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2岁
[深圳商报讯](记者 苏海强)林风眠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缩影。然而,因“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改变中国艺术”的观点,与当时中国的形势不合而受到批判。中华书局2月出版的《画未了:林风眠传》一书认为,是时代误解了林风眠。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一代艺术宗师,他的一生历经了20世纪的重大变迁,也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
在中国美术史上,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但他们给 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因艺术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 术。徐悲鸿由于认清了“美术潮流”,取得了很大的改良中国画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流。
而林风眠认为,不能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这些在后来很长的岁月里都受到误解,被视为洪水猛兽,林风眠 也因此受尽批判。1949年后, 因被视为新派画不合艺术审美,不受到重视, 他凄然被解职而无奈离开他任校长兼教授的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画未了:林风眠传》一书的作者为郑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文汇报》高级记者,在文汇报工作近四十年,对现当代艺术家、近代收藏颇有研究,著有《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及画家传记数种。
在《画未了:林风眠传》中,作者通过走访林风眠的家人、朋友、学生,收集林风眠和他们之间大量的往来书信,完整而客观地还原了林风眠的人生,并进而揭示了 这样一个事实:林风眠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却黯然被时代误解。据了解,书中有大量林风眠及其亲友的照片系首次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