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贤油画的审美追求
一
学贤生于“黄梅戏之乡”安庆,曾与我共饮一江之水;后学于滁州、杭州,曾于我名下研习油画;现居于北京、滁州两地,从事艺术创作。学贤的艺术“地图”很明晰:亘古流淌的长江之水,蒙养了他一往无前的心理结构;那个环滁皆山、蔚然深秀之地,给了他几分淡然与灵气;山色空濛的西子湖更像他人生的驿站,孤山寺北、早莺暖树给予他专注的艺术情怀;如此才使他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京城,非但没有迷失自己理想的坐标,反而让自己的艺术变得更加单纯、内敛与执着。
二
艺术家的成长往往与机缘相关联,譬如对一件作品、一个大师的垂青总有自己的理由。这个理由有时说不清道不明,有时又十分地简单,判断标准是内心的那份存念和一见钟情的一瞥,我想学贤之于法国画家布格罗当属于这一类。布格罗被公认为文艺复兴“三杰”之后最杰出的绘画大师,对学贤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杭州攻读硕士期间,学贤的学位论文就是以布格罗作为研究选题,不料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创作了一大批承载自己艺术追求与心力的作品。
然而,绘画毕竟是个“手艺”活,要掌握好学院写实绘画的精髓并非易事,其中所包含的因素非常之多,“技术”便是最基本问题之一。没有它,画面缺少存在的应有价值与基因;没有它,作品就像一个“野孩子”。纵观学贤这些年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艰辛而执着的,进步也是喜人的。早期作品的生涩感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成熟与自信。有了“技术”支撑,便为作品诞生提供了“敲门砖”,但它不是全部,因为,艺术语言是一个宽泛且复杂的体系。
那么,艺术家如何选择并形成自己的语言与风格?我以为,语言与风格的成因与艺术家自身的性格、气质与环境等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能反观自身、理性地认识自己,是一个成功艺术家必备的素质,这也是中西方艺术的共同特点与规律,且不分彼此。我觉得学贤在这点上是非常明智和清楚的,他没有像某些耽迷于“弄潮”的小生和“百变”的精灵,而是在看似单调的探索中咀嚼个中滋味,在对象与颜色的往返中建构着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体味着艺术语言的精妙与乐趣。
三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外化形式,非虚幻之物,而是艺术家审美眼光、修养和追求的载体。因此,作品中所传递的是画家的所思所想。从学贤的艺术“地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所呈现出的精神气息及与之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带着这份“地图”再去解读其作品时会多了一把钥匙,似乎一切都迎刃而解。《梦的边缘》所映现的正是画家的心境,无非是借助模特表达了市井喧嚣中对宁静的守望,亦是对人生奔波的轻轻咏叹。《在水一方》中执笛女子沉浸在清新且悠扬的旋律之中,那远处的山峦不正是画家心中的诗与远方吗?
学贤作品的基调是唯美的,弥漫着宁静,浸透着肃穆,有时也散发着几分孤独。相比于喜剧而言,悲剧给人的感觉更加震撼和扣人心弦,因此,唯美而不甜美,静穆的孤独往往能成为画面的精神内核,需要品鉴者慢慢品味。《孤独的行走》中主人翁是美丽的,安逸的生活环境何来的孤独?这,只有画家知道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女主人的孤独是创作者赋予的。在《不语》中,那个孤独的女孩似乎也在期待着,她期待什么?手中的花儿似乎道出了人生季节的秘密。学贤没有回避内心的孤独,而是用画笔与色彩将之凝固起来,因为他认识到了人终将无法逃离的孤独之现实,反而“尽情”地享受起这份“上帝”的恩赐,享受这份属于自己的孤独来。
当然,学贤的艺术追求并非仅限于此,在日趋成熟的同时尚存需要提升的地方,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对此,我们期待着……
黄鸣 写于沉香阁
2017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