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梵志

    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市,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曾梵志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批判,受到评论界广泛的赞誉,也得到社会民众的持续关注。与此同时,曾梵志参与了一系列国际和国内重要的艺术展事,包括首届广州双年展(1992)、广州三年展(2002)、威尼斯双年展(2009)等,并在上海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保加利亚国立美术馆、法国Saint-Etienne 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知名艺术机构举办了个人展览。曾梵志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之一。

    2014年2月在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举办的曾梵志首个法国回顾展落幕。展览汇集了曾梵志1990年至2013年创作的39件作品,其中就包括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面具”系列,如《面具系列6号》,2004年的作品《肖像》。


宗峰:我眼中的曾梵志

2013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晚间拍卖专场上,由尤伦斯夫妇送拍的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7000万港元起拍后,经过5名竞投者持续20分钟的角逐,最终以1.6亿港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8亿港元。中国当代艺术由此进入亿元时代,曾梵志成为亚洲最贵艺术家,位列全球最贵在世艺术家单品第七。

我和曾梵志在一次活动中经好友皮力介绍认识。2010年左右我们的交流开始比较多。男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能够彼此欣赏,而曾梵志正是我欣赏的一种人。

2011年,我从北京一位收藏家手中首次购买了曾梵志的作品——《乱笔》系列。由于偏爱,不久又在香港佳士得购买收藏了他1990年代的《面具》系列,收到作品数月后我才告知梵志是我收藏了他此幅作品。

我称他为梵志老弟,他因方力钧的个展来西安会专程看望我并参观了我的当代艺术收藏。我只要有机会去北京,一定去他的工作室看望他。

每次在京见他,他总会把我当远道而来的朋友留下一起吃饭、聊天。他总惦记着某些已被人们忘却的中国老一代画家的素描作品的收藏,以及他委托别人在市场上购回自己早年一些有意义的作品。

梵志老弟是位完美主义者,特别纯粹,不仅对待作品如此,在生活中也强调品质。他的家庭其实特别简单,他和妻子以及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组成一个三口之家。他喜欢看女儿的画,每当他女儿绘画能力有所提高时就常会向我炫耀,言语间流露出他的喜悦。

我们之间很少或者不谈艺术,更多话题是他成长经历中的磨难与遭遇,也会聊聊我们各自对收藏的理解、喜欢的收藏品类,包括对中国石刻艺术、明式家具和传统山石的理解趣味和收藏。透过这些你会发现其实在他内心始终保持着一种童趣和创作欲望,包括对自己学术的把握和商业之间产生矛盾判断的智慧。我们也喜爱谈论时事热点方面的话题。

他和我所喜欢的另外一位当代艺术家周春芽大哥有相似的地方,虽然他们个性有所不同,但都具备在创作上的严谨及对关注方向的深度思考,这也包括商业与学术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综合能力都非常强。也就是说,他们即使不是艺术家的身份,是企业家或从事政府行政工作也会同样出色,都具备面对现实问题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不能够仅仅依赖一条线索或一件作品,艺术之外的看似和艺术没有关系的线还有很多,而且更为重要,你会在对这些线索和关系进行剖析后,才能够发现作品的核心价值。对曾梵志作品的理解,不能单纯去看某一件作品,应该整体、完整对作品的前后关联性进行梳理,之后你会发现他能够独自领跑中国当代艺术绝非偶然。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表达了艺术家对当时中国社会富裕阶层的观察理解的角度,艺术家对画面中戴有面具人物的心理进行揭示,然而此外,我更想强调艺术家对人物肢体语言的理解所具有的高度,通过对画面中人物手的放大来增加对人物内心世界更有效的揭示,同时也流露出西方古典艺术对他思维方式的影响。就面具所隐喻的内容,东西方文化对其有着比较近似的认识和理解。

对他的《肉》《协和医院》《面具》与《乱笔》及他喜爱的铜版作品进行系统梳理后,就可以理解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为何可以拍卖成功。

今天,中国的艺术品收藏群体,依然不够清楚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型,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在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力和贡献。未来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认同的逐渐释放,必然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价值继续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