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永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专职画家、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2年  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油画创作研修班

    2015年  结业于中俄油画创作高级研修班

    2016年  结业于中国油画院课题组

    曾任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培训中心副主任,油画创作研究工作室主任;


画室随笔


素描

素描对绘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个画家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也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

素描开始于观察,只有认真细心的观察才会获得详尽具体的信息,才能画出表现力强的作品。“看”与“画”是并行不能分割的,怎么看就怎么画。理解力和表达力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洞察力的深度。我们评判一件素描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看你观察到了什么。达到了怎样的深度。绘画之前要问一下自己“你看到了什么”思考一下自己对对象的情感反应是什么?想要传递的东西是什么?

绘画是对自然的重塑。一幅好的绘画是要能从客观事物中提取出一幅二维的图像来。成为一幅独立的画,学习素描不仅是发现物体是怎样的,更主要的是要探求物体是如何表现的。

文艺复兴发生在15-16世纪的意大利,这一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人类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那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经济繁荣,生活富足。人们在绘画上已不满足于中世纪陈陈相因、呆板的圣像画样式,他们力图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找回那种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理想美。他们力图创作出充满活力、栩栩如生的画面。

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运动。强调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歌颂,人物画是那时艺术创作的核心。怎么样才能将人画得生动逼真,使人和环境真实地融为一体而不仅仅只起象征作用。这些问题促使着当时的艺术家不断努力、勤奋创作。

当时绘画上的三大创新改变了旧有的中世纪圣像画的面貌,给绘画带来了崭新的局面,那就是:透视学、解剖学、明暗法的发明。

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打破了中世纪圣像画中的平面性,将空间引入了画面,使人物在环境中的关系更加真实可信、更加自然,而不仅仅是起到象征作用。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建筑、人物、天地空间通过透视缩短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众多的人物主次分明,并通过人物的各种姿态将目光引向画面深处。

解剖学对人物画至关重要。中世纪圣像画中的人物只是图形,符号化,缺少逼真的有血有肉的感觉。为了画好人体,据说米开朗基罗曾偷偷地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以致因尸体的气味使他胃口大减,多日不想吃东西。正因为有了对人体构造从里到外的了解,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西斯廷天顶画的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裸体形象。

明暗法的发明使得人物画从中世纪圣像画的勾线平涂转变得丰满立体。达芬奇发现了明暗法的奇妙之处,他运用明暗从深到淡晕染形体,使之具备了很强的立体感,使得轮廓渐隐在明暗中。他用明暗的空气透视法渐远渐弱,创作了《最后的晚餐》和《岩洞圣母》,达到了逼真感人的幻觉效果。

素描在中世纪时主要是用来记录艺术家的草图。通常是用水笔含墨水绘制羊皮纸上。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因科技的发展,素描绘制材料和方式也丰富起来。用水笔和墨水在纸上画素描是当时最常见的形式。用尖头的鹅毛笔或尖笔(stylus)将墨水涂到纸上,或者用碳条和粉笔在纸面相对粗糙的一面绘画。还有一种就是银尖笔(silverpoint),即用金属笔尖在画面上进行绘制。为了让银尖笔能在纸面上留下线条,必须先在纸面上涂一层由骨与胶混合研磨而成的细粉末,从而使纸张变硬。当银尖笔在纸面上划过时,就留下了纤细微妙的线条。这种技术现在已少用了。

那时素描的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三种:①学徒们通过画素描来学习如何描绘人与物,②艺术家协商合同,纪录作品进展或样本,③艺术家为湿壁画、挂毯等作品创作稿。

到了16世纪,素描具备了独立的艺术价值,艺术家、赞助人和鉴赏家都纷纷开始收藏各种素描。人们认为素描作品能反映出某些完成后的作品体现不出来的东西:如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个性,还有天赋等。

透视、解剖、明暗这三种方法是文艺复兴大师对绘画的贡献,也是西方绘画艺术的重要元素,至今引领启发着绘画艺术。它们是学习素描的重要源泉和途径,是永恒的不变的规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文艺复兴的三位大师创作中都应用了这些元素,但是他们又画出了不同的风格。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他们的性格不同所致。

达芬奇是个思维缜密、善于思考的人,不仅在绘画上是个天才,在军事、航天等领域都有创造发明。达芬奇在素描上更关注明暗和形的关系、明暗对形体的影响,因而最大限度地融化轮廓线,让色调的柔美和谐与画中所表达的情感完全协调一致,以它的虚和雅唤起人们对于色调美的感受。达芬奇在绘画上精益求精,据说在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作画时,一旦脑中出现想法便手持画笔一直干到黄昏,不吃不喝;但如果他的想法没有成熟,就会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对着画面苦思冥想,不动一笔。

拉斐尔长相秀美,性情温和,深得教皇、贵族和女性喜爱。据说每当他出行的时候,衣着华丽,学生前呼后拥。这些性情也体现在他的素描中:线条优美柔和,人物刻画有度,和谐、优雅。他所创造的圣母形象,典雅、安详、优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拉斐尔最大的功勋在于把基督教的人物精神与古典美结合得天衣无缝,并将画家在自然中发现的美上升到理想的高度。

米开朗基罗的性格强烈、固执,不畏权势。据说他在创作天顶画时,教皇想去看他都不允许。他孤独又内心充满了激情,这些性情也都体现在了他的素描作品中。他创作的人体雄浑、有力,肌肉像熔岩在身体中涌动、翻滚、扭曲、升腾,呈现出一种壮美。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素描最为重要的是对明暗、透视、解剖这些基本原理的学习。如果没有内在结构的支撑,形体就会干瘪;如果没有明暗的转换,形象就会扁平;如果没有透视的搭建,空间就无法呈现。这些是一种知识,是要通过刻苦学习去了解、掌握的,同时又要关注自己内心的要求,关注自己的性情。在不断的绘画实践中反复磨炼,使它们结合为一体。当知识和性情结合,艺术风格才会显现。

从文艺复兴的素描可以看出,世界上不存在独立意义上的“素描家”。历史上经典的素描作品都是大师们的草图或草稿,他们的素描都是有用的,他们之所以将人物的某个局部画的精细,而其余地方只勾轮廓,是因为他们创作中需要,而不是为了效果,不是为了好看。素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它的完整和表现力并不在于精巧和复杂,而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意图。素描画到什么程度是由时间的限制和需要表达的信息量所决定的。一个艺术家的素描对另一个不同类型风格的艺术家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好的“素描样式”,只有适不适合、有没有用的素描。   

所以学习素描要抓住本质,从规律和源头上进行学习,而不要只是描摹表面的样式,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给我们的启示。



写生

文化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绘画也是如此。首先要向传统学习,学习怎样画画,怎样使用颜料,怎样将真实的自然变成一幅绘画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绘画的基本法则,如构图、造型、色彩规律,建立起对绘画的基本认知,对好画、坏画的价值判断,这一过程十分辛苦,也十分必要。它会使你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优秀的画家。这一阶段就是“读万卷书”。

但是艺术是需要创新的。创新就是要在已有的规则中有所突破,有新的想法、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出现。而这些“新”的东西就要求你放下书本,走出书斋,到生活中去,到自然中去,用自己的身心直面自然、感受自然,要去“行万里路”。

写生的一个基本姿态就是在生活之中直面自然,物我之间不夹杂任何东西,强调在场的感受性、直接性。这种直接的感受性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基点。

写生就是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和不同的人交往。这个全新的环境超出了你以往的全部经验,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和认知,这种不同的感受又会带给你不同的表达愿望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会带给你在艺术上创新的可能性。因为你以往所学习的各种表现手法和绘画规律都对应不上此情此景,它无法准确地传递你当时的感受,逼迫着你去寻找新的方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写生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式。

写生强调了一个“在场”感,是人在现场面对“景或人”时的一种状态。其实也就是强调了“你”作为个体的不可取代性,强调了“你”的唯一性。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性情不同,文化储备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景色或同一个模特,感受也会不同。例如,黄山千百年来作为自然景观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在历代艺术家的眼中,演变成了不同的“黄山”,出现了不同的画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与心中之竹”。由此可见,写生的“在场”是个重要的条件。但是仅仅“在场”,如果没有感受也不行。近年来,写生热,很多人去户外写生,面对自然无动于衷。既不认真观察,也不体悟自然,在那里以“自己的方式”胡编乱造,还有的在那里机械地描摹自然。我所认为的写生,并不仅仅是你到“现场”对着景画就可以了,写生应该是物我相遇时,心中升腾起一种感受,一种表达的欲望,这时你才赋予自然以艺术的生命。这才是“写生”,写自然之“生命”,写人物之“生气”。否则只能是写死。

感受性往往在绘画中很重要。人的感受是会发生改变的,有着深刻与浅薄之分。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感受性决定了艺术的高低。所以努力提高和发展感受力就变得非常重要。提升感受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地生活,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到自然中去。

我每次下乡写生都会有新的感受。初到黄土高原面对着光秃贫瘠的土地,感觉缺少色彩的变化,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壮美与崇高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构图色彩也自然产生。在那绵延的山丘、遒劲的树形里感到了生命的张力与自然的神奇。

大自然是包罗万象的,你能认识到多少,它就向你展示多少。你认识到色彩它就向你展示色彩,你体会到结构它就向你展示结构。它远远地超出了你的认知之外,并且不断地向你展示它的神奇。写生是避免绘画程式化、概念化的唯一途径。认真观察、用心体悟,在写生中完善绘画,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画风景是一种相遇的过程。你和你的景象常常是在互相寻找。有时候你在找它,但怎样也找不到。只有它也在找你时,你们才相遇了。

不要只是去画场景,而应是去画你对场景的情感体验。情怀地展现你的认识和想表达的理由。因为现实场景是相同的,而绘画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只能存在每个艺术家的心里。

绘画源自自然又不同于自然,它不应是对自然简单的摹仿,好的绘画应脱离于自然独立存在。它是一个再造过程,所以对绘画语言的提升与锤炼,对画家来说是毕生面对的课题。

     

观察与选择

我们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也是强调选择的重要性。观察并不是仅仅靠认真仔细的看就可以了,观看是有选择的。想一下毕沙罗和塞尚一起写生的风景画就很能说明问题。毕沙罗是准确地画出了面对一个自然景色的视觉感受,而塞尚是从自然中提取出了点、线、面等绘画元素,使得画面更丰富、更强烈 。所以绘画就是从最简单和最复杂的生活形态中提炼视觉语汇,通过更加专注的观察并用眼睛引导手来对观察到的事物在绘画中进行重新改造。 选择就是明确自己的方向,划定自己的“领域”,这对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的“混乱”(绘画上的)大都是因为“跨界”,也就是说用印象派的观察色彩的方法,去画古典写实的人像,或是用古典写实的观察方法,去画表现主义的风景。我们这个时代是知道的太多,我们了解学习各种各样的艺术和表现手法,有些绘画本身就是相背的,所以学习艺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选择”。

选择画什么样的画,选择做什么样的艺术家,选择最难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以具象人物画为例,如果你不做抽象的“色域”画家,无论你画什么,首先碰到“造型”问题,你的造型观,造型趣味,这些就是你的绘画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你艺术的全部 。你没有办法超越你的造型观和你对造型的认识。绘画严格的说来,它不是一个“熟练”问题,而是个认识问题。每个艺术家在自己的绘画领域都会熟练,但是艺术并非是熟练就有高度的。以人体画为例,马提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凡东根、帕尔斯坦、弗洛伊德、鲁本斯、伦勃朗、根特滕斯坦、沃霍尔都画出了女人体的形状、色彩以及性特征 ,但是他们对绘画的“停止”点不同,也可以说他们的“着眼点”不同,有的在“平面形状”上玩味,有的在“光影”上玩味,有的在“色彩趣味”上,有的在“材料、质感”上下功夫。所以,不同的不是“女人体”本身,而是每个艺术家的“着眼点”。学习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趣味点”。比方说帕尔斯坦和弗洛伊德,谁的绘画更吸引你?弗洛伊德在人体和衬布上更加强调真实和感受(并且还显现出油画色彩,材料的美感)。而帕尔斯坦只是冷静的画出了布折与人体的形状。所以绘画在画像对象的基础上你还有没有“追求”,让人能够强烈的感到艺术家——“你”的存在。我们是透过“你”而看到的“景象”。弗洛伊德的绘画让人强烈的感到气味、重量、温度和无法取代的“现场感”。而恰恰这些是当今观念艺术和图像无法取代的。 。

 

感受与变化

作品的变化源于不同的感受,感受的不同因于环境的改变。

绘画艺术上的感受与表达一直是我关注的。感受力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什么样的感受就会有什么样的表达。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可以相同,唯有感受力是紧紧依附于个体,是非常个人化的,是完全的“差异性”。在世界日趋一体化、当代艺术日趋观念化、同质化的今天,感受力显得尤为珍贵,它是防止艺术创作概念化、空洞化的新鲜之源。

绘画最重要的就是“感受”,“深刻而独特的感受”。一切的方法、形、色都应该也只能围绕着“感受”。什么时候画完,也是以“感受”的表达到位为止。总之“感受”是绘画的灵魂。别人在你的画前看到的也只是艺术家的感受,不是看你画的是什么,而只是看你如何画的。找到符合你气质的表达方式,艺术思想才能成熟。

观柯罗作品,感动人、使人留恋着的原因就是他画面扑面而来的那种来自自然的感受。正是这一点才使他的作品在卢浮宫千万作品中让人难忘。也正是这种感受力量,是你无法从大师那里学到的。你只能学习他表达感受的方法,永远无法学习他的感受。因为他的方法是他独特气质的反映,所以你只能学习他画面的效果而已。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艺术是不可学的。

感受的尽头,就是绘画的尽头。你无法超越你的观察和感受去绘画,你的绘画永远被你的感受所牵引,唯有感受才能使绘画脱离空泛和装腔作势。我渴望将风和阳光引入风景画中,而不是仅仅显现形式之美。 我不想让你看到我的形式(风格),只想带给你我的感受。 绘画最好是离“主义”远点,靠“个人”近点;离“风格”远点,靠“趣味”近点;离“时代”远点,靠“感受”近点。


创作

创作涉及两个重要方面:主题和方法。画什么?怎么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创作的焦点也发生了变化。

古典艺术时期,绘画首先要考虑的是主题,形式语言和绘画风格是自然形成的,被放在次要位置。现代艺术绘画的形式语言提升到了第一位,主题退居到第二位,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重要。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兴起,观念放在第一位,形式语言多元化,只要表达了观念,用什么都可以。

绘画的主题和方法是共生一体的,有什么样的主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形式与之匹配。所以就有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反之亦然,有什么的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主题。主题也就是艺术思考的关注点,思想先于语言。在“人人都是艺术家”,“一切皆为艺术”众声喧哗的今天,个人的判断和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选择做什么人?做什么样的艺术家?选取什么主题?怎么去表达?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创作中有三点是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第一,创作和传统的关系。第二,创作和时代的关系。第三,创作和个人的关系。

 

一、创作和传统

一件艺术品的好坏新旧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一个艺术家,一件艺术品完全孤立,独此一件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一定会把你放在历史的系统中去比较。进而评判好坏优劣,是否有创新。所以对传统的了解是必须的,了解传统都发生了什么,知道已有了什么。不仅要知道传统的过去性,还要看到传统的存在性。看到传统中有些东西在今天的意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创作的方向。

 

二、创作和时代

人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不能够脱离环境活在真空中,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有明显的烙印。反观过去的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时期,每个艺术家都不一样,但是大的趣味是相同的。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过去,也不能生活在未来,只能活在当下 ,要尽可能多的观察社会,深入生活,体悟人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与人民同呼吸和国家共命运。关注人性中美的东西,揭露和批判丑恶现象。找到创作的切入点,准确地表达反映这个时代精神面貌。

 

三、创作和个人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很难改变的,比如性情。有的人温和,有的人刚烈,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甜。这些因素是绘画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体现在绘画上的就是某些样式的作品有市场可是你不喜欢,有些事情道理你都懂可是你做不到。那么就要正视这些因素,找到你内心喜欢的点来做,真正的风格是内心深层人格的显现,而不是对时尚的追寻。

因为创作是通过艺术家个体实现的,所以每个作品都会打上个人深深的印记。那么艺术家的思想高度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创作作品的高度。所以艺术家自己的水平和修养就很重要。只有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和境界,才能搞好创作。

 

 


       姚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