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可之

    男,1978年考入四川美院油画系,毕业后任重庆出版社美术编辑。代表作品《冬日晨曦》获首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奖",《长江魂--三峡纤夫》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名列第一),《历史》为文革后闻名的"伤痕画派"代表作之一,《东方之子》被誉为华人跨世纪形象。其作品《 历史》、《又一春》、《冬日晨曦》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他作品由瑞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收藏家收藏

为人生的艺术

冯法祀

我并不认识陈可之。

前些年有一次在中国美术馆我看见过他的一幅大油画《三峡纤夫》,这画太好了,我在画前感受到一种很久没有过的震撼。这也是画长征,画河流里的长征,需要花很多工夫。

后来陈可之告诉我,这张画他画了两年,自己跟船工一起生活,一方面需要生活真实的模样,一方面画室里也请了模特,画了很多局部,改动一个人物的位置时,就用画刀刮掉重来。

时下的艺术市场,纷纭不冷静,但从陈可之的画中我看到了难得的冷静,这很难得。从徐悲鸿、李铁夫到现在,油画传入中国已是几代人,他们回到祖国一定要画自己国家的东西,结合中国实际把画画好,这是要付出多少心血的,而不是凭空想而成,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现在看到陈可之这样的画家的作品,我很高兴,我认为他的选择很成功,选择一条表现生活的路,很正确,体现了人生追求。陈可之可谓人小心大,专捡难题做,画人物众多的纤夫和大轰炸,画自己熟悉的、耳闻目染的大题材,他一张画画两年,时间不祘多,但很值得很了不得,是一个大贡献。

我对抗战那一段至今记忆犹新,我当时正在搬迁至四川江津的武昌艺专任教,大轰炸的第二天,我就进城了,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看到的就是陈可之等人画中的情景。

我还曾经到过三峡,那是1946年,过险滩的时候水太大,木船的纤绳断了一根,惊心动魄,幸亏还有一根纤绳,否则船毁人亡,还有一大箱画也保住了,后来在美术馆见到陈可之的《三峡纤夫》,很熟悉,很亲切。

正如纤夫一样,陈可之的艺术人生经常向人提起在习画困难时中学班主任给他的资助,他还经常提起当年在美院时刘国枢、夏培耀教授给他颜料的帮助。我想如果他未曾经历人生的磨砺,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三峡纤夫》和《重庆大轰炸》。这些油画留下的艺术价值,自然会证明这一切。

生活成就艺术,陈可之的油画并非是对前人的沿袭,比如他那幅在首届油画展获奖的《冬日晨曦》,朦胧含蓄之美,朴素之中传达的中国品位和意境特色就是十分突出的。而《三峡纤夫》传达的严谨、概括、提炼和传神,体现了作者对大型绘画的驾驭能力,其大气磅礴之势、壮怀激烈之情溢于画外,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同样是传世不朽的。

 人生苦旅,解缆问桨,陈可之在三峡系列油画中运用中国画铁线似描绘江石的纹理,引用了中国书法的题诗落款,其精妙之感和文化品位,体现了画家以彩言物的豪迈和时空岁月的沉郁。

 他把那些已经消失的三峡景物的局部,不厌其烦地用多层画法,象细致的肖像画那样画得很深刻和自然有趣,或鲜活神奇,或静穆之态,笔触稳健准确,色彩丰富整体,从自然遗产的精微之处,以见广大的万千气象,方显艺术家的创作观和艺术魅力,是近年来陈可之留给社会的一笔财富。

 后生可畏,后生可喜,我认为陈可之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是果敢、真诚和有意义的,同时,也为他取得的艺术成就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今年九十三了,这两年断断续续地画了两幅泰山,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去泰山,我还要去贴近生活,只要有一息尚存,我是不会放下画笔的。因为祖国的山川热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