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旭一

    艺术简介

    号闻墨山人,堂号闻墨轩。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绘画师从王天胜先生,书法师从潘传贤先生,设计师从范贻光先生,并在篆刻艺术领域中多年来孜孜以求。作品被国内政府机构、艺术机构以及国外领导人所收藏。现为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院办秘书,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理事。


旭一随感

吾三岁习书,并在书法、绘画、篆刻、设计艺术领域中多年来虔诚的孜孜以求。

首先谈一下我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艺术这个名词说宏观亦宏观,说具体也亦具体。对我们人类而言,是高等智慧的创造与标致性的体现,从而使人与仁相通达。也就是说人作为一个本体的出现与定位,而仁却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使本体的内在与外在相融通,使本体的意义而豁达意远。使人不再以个体存在,而却是以集体大众的智慧结晶的体现。通过这种人与仁的通达与升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与人相依相随。

儒家在《周礼·保氏》谈艺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术和道同意语,乃为办法,解决办法,修行, 放在心里的自然天地义理。

现代人理解的艺术更包罗万象,在现代水墨绘画的探索中我深知体悟,想有发展、创新,必须要在继承古人传统的基础上溯根求源。就是说在溯艺术之根求艺术之源的基础上,扎实根基,方可万变。不管怎么变,始终追寻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把内在与外在的美相统一,方为大美。

艺有各种门类,术会千变万化。艺术中包含着技术,而技术不等于艺术,两者虽不等同,但相互相依。尤其在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技术也在随时随刻的更新变化。但我认为艺术家更应该在艺上多做文章,在技术上慎选择优(更适合、体现于艺术的技术)。万不可本末倒置。当艺术的成分减少,技术的成分大于艺术时,艺术就变成了制作,制作是一种程式化的、甚至按步旧搬,主观大于客观脱离不了匠气,总是拘泥于法。而艺术却大不同也,重在意上。不管哪门艺术,它们都是自然天地义理的,一切安然自在的,合乎客观规律的。使人与仁、仁与艺术通达、圆融、美满、实现和完成的义理。如苏东坡主张以意运法,亦可以因表达情意的需要而变法,不受成法拘泥。并非是鄙薄一切法度,而是把情意个性的表现置于法度之上。实际上恰恰得到了意与法关系上的无法之法,也就是说法不因人、法不因象、法度无边。又如佛家所讲万法归一,一法通万法。每门艺术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相通之处。吾心追寻书之画意,画之写意,刻之心意,计之无意的境界。

用具有抽象意识的表达语言和创作方式,来体现具有中国情节的现代水墨。以传统的中国水墨与现代意识的点、线、面的抽象构图相交织;以传统的中国水墨作为画面整体架构和主导,在矛盾与和谐之间达到统一。使墨色之间不断地冲撞又与之相融。有序无序之间不停始转,建构后再次打乱,打乱后再次建构的矛盾突变,最终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运动中又传递着一种静默的张力。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辩证而又统一的,艺术又何尝不是呢?

在艺术的道路上吾苦练技艺、苦修心志,素心悟道、方可清挥。以苦为师,做一位艺术的苦行僧。深知艺理后更要修做人,身学万法心若素雪。古人云:“‘心静而本体现,水清则月影明’、‘道因时以立,理自天而开’。”只有修心静思,才能通达义理,自然界永恒的美才会发现。用心聆听远古的音律,去谱写新的乐章。这颗心要一生一世去禅修,而这永恒的美要一生一世去追寻 …… !

旭一  于北京闻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