的题签,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撰写的评论文章,相当有分量。同记者谈到他担任总编辑的《书法导报》,谈起他钟爱的书法篆刻艺术,王荣生自然谦和,娓娓道来。

吐尽妖娆为春蚕

“守望三分责任田,精心浇灌百花园。为人作嫁新衣裳,吐尽妖娆为春蚕。”这首诗正是《书法导报》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书法家王荣生的真实写照。

1989年,王荣生创办《书法导报》,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20多年后,《书法导报》从最初的一张四开四版发展到如今的每周对开32版,成为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法专业媒体,曾三度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在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成为全国唯一荣获一等奖的书法类报刊。

多年来,每期报纸,王荣生都要审稿看样;书法界的许多重大活动,他必到场,亲自拍摄撰文;组织联络各类书法团体、推动书法文化对外交流、普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推动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设置等。他说:“我全部的精力都在这份报纸上,只是因为热爱书法。我的理想就是办一份纯艺术的报纸,为弘扬书法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书出流水不染尘

王荣生出生于开封,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7岁时练习书法,20多岁就以一幅《石门颂》风格的隶书作品在第二届中原书法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4年,王荣生获林散之奖•学术成就奖。

他在书法之路上汲古求新。早年精于篆、隶和北魏六朝墓志,书风朴厚古拙。后来,逐渐转向写帖,熔碑帖于一炉。临帖过程中,他从唐、宋书家颜真卿、苏轼开始,逐渐转向晚明书家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徐渭,撷取傅山圆劲恣意的精神,加入率真自然的意趣。近年又重习“二王”,颇得其潇散飘逸的韵致。王荣生的行草,风格洒脱清丽,一派雅逸之风。

练习书法40多年,王荣生每天晚上坚持临帖,从未间断。已届知天命之年的王荣生说,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个人心性的表达。他说:“写手卷或小品的时候,我追求书卷味儿和静雅之境;写大幅草书的时候,我追求狂放的感觉和野逸之气;写隶书时,我追求高古的意境和庙堂之气。对于传统积累的经验越多,越能自如地进入忘我之境,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书法之外,王荣生的篆刻也有造诣。他的篆刻始终遵循古雅与文人风格,刀、笔相合,冲、切随意,收放自如,与其书风一脉相承。

进入寻常百姓家

谈到书坛现况,王荣生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书法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书法报刊百花齐放,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感慨:当代艺术家是最幸福的,因为有很好的创作环境。希望今后书法创作更贴近社会发展的脉搏,有更多的大家出现。

对于书法走向市场,王荣生认为一方面需要有繁荣的书法市场,以文养文,同时又反对炒作书法价格。他说:“艺术不应该孤芳自赏,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书法作品应让大众买得起,进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