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定州,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毕业,师从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学校特聘教授,北京凤凰岭美术馆驻馆画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1999年出任由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书法艺术执导,为李安、周润发、章子怡教授书法。2005年至今连续九年被北京市文联评为优秀书法教师,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书法教师。作品获第五届全国楹联大展铜奖,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获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大赛一等奖。作品先后入选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大展,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千人书法展,中国书协成立25周年书法邀请展,“西山风”全国小品展、全国扇面展,第二届全国楹联大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政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著名书法家邀请展,第一、二、三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中青年邀请展”。应邀参加海峡两岸名人展,中日名人作品展,中韩书法交流展等。在“杏花村汾酒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中央电视台对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展播。先后在北京、广东、山东、山西、甘肃、河北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优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及美国、日本等国立博物馆收藏,作品收录于《中南海古今楹联》一书。
文/叶宏奇
“剑法犹如书法”,这是王祖诤先生担任电影《卧虎藏龙》书法艺术指导,为李安、章子怡、周润发讲授书法课时说的话,后被编剧吸收为影片台词。与武林中人讲书法,和与书林中人讲剑法一样,表述各异,意趣却相同——“书法犹如剑法”,很贴切。书法剑法,同根不同祖,一文一武,在云谲波诡,戏水弄珠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纯美的愉悦和享受。相比起来,被定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击剑运动,就寡淡无味了。
王祖诤试图在寻求贯通两者间的气血。虽然有点晚,但他做到了。
王祖诤出生木匠,书法算半路出家。但考察起来,就是宿命了。王祖诤高祖王灏,因著《畿辅丛书》,被清廷加封四品衔,授“中宪大夫”“覃恩资政大夫”。父亲王承祁,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新闻系,与启功先生是好友,又拜著名画家傅松窗习山水 ,书画皆通。这样的血脉传承,日常的熏染陶冶,他不舞文弄墨都说不过去。但是,命运多舛,“文革”风一刮,属“黑五类”的一家人就被卷回了河北定州老家。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就拜师学艺,当了木匠,而且很快成了一位非常出色的木匠,并在1979年落实政策回京时,凭着一手精致的木匠手艺顺利进入了北京分析仪器厂,成了集木、水、暖、电诸工种皆通的技术骨干。工作之余,王祖诤总感到自己内心有一种气息在憋屈,有一种化蛹成蝶的东西在蠢蠢欲动,有一扇窗户需要打开,有一种情感需要释放。他时不时地翻阅父亲收藏的友人作品,痴痴地冥想苦思,恍然间灵光一闪,拿起了毛笔并从此不辍。1992年9月,已过而立之年的王祖诤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开始了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不懈探索。
勤奋和优秀的禀赋让王祖诤很快进入佳境。初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不得法,改习汉隶。先临韩仁铭,兼习乙瑛,礼器,小子碑,鲜于璜,张迁,石门颂等汉碑,及清人金农,伊秉绶隶书。再习魏碑和孙过庭书谱。期间,也临米南宫、王铎、赵松雪、王羲之行书。差不多把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碑名帖临了个遍。在大量临摹魏汉碑帖,学习模仿古代先贤的同时,他不拘泥于古人,走进自然,遍访名山大川,一花一木,一山一水,飞鸟走兽,南北东西,鬼斧神工情态万千的大自然,都是他研磨的对象,并把这种来自原野的雨露精华,融入到笔墨的内在气质当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一群老人在树荫下练习太极剑,舒缓时如春风拂柳,沉稳时如泰山矗立,迅疾时如惊涛拍岸,如果他们手里是一支毛笔会如何呢?他喜欢上了剑法拳术,虽然不习,却常常琢磨,买来光碟,看得如痴如醉,一招一式的轻重缓急,收放之间的圆润自如,有的甚至看似无用,实则精辟独当的花样弧线,都成了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二十多年的临摹创作中,王祖诤逐渐形成了追求高古,朴拙于形,内秀于中的创作特色。犹如其人,讷言敏行,一脸黑堂,五官粗糙,不善言表,却吹拉弹唱舞,样样俱全,柔软心肠,乐善好施,一腔正气。他志存高远,在历朝历代众多艺术大师中,选择了苏轼书法创作作为自己的艺术路标。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并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苏轼人生三个阶段的学习,决定了他书法美学的三次嬗变,早年姿媚,如《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圆劲,如《黄州寒食诗帖》,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完美的境界。晚年沉著,如《渡海帖》,不拘细枝末梢,浓笔挥洒,笔力苍劲老辣,字取偏扁欹斜,章法聚散自然,疏密得体。
这是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巅峰,唯其艰难,每跨越一个台阶,才越觉快乐。当他身背宝剑,怀揣笔墨,亦书亦舞,亦舞亦书,吸舞剑之法,融书法之道,渐次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特质时,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驿动的空间。
书界前辈赵朴初,启功等对王祖诤的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笔力厚重大方,意蕴飘逸,不拘小节,外形朴拙,内则华丽,潇洒自然中透露着大气和清新。其作品先后入选第五届全国楹联大展并获得铜奖,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大展,“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千人书法展,中国书协成立25周年书法邀请展等,并应邀参加海峡两岸名人展,中日名人作品展,中韩书法交流展等。在“杏花村汾酒”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中央电视台对其作品进行了全面展播。部分优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青年宫、老子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民建中央,北京文联和美国、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作品多次被李瑞环、吴仪等中央领导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和友人。2003年到2005年,连续三年获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大赛一等奖,连续七年被北京市文联评为优秀书法教师。
在当今书林争相标新立异的时候,王祖诤不急不躁,给自己确立了“书法需终身锤炼,笔墨当随时代,尽量把晋人的韵,唐人的法,宋人的意,及今人的趣有机融合”的艺术理想,并锲而不舍地坚守着。
注: 本文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