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子清

    施子清博士簡歷

    施子清博士,香港太平紳士,祖籍福建。60年代創辦香港集美僑校,現為香港恒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

    ●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原中國工商聯副主席

    ●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會長

    ●中國華僑大學副董事長兼客座教授

    ●北京大學顧問教授

    ●廈門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

     

    施子清博士社會活動年表(百科名片備錄)

    施子清,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積極參加祖國內地的投資建設項目,自1985年起,先後在上海、江蘇、福建等地投資創辦10多個工廠企業經及大型房地產項目,並且創下兩個全國“第一”的紀錄:全國第一個土地成片開發項目——泉州成州工業區;全國第一個由發展商自己提供按揭預買家的樓盤。總投資額超過數億元。近來又先後有北京、河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與有關方面合作,投入巨資在橋梁隧道、國道公路等基礎建設工程項目。 

     

    社会公益事业

    1939年  出生于福建省晉江市。

    1957年  移居香港,先後就讀香港聯合書院及香港菁華中醫院。

    1959年  編導《釵頭鳳》戲劇,公開演出為旅港福建商會籌款。

    1960年  創辦香港集美僑校,任校長。

    1960年  與吳淑敏女士結婚。

    1967年  結束教師生涯轉而從商至今,現任恒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海光大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1983年  發起創立石光中學香港校友會,現任永遠榮譽會長。

    1984年  發起創立香港晉江同鄉會,任副會長、會長,現任永遠榮譽會長。

    1985年  任福建省政協委員會委員。

    1987年  在家鄉福建晉江捐資設立施子清家族教育基金會。

    1988年  任香港福建同鄉會副理事長永遠榮譽會長。

    1989年  發起創立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任創會會長及會長。

    1989年  任香港泉州市同鄉總會會長、永遠名譽會長。

    1989年  任香港晉江同鄉會會長,現任永遠榮譽會長。

    1989年  任亞洲晉江社團聯合會副會長,現任永遠名譽會長。

    1989年  捐資設立福建長汀縣教育基金會。

    1990年  任香港福建體育會副理事長、永遠名譽會長。

    1991年  至今續任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年籌備委員會委員。

    1992年  任華僑大學董事、客座教授。

    1992年  國家主席楊尚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施子清伉儷。

    1992年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北京中南海接見施子清伉儷。

    1992年  出版書法專著《子清墨趣》。

    1993年  任第七屆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1993年  至今連任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3年  發起創立香港廈門聯誼總會,任副會長,現任永遠名譽會長。

    1993年  任廈門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

    1993年  任福建中醫學院客座教授。

    1993年  捐資華僑大學建設教學大樓。

    1993年  與洪祖杭先生捐建晉南醫院。

    1993年  應上海市之邀,“施子清先生書法暨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作品邀請展”在上海美術館隆重開幕。其長卷作品《後赤壁賦》氣勢磅礴,深受好評。

    1993年  出版長卷書法專著《後赤壁賦》。

    1994年  1997年任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4年  任國務院港澳辦、香港新華分社合聘為港事顧問。

    1994年  捐贈福建長汀一中科學樓一座,並捐建電腦設備中心。

    1994年  “施子清書法展暨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作品邀請展”在香港文物展覽中心舉辦。

    1995年  任旅港福建商會副理事長、榮譽會長。

    1995年  任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理事。

    1995年  任集美大學校董會常務董事。

    1995年  任亞洲籃球總會副會長。

    1995年  任香港籃球總會會長。

    1995年  任香港協進同盟監察委員。

    1995年  任香港亞洲農業基金會董。

    1995年  任香港友好協進會會董、秘書長。

    1995年  重陽日華僑大學敬萱堂教學大樓落成,典禮當日,中共中央僑辦主任廖暉、香港新華社副社長親臨主禮。

    1995年  福建省委書記賈慶林先生親手頒贈“樂育英才”金匾及“捐資興學”證書予施子清,褒揚其對教育界的貢獻。

    1996年  任第七屆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1996年  任香港特區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

    1996年  任香港特區人大代表選舉會議成員。

    1996年  任香港孔教學院會董、副院長。

    1996年  任香港企業投資促進會主席。

    1997年  發起組建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任常務執行委員。

    1997年  任中國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

    1997年  捐資設立施子清家族—廈門大學中青年教師培養基金會。

    1997年  捐資予青海民族學院成立獎學獎教基金會。

    1997年  散文集《雪香集》由天地圖書出版,書中《梅花·牡丹·國花》一文被收錄香港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內。

    1998年  任第八屆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1998年  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9年  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太平紳士。

    1999年  任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名譽會長。

    1999年  捐資成立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

    1999年  捐資創辦香港吳淑敏幼稚園。

    1999年  捐資創建香港東華三院健康中心。

    2000年  任華僑大學校董會副董事長。

    2000年  由文匯報、鏡報、香港友好協會、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主辦的“施子清書法展”假香港大會堂舉行。

    2000年  出版書法專著《施子清翰墨》。

    2000年  出版詩集《雪香詩鈔》。

    2001年  榮任北京大學顧問教授。

    2001年  捐資予福建省慈善基金會。

    2002年  任南京大學客座教授。

    2003年  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3年  任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副主席。

    2003年  捐資並發起創立晉江慈善基金會。

    2004年  捐資予泉州南安慈善基金會。

    2004年  出版書法專著《施子清前赤壁賦》。

    2004年  出版政論專著《子清芻議》。

    2005年  任香港民主建港協進聯盟顧問。

    2006年  捐資予南京大學興建子清樓。

    2006年  香港晉江南莊同鄉會成立,任創會會長。

    2006年  作為香港代表與其他來自兩岸三地的書法名家舉辦“兩岸三地名家書法展”,作品先後在香港、臺灣、北京巡迴展出。

    2007年  任香港漢文詩詞楹聯協會創會會長。

    2007年  獲世界傑出華人慈善基金會頒發世界傑出華人獎。

    2007年  捐資予香港城市大學設立中國大陸學生助學金,成大把二號演講廳命名為“施子清伉儷演講廳”以表紀念。

    2008年  任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2008年  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8年  任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

    2008年  任香港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促進總會名譽會長。

    2008年  任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名譽會長。

    2008年  任福建海峽書畫研究會藝術顧問。

    2008年  任香港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顧問。

    2008年  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我看澳門回歸十年有獎徵文”評審。

    2008年  續任福建省慈善總會理事會高級顧問。

    2008年  2009任香港(西安)商會榮譽會長。

    2008年  2010年任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貿易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8年  獲香港城市大學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2008年  獲世界華人協會頒發世界傑出華人獎。

    2008年  福建省慈善總會授予施子清“慈善先進個人”榮譽。

    2008年  捐出3幅墨寶在香港長風春季拍賣會為四川災民做慈善拍賣。

    2008年  湖南雪災,集團捐資予湘潭市賑災。

    2008年  四川地震,集團捐資賑災。

    2008年  出版書法專論《書法經緯》。

    2008年  出版書法作品集《子清墨韻》。

    2009年  任廈門市海外聯誼會榮譽會長。

    2009年  任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理事會理事。

    2009年  任香港湖南商會名譽會長。

    2009年  任臺灣臺北縣福建同鄉會第三屆永遠榮譽會長。

    2009年  任香港中國商會榮譽會長。

    2009年  任上海市晉江商會榮譽會長。

    2009年  獲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聘為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2009年  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第四屆主席團顧問。

    2009年  續任福建商會教育基金會董事局董事、副主席。

    2009年  續任民建聯顧問。

    2009年  續任香港黑龍江經濟合作協進會名譽會長。

    2009年  續任香港友好協進會董事。

    2009年  資助民建聯2009年大型文化籌款活動。

    2009年  捐資予香港浸會大學,設立教育基金會。

    2009年  捐款予福建社團聯會。

    2009年  捐款予一國兩制研究中心。

    2009年  香港科技大學舉行“子清墨韻—施子清書法展”,由科技大學朱經武校長主禮。

    2009年  “施子清博士暨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漳州邀請展”在漳州舉辦。

    2010年  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施氏委員會永遠榮譽會長。

    2010年  任學界聯席-2010上海世博系列活動榮譽顧問。

    2010年  續任湖南省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

    2010年  續任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

    2010年  續任深圳市福建企業協會第三屆榮譽會長。

    2010年  2011年民建聯顧問。

    2010年  回應中華海外聯誼會的呼籲,捐款支持西南災區抗旱救災。

    2010年  捐款支持青海玉樹受地震災害的災民。

    2010年  應福建省外事港澳辦、福建省文聯和福建省書法協會的邀請,“子清墨韻·海西文采”施子清個人書法展在福州尚林書院舉行。

    2010年  出版《詩詞拔萃》。

     

    成就及荣誉

    施子清先生又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在商場大展宏圖,對祖國家鄉的教育事業更中情有獨鍾。1987年,他在故鄉晉江捐資283萬港元設立“施子清教育基金會”,獎勵清貧教師、優秀學生和出國深造人員;1994年捐贈百萬建福建長汀一中科學樓一座;1995年捐贈300萬建華僑大學一座教學大樓“敬萱堂”,樓高5層,有39間不同功能的教室;1997年又捐贈100萬作為“廈門大學青年教師教育基金會”,1999年又以“施子清教育基金會”名義捐贈100萬給北京大學,作為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上的師生優秀論文的現金獎勵。另外又捐資320萬元為家鄉建立了一座“晉南醫院”以及其他“希望工程”等等,總額超過千萬以上。

    施子清先生還先生應聘擔任華僑大學董事和客座教授、廈門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福建中醫學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學常務校董等職務。

    施子清先生更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在香港歷時數10年的過渡期中,施子清先生一直是一個對社會公益事業和積極參與者,先後被聘或推選為港事顧問、籌委會委員和特區推諉會委員,竭盡所能為香港平穩過渡、為特區政府的誕生以及回歸後香港繼續保持繁榮穩定等等方面而努力,可以說是貢獻良多。

    施子清先生在擔任全國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委員期間,盡心盡職,多次就香港平穩過渡和內地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促進兩岸三地經濟、文化交流等問題直抒胸臆,呈交提案,表達意見,充分展示出對香港、家鄉、祖國的一片赤子情懷。

    在祖國和平統一事業方面,施子清先生自始至終表現出高度熱情,全情投入,不僅不斷提建議寫文章,而且竭盡全力為促進兩岸溝通交流,和平統一,四處奔波,穿針引線。如1988年10月在香港舉行第十二屆亞洲女子籃球比賽,作為大會主禮嘉賓的施子清先生為兩岸女籃首次球賽開出第一球,打破兩岸由隔絕走向交流的新局面,便為一例施子清先生不遺餘力,現仍繼續為祖國和平統一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個人相關

    施子清先生尤擅長書法,又通曉詩詞書畫,其作品多次在香港及內地北京、上海、福州、廈門等地展出,名家評其書法為“健勁跌宕,變化多姿,現出豪邁爽颯的風致”。已出版有《子清墨趣》及長卷行書《後赤壁賦》等書法專著。

    施子清古典文學功底較深,他所作古詩詞,既活用典故,又抒發今人胸懷,仔細咀嚼之,蓄味無窮。其近作藝術性散文集《雪香集》已面世,所收文章皆有感而發,情文並茂,文字簡約而渾樸,清麗而典雅,尤其散論詩詞考證之作。

    施子清先後獲委任八、九、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港事顧問、香港特區推委、香港特區人大選委及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等重任。他愛國愛鄉愛港,時時關心國家的和平統一事業,對香港回歸與平穩過度,以及回歸後繼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貢獻良多。

    施子清集社會活動家、企業家、書法家、詩人、文士於一身。著作甚豐,已出版的書法專著有《書法經緯》、《子清墨韻》、《施子清翰墨》、《子清墨趣》、《後赤壁賦》、《前赤壁賦》;散文詩詞專著《雪香集》、《雪香詩鈔》以及政論專著《子清芻議》等。


赤子之心  不浊者清——施子清其人其书

初晤施子清先生书迹,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惊的是,施先生作品之多,数不胜数,落墨之繁,目不暇接。幸好现在有了电子存储设备,否则要想把施先生的全部墨迹浏览一遍,不知得费多大的体力和空间。单从这点看,施先生无疑是一位笔耕不辍、用工甚勤之人。所惊之余,心中暗想,此人定然是生活优渥,时间宽裕,又痴心书艺,体力充沛之人。

看过简历,出乎意料的是,施先生并不是一位专职的书法家或是和书法有密切相关职业的书写者,其不凡经历所成就的一番功业,在常人看来简直就是高不可攀。对于施先生的事业功名,我等小辈自然是充满敬意,但要从书艺来讲,我还是更愿意用平视的眼光来看待。

 

 

汉字,作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所使用的书写形式,已历经几千年,而毛笔这一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也是千古不易。由此来看,汉字的书写最初便具有实用意义,而之所以书法能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则与历代书家天资独具的才能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分不开。在中国古代,书法是与政治、自然、伦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中云:“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派,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诫,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可见,书法在那时还只处于一种从属地位。魏晋以后,书法终于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但仅仅是文人的专利,士大夫阶层便成为书法人才辈出之地。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跻身其间。直到近代,书法不再是文人的专属,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拥有什么学历,只要你喜欢并执着于书法,就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书法大家庭中的一员。

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百花齐放的书坛景象,各阶层、各领域,书坛新人蜂拥而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发蒙幼童,都成为书法界不能不关注的一股股力量。但在各家书法媒体纷纷开出专版,介绍书法界的这些新面孔的时候,我却时时感到有些缺憾:什么时候也开个港澳台书法专版、世界华人书法专版啊。汉字的确是一根纽带,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你学过汉字,喜欢书法,你就无法摆脱汉字对你的濡染,而施子清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值得国内书法界关注的现居香港的老书家。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美术等,书法因其本身独特的书写形式和韵味的难以传达制约了其传播范围和辐射广度。别说全球范围内的华人书家,就说港澳台书家,我们的关注也是远远不够的,交流就更显得匮乏。从这一点上看,施子清先生还未受到国内书坛强烈瞩目便也不算意外。

我向来认为,要考察和品鉴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水平和价值,绝不能将其生活经历和学艺过程割裂开来或者混为一谈。时下,或为避嫌,或为攀附,或为敷衍,有种只谈其书艺,不谈其经历,只谈其从艺,不谈其为人的风气。不说这种风气之正邪,只说艺术之为人所创造,而人之创造又受环境、人事、心境所影响,便不能不重新考虑如何能够更切实地追溯其艺术经历,更客观地赏鉴其艺术作品,更准确地品评其艺术特色的问题。

 

 

施先生其人其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其一,施先生始终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而是知识、学养的一种自然外化,学习书法要从古代先贤处寻得门径,多读书、勤练笔、精读帖、广临写,转益多师,方成己格。施先生出生于一九三九年,福建晋江县人。其父亲及祖父均系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母亲带着孩子留在家乡,全凭海外亲人的侨汇生活。抗战爆发后,侨汇中断。和家乡众多的侨眷一样,少年施子清和母亲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施先生对儿时的记忆印象十分深刻。他回忆道:“当时全靠母亲外出挑盐、卖旧衣为生。”一九五七年,他只身南下闯荡香江,最初是在一所小学教书,不久便考取联合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在小学执教九个月后,便辞职与几个闽南老乡一起携手创办了集美侨校,到六十年代中期,成为香港一所知名侨校。施先生毕生对文化和教育极为重视,可见幼承庭训、研习诗书之功对其人生的影响。按年龄来讲,施先生和当下福建书界的陈奋武、林健、蒋平畴等书家大概属同一时代,这一代人因其生长环境和教育经历,对书法的理解都较为传统,学书的底子打得都比较扎实。就自己的学书经历,施先生曾赋诗曰:“七岁受业方启蒙,师前默默偷二王。一碗清水写方砖,亦为临池亦功课。颜柳苏赵家家爱,取其骨气法其风。恨煞少年断耕耘,今日尺楮叹沧桑。”“恨煞”二字,可见其情。惜乎年少时因谋生而无法专注于艺,时断时续,将学书的黄金时期不得不让位他事,这不能不说是万分的遗憾。虽然遗憾无法弥补,但在我看来,他对书艺的痴心不改更多地是以一种老而弥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只要看看他近年用功之勤,作品之众,便可从中感受到。正如在《子清翰墨》自序中他写道:“虽百忙犹抽暇读贴览册,以冀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也。”据说,他家里收藏的自元朝至现代的名家书画就有六百多幅,真迹经眼之多,下笔自然高格。从他不同时期的书迹,便可大略寻出其学书脉络来。“余之习书缘于爱好,未曾立雪拜师,初由颜、柳入手,学其用笔,取其间架;上追二王,慕其气韵,仰其风神;及长旁涉苏、赵,喜其疏朗,爱其飘逸;亦曾仿何绍基,法其圆融、朴厚;近数年对近代书家弘一法师李叔同与于右任尤独偏爱,得其疏简、清雅、峭拔、秉正之气格,盖书道之妙,贵在于神也。”中国历代书法经典就像一个大宝库,施先生结合自己的性情和喜好,寻迹而上,望着心中的至高,不断攀登,留下了一串串追逐的脚印,他的身影,让人看到了一个心自向往之、宝山不空回的艺术攀登者的形象。

其二,施先生的学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其作品也是一笔不苟、从不敷衍,而对从事书艺,也自有感悟和心得。老一辈的,不管是做学问的,还是经商从政的,讲究的就是个态度端正。所谓的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是经验之谈。纸好不好,笔健不健,那是书写的物质条件,字写得好不好,却关乎个人才情和做事态度。才情不丰,字固然没有绰约之姿,飘逸之美,但只要保持严谨的态度,笔笔不苟,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何况,经年累月的不断书写,笔法、结字、章法,烂熟于心,自然笔画安排得妥帖自然,顺风顺水写下来,一派天真烂漫。施先生对书法有这样的体悟:“书艺长河流经千载,得于沐浴其中,乃人生之幸事也,惜乎精力有限,徒然戏水弄沙而已,然纵使如此,料亦堪称不枉此一生。”这句话让我说不出的佩服,有多少写字的人能这样心胸豁达?有多少人真的能放开襟抱在笔墨中怡情游性?如果真的中国书坛都如施先生这般恬然自适,胸无挂碍,就不会有那么多追名逐利之辈,也不会浪费那么多素纸锦绢了。“戏水弄沙而已”,其实只是心态,并不是说施先生果真就是随意涂抹,游戏笔墨。在他心里,是存了“以古为徒”的心思的。在施先生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经典碑帖的影子,一些名家的点画。可以想象一下施先生的笔墨生活:天朗气清之时,窗明几净,内心安然。精临一帖,数纸已废。待点画俱在心中,将帖移开,从容下笔。有纵横捭阖下笔千言之时,也有迟迟无语落墨无着之际。施先生之所以忘情书法,畅游书海,想来还有修身养性之意。在联合书院毕业后,他就曾进修了四年的中医课程,想来这段日子让他对书法的功用有了一番更为独到的理解。商海浮沉,身体的劳顿自不必说,心灵的无法安顿也是一大问题。二○○九年四月,施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学李兆基图书馆举行“子清墨韵”书法作品展致辞时说:“中国书法大有学问,是一种养生艺术,也是一种美学。”书法,既能让自己保持专注之力,躬耕于艺,亦能提供心灵之岸,栖身之所,何乐而不为?据他自己讲:“写字做诗和做生意并不矛盾,我把写字作为一天的必修课,深深地体会到写书法是强身健体积累精神财富的良方。”此中感悟,非得亲历而不能知。

其三,施先生的书法,遵循传统,不急不躁,诸体兼学,尤擅行草,所书皆一派天然,毫不忸怩。 他说,写书法要有“骨气”,刚柔并济;要有节奏感,配合大自然的变化,创作出不同感觉的作品;要有朦胧感,有如“花半开,酒未醉”的虚幻;要有空间感,黑白虚实的比例要平衡。有这样的理解,自然就有这样的追求。施先生喜写古诗词,还爱自作诗、集古字。写古诗词,多慕其意境简远疏阔;自作诗,抒发感物怀人之情愫;集古字,检验自己所学究竟有几多。他为人豪爽,但凡求字,定然相赠,所以作品数量大也属自然,但剔除那些应酬之作,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从不停息的追求和求新求变的探索。他习字,形制大多采用条幅、对联、中堂、小品、扇面等,因其书迹浩瀚庞杂,所以只拣一例来说其长短。“庄严佛世界,左右二莲花 ”一联,“庄严”二字,肃然挺立,笔法简练,“佛”字如老僧入定,姿态端正,“世界”二字安排妥当,不挤不离,但“左右”二字,笔画稍有雷同,亟待变化,“莲花”也写得不够爽利流美,顾盼生姿。施先生虽居香港,但生于闽南。闽南本就地僻海疆,书家大都追求个性书风,崇尚碑刻,缺少帖韵,与正统的二王书风相去甚远。他则不同,对二王的笔韵无时不在心追手摩。观其行书长卷《后赤壁赋》,浩浩荡荡,雄浑壮丽,用笔讲究,用墨也是恰到好处。对施先生的书艺,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陈玉龙教授曾概要评说:“纵情挥洒,一气连贯,雄奇突兀,内涵丰赡。笔酣墨饱,骨力兼丰神,蔚然成家矣。”其实,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那些书法经典,大多都只是某位书家的代表作或者精摹本,更多的作品已经随时代之淘洗和兵火之毁损无存于世。存世之稀便会让人觉得宝贵,其作品若果真全部得以保存,我们看到的也许更多的是毫无新意的雷同和乏善可称的劣作。这就是古人比今人幸运的一点,今人但凡写下,要么流布四方,要么公开展览,可以说存世量随着书写量越大而传之越广。施先生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看似创新的比例要小,其实是很正常的,书家只有在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临摹中才会使笔墨更加生动自如,精品少之又少,顺应了书法作为一种书写艺术的内在规律。不能想象,一个书家憋着气非得下笔如有神,字字俱善,幅幅佳构,最终会写成什么样子。除了书法,他还喜好诗文,钟情老庄,曾在《答友人》诗作中写道:南来作客志凌云,苦乐甘辛只自知。兴到临摹颜柳帖,闲余检读圣贤书。琴诗风雅多自习,本经草木初无师。藻绘光阴功名薄,此生最忆少年时。观施先生一生,少年艰辛劳顿,青年奋发有为,晚年则专注书艺,平淡之境,油然而生。“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可谓恰如其分。

 

 

施先生不光擅书,文笔亦非凡。其书法专著有《子清墨趣》《施子清翰墨》《子清墨韵》;长卷行书有《后赤壁赋》《前赤壁赋》;散文专著有《雪香集》,政论文集有《子清刍议》等,现在他虽已到古稀之年,于书艺求索不止,于现实亦颇多关怀。

若只看施先生的名头,可以开列一溜: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诗人、书法家。他在香港商海打拼,可谓叱咤风云,和李嘉诚是同一批的著名实业家,现在还在担任的职务有: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常委、香港太平绅士、香港人大选举会议成员、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会长以及数十个社团的会长、名誉会长、永远会长等。

施先生的功名,不在我所谈范围,只说要想探求施先生的书法渊薮,我想应该回到他的故乡,从他的早年经历开始查考,而他的书艺,要给一个研究坐标的话,还是应当落户闽南书法或者福建书法的范畴。福建书法史上,可谓群星璀璨,远有蔡襄、蔡京、黄道周、张瑞图、黄慎、伊秉绶、郭尚先、郑孝胥等,后来者有陈子奋、罗丹、沈觐寿、潘主兰、虞愚、谢义耕等,可施先生独独钟情于曾旅居闽南的弘一法师。闽南时期的弘一经体书法历经风格萌生、走向成熟直至升华的三阶段,由此确立了其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的地位。施先生书作中便有大量追摩其风的作品,虽笔力尚欠,但风神俱在,倘假以时日,必能近其之姿,得其之味。

施先生的众多头衔中,有一个很醒目:香港福建书法研究会会长。可见其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可看出他归属福建书界的自识。和他经历相似,又善书者想来还有不少,如果能够将他们这些移居香港的大陆书家做一仔细查考,想必一定会有耐人寻味的收获。

对施先生书艺理解尚浅,亦未能近身恭听教诲。此篇只能尽抛砖引玉意,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为我们视野所不及的书家和他们的佳作。

                     2011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