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辉

    1959年7月生,籍江苏淮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评论家协会会员。


名家集评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丁亥之冬,余造访淮城,拜见仁兄无名山人,由斯处观其近作,取法之高古,笔韵之苍茫,气息之纯正空灵,绝佳处但见新意、仙意、山林之意,绝无媚俗取悦之态。纵览中国历代书家之迹,笔墨点划,皆为心之流露,宛若清泉出谷,白云漫游。当今书坛,造作之势取宠哗众之习已成风,于此氛围中,先生藉运河之水恩泽,以无名山人自号,可见其甘于衣带渐宽,以求得灯火阑珊之佳境。先生为探求书艺真谛,曾赴燕园学习,深得楚骚之陶冶。任何一门艺术,脱开深厚的文化土壤,必将枯萎。吾断言,此诚为中外古今艺术家所必然之经历也。

陈洪武(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

庄辉先生是我家乡淮安的一位优秀的中青年书法家,才华横溢,行迈高标。他于书法孜孜以求,与日同进,以其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赢得了书坛的关注。他的楷书以颜真卿为风范,曾下了十几年扎实的功夫,此后又对北碑进行了深入挖掘,不仅在笔法上进行剖解捕捉,而且还吸纳了碑版书法的古拙气息,大胆地参入奇崛险峻的体势。近两年,他又站在碑帖兼容的交汇点上,对草书作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从他的草书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庭坚及明清诸家等都有所涉猎,纵横腾挪,仪态天真,飘逸中不失质朴之感,充满了舒卷天地的苍浑气象。庄辉先生不仅在书法创作上日益精进,而且也很擅长理论思考,发表了多篇书学文论,让我们对他充满了期待。

孙晓云(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

庄辉书法面目清新。他从传统的魏碑入手,小到方寸,大到巨幅,基本功扎实,功力也较深厚。魏碑、行书、草书,各种形式比较全面,展示了他坚实的传统功底和他比较开放活泼的个性,稳重中有一种腾越的感觉。他当过水兵,从他的作品中,可见到其具有大海般宽阔的胸襟,前途无量。

言恭达(原中国书协副主席)

很早注目庄辉,是由十多年前在淮安书法点评时,见到他的行草作品,其气息恬逸空灵,意态清和,显现出作者传统经典耕耘之心迹与审美体验。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我一直看重并相信这位年轻书家会在江苏书坛闪烁他的光辉。

   十多年后,当我披览《墨道心迹》,愈感这位刚知天命书家书风的成熟与稳实。豪放激越的抒怀中更显多彩的沉厚与恣意的奇峭,足见书家对碑帖的多方取法与通会。于笔墨纵逸恣肆之中,可窥其意象之精微,返璞之归真。将贴近时代审美的笔墨语言,整合得雄阔壮美,有机地汇集在创造的张力之中,这正是庄辉的慧智与心性给读着带来的泽光。

高云(原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现任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 

对于“墨道”,庄辉有其“心迹”。他深知,书艺博大精深,要在创作上再探新峰,不惟着力于技,更应跻身以“道”,技道双修,方能期乎大成。于是,他甘于寂寞,勤于临池,举凡经典碑帖均心追手摩;又潜心探颐,锲而不舍,每遇理论问题则诘究本末。他从对颜真卿书学比较研究入手,以史证论,史论结合,撰写了《从北魏〈元顼墓志〉试探颜楷之源》等系列论文,在颜氏书法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还撰写了《臆说书法创新》等多篇书学文章,对书法创作规律进行了探索。庄辉书法,可谓诸体兼擅,尤以草书和魏书见长;字形多变,能容创新于传统之内,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用笔收纵有度,刚健不失婀娜,浑朴兼具真趣。他试图将太白豪情的酣畅与禅宗机趣的潜修结合起来,打通二者脉胳,汲取其中精髓。我以为,庄辉这些年,其书艺已渐入佳境。

李 啸(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院院长)

庄辉兄书法的审美风格是多元而又统一的。他诸体兼擅,手法多变,以行草见长。时见笔墨淋漓,撼人心魄。他的线条虚中求厚,动中寓静,显示出很强的驾驭能力。他有扎实的颜字楷学根基,继而潜心北魏墓志,巧拙并取,奇趣相生。我能从他的草书中找到安静,从他的楷书中找到动感,能从他纵横捭阖的取势中看到他笔上的柔韧,能从他厚拙奇险的结字中看到他内心的坚强。手捧庄辉兄《墨道心迹》,油墨香味仍在,看着这位从墨道上几十年一路走来的汉子,像一个小姑娘般地向我坦露心迹,怎能不让我心中发热。

朱培尔(《中国书法》杂志副总编)

庄辉的书法与他的人一样,给人最大的印象是在萧散的同时流露出的儒雅之气,我想这除了是建立在他全面学养的基础之上以外,更是他对书法本体深入研究与体察的结果,是他潜心书学三十多年的具体体现。他的草书风樯阵马,给人以一种畅达与飘逸的审美体验。其章法,往往在不经意中使空白成为一种有意味的言说;其笔法,则是寓提、按、顿、挫,疾、涩、藏、露等等丰富的变化于遒劲,并使之成为自己心灵的舞蹈;其墨法,尤其是他的少字数作品,也是极水墨曛染之能事,表现出他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胡传海(《书法》杂志副主编)

看到庄辉的名字,好多年前的记忆恢复了。敦厚的为人、聪慧的言谈、随意的书写、适性的生活。几天的接触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但随着这么多年没有了音讯,这些记忆在逐渐发黄……今看到《墨道心迹》,那跳跃的笔墨,智性的书写,多元的探索,形成了他特有的书写痕迹和趣味。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幅作品,特别有张力,笔墨的变化和虚实的对比都恰到好处。显得老到而有性格。至于《咏九华山》这幅作品,则以内敛而静怡的方式来处理作品的调子的,不张扬,但有古趣。庄辉还是很注重吸收当代人在书法布局上的新意,比如,在《烙印虎门》中的大字中穿插小字,《石牛·木马》中的色条的对比安排,从书体上看,庄辉善于多种字体,在形式感方面,他还是很能体现当代人在艺术哲学上的思考。可以说,庄辉的书法能放能收,亦雅亦趣,半旧半新,真乃书坛一把好手!

马 啸(中国国家画院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

庄辉有一手过硬的笔墨功夫。他注重线条的力以及线与线之间力的平衡。
   庄辉的书法之所以有如此的面目,首先得益于其朴实而坚韧的性格。这种性格使他习书时或浏览先贤的作品时,更多地注意到了“力”——这是数千年书法史的一个本质的存在。它深沉、雄浑,深藏于内。当然,庄辉能够获得这种力,还凭藉了他的习字方式、方法。尽管笔者对庄辉并无更多的了解,但与他数次谋面,尤其是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依然能清晰地发现他的某种偏好:喜好魏碑,偏爱那种坚实的线和稳重的形——无疑,在碑与帖之间,他更多地喜欢前者。倘佯在碑的世界中,他的性格和情绪得到了最大幅度的抒发、挥洒。正是于此,他无论是作行书、楷书,还是作草书,均以全身之力,一气呵成。当我们如此判断时,并不表示庄辉漠视帖、漠视线条的畅达。庄辉与许多人的不同在于——即使是挥洒连绵起伏的线条,也同样谨慎行事,他的笔端一刻也不离“坚实”二字。这“坚实”之中,体现了先人倡导并坚持的“骨法”。
   骨法之中,自有我在。这便是庄辉。

 边平山(著名画家、新文人画派领军人物)  

庄辉先生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喜欢书法。他的书法风格受到江南文风的影响,表现细腻婉转而又不失粗犷的一面,这也许是与他当过水兵,在部队受过训练有关,他的行书既有南方细腻之处,也不失北方用笔粗犷的一面。尤其近几年观庄辉先生的作品,又有了新的体会,他在书法之外,偶尔也画些文人画,画受八大、青藤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已不在画,而在书。

周祥林(中国书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周祥林工作室导师)

“发乎情止于礼”是大多数中国人对待情感的一种方式,如果把她延伸,你会发现这同样也是中国人的艺术观、价值观甚至是人生观的一种。外表“儒敛”,内心“庄逸”的庄辉先生,堪为当下这一方式的代表。
   他的字,恣肆雄浑,跌宕开张;他的画,造境独特,开合异隅;他的文,语词犀利,观点迥常;而他的人呢,则平淡静雅,虚心如竹。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这内和外是不是不合,但纵观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那些有大作为的人仿佛都是如此,愿庄辉先生能汇入其中。

 邵 岩(中国汉字艺术中心主任、职业艺术家)

庄辉算是一个对书法有敬畏之心的人,这从他几十年对书法的修炼便能看得出。他甘于寂寞,勤于临池,举凡经典碑帖均心追手摹,他习字初从颜体入手兼临碑、籀诸体,且打下坚实基础,而后北上求学,博采众长,书法也转向行草,追崇参禅入道的空灵境界。刚过“知天命”的他又潜心书学的研究并撰写了多篇论文。以史证论,史论结合,对书法创作规律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书法也由过去的恬淡超逸变得奇崛险峭、灵活多变。时下的中国书坛真可谓鱼目混珠,能沉下心潜心于书法创作的人不多。我期望庄辉兄不被时俗遮眼。板凳再坐十年,那时的庄辉就不再是书坛的“无名山”了,而是众人仰目的有名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