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天雍


    一九五七年生于沈阳。自幼受父亲熏陶,喜欢书法。一九八四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日本语言专业。一九九二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师从沙孟海先生、刘江、章祖安诸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一九九六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二○○三年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二○○一年在职攻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以《中日禅宗墨迹研究》论文获文学博士学位,并获二○○八年度国家课题艺术基金奖。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省分会理事、浙江省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日本书学书道史学会会员、日本禅宗墨迹研究会会员、日本岐阜女子大学特聘教授。

    书法作品多以古文字创作为主,擅长甲骨文、金文和草书。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被多家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所收藏。一九九八年以来,作为日本文部省招聘教授,先后七年赴日本岐阜女子大学教授书法、篆刻、水墨画等课程。并多次在日本名古屋、岐阜、静冈、福冈、长野县等地举办学术讲座和展览,并担当全日本大学生书道展览评委。此外,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学,并在杭州红星文化大厦、沈阳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韩天雍金石书画展》。


韩天雍:金石文字直指禅心

韩天雍:1957年生于沈阳。先后获得外国语言学学士、文学硕士、美术学博士学位。并以《中日禅宗墨迹研究》论著,荣获2008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基金奖。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日本岐阜女子大学特聘教授。

理论以中日书法比较研究为主,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日本篆刻艺术》(1995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佛教写经》、《三笔三迹》、《禅宗墨迹》(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主编《历代小楷法帖》十八集(2004年西泠印社出版社);《中日禅宗墨迹研究》(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以及《韩天雍金石书画作品集》、《中国当代书法名家》、《韩天雍作品集》(人美出版社,2011年)、《中国近现代名家》韩天雍作品选萃》(解放军艺术出版社,2011年)、《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韩天雍书法作品集》(天津人美出版社,2011年)等十几种。此外,有“日本古代书法史概说”、“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印谱漫谈”等四十余篇有关中日比较的书法、篆刻论文、译文分别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书法杂志》、《中国篆刻》、《美术观察》等权威核心期刊及论文集中。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日本爱知县艺术馆等举办多场个人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钓鱼台国宾馆等多家美术馆及海外重要机构收藏。

记者夏琳

23岁他学艺沈延毅、杨仁凯、冯月庵、霍安荣等当年中国最顶尖的书画大家、古文字鉴定家。

31岁师从中国书学泰斗沙孟海及刘江、章祖安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其后,他曾连续八年在日本多所大学讲学、讲演及从事文化交流,得到日本顶尖级书法、篆刻大师今井凌雪、小林斗盦、梅舒适、稻村云洞等诸大家的首肯,他是中国当代古文字书法创作的领军人物,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学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就是韩天雍。

他拥有德艺双馨的父母,6岁开始描红习字

第一次见韩天雍,是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工作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堆满了书,以书法和禅宗为主。已在南方生活了20多年的韩老师还是习惯性地盘腿坐在罗汉榻上,一边熟练地泡着大红袍,一边用浓厚东北口音和记者娓娓道来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韩天雍说,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大。没有父母从小的引导教育,不会有今天的他。因为出身于书香门第,六岁父亲就让他开始描红,每天练习柳公权《玄秘塔》一百字以上,“那时候我特别羡慕我的两个姐姐,因为她们可以到处玩,可是我哪里也去不了。”回忆往事韩天雍笑着说。此外,父亲将自己所经常看的《左传》、《古文观止》、《文选》、《资治通鉴》等文史书籍的精彩片段也常讲给韩天雍听,并要求他和姐姐在睡觉前必须背诵一首唐诗、宋词或千家诗,韩天雍说那时候的自己偏好李清照、杨万里等婉约派的诗词。现在能记住的也就是在小时候积累的那一百多首,后来学的反而一首也背不下了。韩天雍说,自己能成为一个书法家和家学有莫大的关系。

偷学日语掉进书画圈

在父亲的鼓励下,韩天雍开始自学日语。“我父母日语非常好,看书、翻译都没有问题,我母亲甚至翻译过小说。”在1977年恢复高考,韩天雍戴着“数学考了4分”的“光环”,考入辽宁大学外语系日本语言专业。当年,钱钟书考取清华时数学只考了15分,韩天雍笑着说,这数学不好倒是和钱钟书先生很像。重拾毛笔后,韩天雍笔耕不辍,直到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他也不敢懈怠半分。

大学毕业,韩天雍放弃进入辽宁驻日领事馆的差事,进入沈阳书法协会任秘书。辽宁是书法大省,当年的影响力甚至超过浙江。著名学者沈延毅先生、鉴定家杨仁凯先生、草书家冯月庵先生、善写隶书的霍安荣先生等知名文化界前辈都是辽宁书法协会的主席、副主席和顾问,这对韩天雍来说无疑掉进了蜜罐里。这对韩天雍的书法造诣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

师从名家自成一体

1989年韩天雍顺利考上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生,师从沙孟海、刘江、章祖安三位教授。在韩天雍的印象中,沙老不同于沈延毅的豪爽,有着南方人的温文尔雅,“每次给他看字,沙老从来不说‘不好’,一定会用浓重的宁波腔说‘虾得好,虾得好’,然后用‘但是’来告诉你需要改进的地方。”

读研究生的前两年,韩天雍经常拿自己写的多种书体作品去求教沙老,真草隶篆都有,沙老为他选择了篆书,“他认为我的篆书可以有所突破。”在研究生期间,《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韩天雍每天都会选一篇临摹一遍,“当时我每天都花八九个小时写字,所以现在哪个字在哪篇铭文中,我都熟捻于胸。”

在真、草、隶、篆等传统领域打下了良好基础后,韩天雍专攻古文字书法创作,将甲骨文、金文与草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目前,韩天雍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精通古文字学、善于驾驭殷商甲骨、两周金文、春秋战国石刻文字进行大篇幅创作的书法大家。

回忆自己前半生的导师们,韩天雍说,父亲和沙孟海等恩师除了教会我的写字,更是教会了我在书法道路上做专家,不做杂家。

有舍有得,只做“专家”

1992年,在研究生毕业之前,他完成了21万字的《日本篆刻艺术》一书,1995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在作《佛教写经与禅宗墨迹之比较》的硕士论文时,他把中国美术学院里关于禅宗的书都读了一遍。2001年在准备博士论文《中日禅宗墨迹研究》期间,先后5次去日本,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研究馆看了大量的关于禅宗的第一手资料、文献研究,“多亏了我本科学习的是日语,所以看日本书籍没有任何障碍,这也对禅宗墨迹深入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篇23万字的博士论文,也在2008年度荣获国家课题社科艺术基金奖。

1998年以来,作为日本文部省的招聘教授,韩天雍曾先后八年赴日本大学讲学,并与多所大学或美术馆进行学术交流、开设讲座和举办个人金石书画展览,这样的过程也让韩天雍在文学、文化学、艺术诸方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补充,更让他对禅宗墨迹有了深刻理解。如今,谈到禅宗墨迹研究,书画界绕不过去的专家一定是韩天雍。韩天雍戏称,因为自己“笨”,所以只能一辈子深入研究这一个点。

对于现在圈内一些书法家研究各种书体、涉猎各个领域,韩天雍直言,“想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专家,这是不可能。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如果夜以继日,那么你寿命可能就短。所以做人做事都要有舍有得,不能什么都顾及到。”

忙于教学和书法创作的韩天雍,一直醉心于学术研究,他的新作《禅宗墨迹》、《禅宗绘画》、《历代文人篆刻边款释文集成》三本书近80万字也已“杀青”,近期将由中华书局出版面世。

纪念——我的父亲韩彤

文 / 韩天雍

今天是我父亲离开我们的第六周年忌,2008年的多事之秋,四川闹地震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而我的父亲也在这个冰雪严寒的冬季走完了他八十八年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

父亲韩彤(1923一2008),原名韩树人,黑龙江省呼兰县人,袓籍山东省临沂市。自幼在呼兰县著名的私塾馆学习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九年,后入洋学堂,1944年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时张学良将军任校长,后经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冯沅君和陸侃如先生介绍,与同系同学孙冰轮(里扬)相识,据母亲说他们结婚也是这对夫妇主持婚礼的。父亲由于岀色的古典文学修养,在大学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论辩中,他以正方辩反方,又以反方辩正方均取得第一名的佳绩在诸多公子和名嫒中脱颖而出,遂当上东北大学学生会主席,在抗日游行爱国运动中一马当先,在反內战,反饥饿等运动中总是冲锋陷阵。他作为大学生的代表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曾与同学张自忠的女儿及傅作义的女婿一道与蒋介石先生论辩并据理力争,于是博得韩老夫子的绰号而名声大振。

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进步革命青年由辽宁省文联文学创作编辑部部长的职位中被选派并考入东北鲁迅艺术院(简称东北鲁艺)戏剧研究生,同届同学有李刼夫(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王盛烈(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等。其间有多篇论文及戏曲作品发表、演出。他们也可以说是新中国培养的首届研究生。然而,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父亲首当其冲被划为顽固右派,时年35岁。此后父亲的文学创作生涯告一段落,行政级別减为一半,工资也拿一半即64元,其后在沈阳故宫博物馆劳动改造,整理清内府书画的登录著册和研究工作。记得父亲对书画文物的整理著录都是用绳头小楷书写的,字迹十分工整,法度谨严,父亲说书法的童子功是九年私塾打下的基础。记得我在没有上小学之前父亲就让我描红,后每天练习柳公权《玄秘塔》一百字,睡觉前背诵唐诗或宋词一首,我和两个姐姐比谁背得快和准。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一声号角打破了我少年时期的梦,红卫兵十八次抄家,连我父亲的研究手稿和研究生毕业后创作的多部剧本及全国性巡演的戏曲稿费所购置的十几本宋版书一并掠走,家庭被迫迁至铁岭县下属的康平农村避难,一晃就是十二年!

1978年父母双方错划右派得以改正,我也由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身份参加高考。父亲回城后,被安置在沈阳市文联剧协任秘书长,母亲为作家协会的专职作家。父亲遂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积极组织剧本创作,参与策划沈阳市组办的首届全国戏曲调演,花四年时间主笔创作《远东阴谋》电视连续剧,后由著名导演陈加林导演,中央电视台首播,荣获戏曲“飞天奖”,我老父亲在其中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2008年是个多事之秋,四川大地震,我家天也塌了一半,父亲在沈阳一场大雪中深夜感到呼吸困难,因肺气肿而离开我们。他没有丝毫的病痛折磨,走得干净利落,神态十分安详,有如羽化而登仙,人们说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母亲为父亲作一首诗,我用魏碑体抄写在父亲的墓碑上:“青苔谷底淚,鸷鸟逆风飞。双双清白笔,难写无字碑。”父母亲一生坎坷,但对生活却乐观面对。春节陪年近九旬的老母过年,老母说:“你这次把你爸爸给你留下的书带回杭州吧,他离休之后读的书有一半是为你读的。”是的,自从我从外语专业改行学习书法,我老父亲订阅了大量的书法方面的报刊和杂志,他看过之后将重点总要用红笔注明,或重要的文章或图片剪裁下来给我留着回家时看。我自从1989年来杭州攻读书法硕士硏究生以来,和他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8年在日本讲学放假省亲的时间也难以把握,父亲总是把我的书信视为至宝,他常说“家书抵万金,”值得庆幸的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及论文《中日禅宗墨迹研究》获国家课题艺术基金奖的时候,当上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时候,老父亲还健在,他说这比送给我任何礼物都珍贵,远胜于金山和银山!老父亲一生光明磊落,性格爽朗,才华横溢,谈笑风生,魅力无限,他没有离开我们,他冰清玉洁的灵魂一直在我的左右呵护着我,如有来世,我还是做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