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1965年生于河南罗山,供职于河南省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首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人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盛世青绿”山水画名家工作室访问学者。
作品先后入选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一、二、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2008年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河南十人作品展”。作品《积翠重苍》获中国美协主办的“跨世纪暨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金奖;《苍翠豫南》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三百家美展”铜奖;《苍翠大别山》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淮源素秋》获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平安寨》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8年“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作品展”最佳作品奖;2000年作品《积翠重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1900-2000百年中国画展” ;应邀参加一至四届“ 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 ;2012年受中国画学会之邀赴鄂尔多斯参与二百米山水画长卷《黄河万里颂》创作。2013年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个展“轻风故园·桂行创山水画作品展”。已出版个人专著多部,如《桂行创浅绛山水》(2004),《桂行
创创作状态》(2009),《清风故园·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2013),《远去的山村·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2016)。2017年在河南大鹏美术馆举办“李桂芬芳·李明、桂行创山水作品展”。
人物经历
1992年10月,作品随“革命老区大别山写生画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
1993年10月,山水作品《淮河岸边》获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河南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1994年6月,加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1994年11月,参加中国画研究院和河南省中国画院联合主办的“太行魂——红旗渠写生画展”写生活动,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5年10月,参加河南省书画院主办的“河南山水画家十一人提名展”;
1996年9月,被北京市美协邀请参加“大京九写生团”,从河南潢川出发沿京九铁路写生直抵深圳,历时二十余天;
1997年7月,6幅作品参加北京市美办主办的“大京九写生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出版专辑;
1997年9月,山水作品《孟良山秋》被北京市美协收藏;
1997年9月,山水作品《淮河岸边》入选河南省文联编辑出版的系列专辑《河南文苑英华·美术卷》;
1999年6月, 山水作品《积翠重苍》获中国美协主办的“跨世纪塈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金奖;
1999年6月,山水作品《苍翠豫南》获“中国画三百家展览”铜奖;
1999年10月,山水作品《苍翠大别山》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1999年10月,受中国美协邀请参加“99迎澳门回归祖国百米长卷”创作活动;
1999年12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0年7月,受北京华夏文化艺术海外联谊会邀请参加“江山多娇”百米长卷创作活动;
2000年12月,山水作品《积翠重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0年12月,被河南省美协推荐主办“中原美术新星第一回展——桂行创、张宝松、刘菊亭国画作品展”;
2001年8月,山水作品《淮水悠悠》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全国美展”;
2001年8月,山水作品《九龙飞瀑》入选“全国画院系统国画双年展”;
2001年9月,山水作品《积翠重苍》入选“中国画百年大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1900-2000百年中国画展”
2004年,山水作品《知有人家在翠微》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4年,出版个人专著《桂行创浅绛山水》
2005年,山水作品《淮源素秋》获文化部主办“第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最佳作品奖”
2008年1月8日,作为河南十大杰出画家,参加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河南作品展”,作品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展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展览。
2008年,山水作品《平安寨》获“首届全国线描艺术展”最佳作品奖。
2009年,山水作品《大别松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9年,出版个人专著《桂行创创作状态》
2011年应邀为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室创作巨幅山水作品《江山无尘图》。
2013年9月22日,在河南博物院成功举办“故园轻风·桂行创山水画展”,并出版个人作品集《清风故园·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1-2]
2016年,出版个人作品集《远去的山村·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2016)
2017年,在河南大鹏美术馆举办“李桂芬芳·李明、桂行创山水作品展”。
作为画家,我是一个很喜欢出去写生的人。
以前写生,速写居多,水墨少一些。自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文艺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也一改以前的写生方法,慢慢开始以水墨写生为主。
多年的写生,我的足迹踏遍了家乡豫南大别山的村村寨寨、沟沟坎坎。豫南大别山,虽然较全国其它特色鲜明的地方而言,稍显平淡了些,但身在其中,寒来暑往、风雨晦明之时,也极具诗情画意。那土墙黑瓦、竹篱池塘、村童嬉戏、越阡度陌的乡情野趣,无数次让我流连忘返,浓浓的乡愁如陈年老酒,醉在心头。
这两年,随着“深扎”活动的广泛开展,我的写生范围也不断扩大,先后到过晋中、太行、巴蜀、湘西、雁荡、汉中、陕北等地,眼界为之一宽。
其实写生本来就是画家的一个常态,是不需要别人提醒的。1954年,张仃与李可染、罗铭曾发起水墨写生运动,倡导中国画写生。开创了中国画深入生活,面对自然写生作画的一代新风,从而成为当代山水画艺术转型的先行者之一。
可巧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何家安老师曾将罗铭先生邀请到家乡豫南罗山县大别山写生,使我们这一帮青年学子有机会亲聆大家的教诲,亲自看罗先生一边画画,一边讲解,让我们终生受益匪浅。罗先生写生有两个习惯:一是他在写生前,选好位置后并不急着落墨,而是先到所要表现的景物中走一圈,对景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再回到写生的位置上。所以他能记住景中的亭子有几根柱子,旁边的房屋有几层院落,树是怎么错落排列的,为下面写生的经营布局提供了更多更直观的依据;二是罗先生通常一边写生,一边啃着鸡爪啜着小酒,旁若无人,怡然自得,看得出他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我记得当时观看罗先生画画的年轻人中有好几个被山风吹感冒了,而时年七十高龄的罗先生却没事,大概与他写生时爱饮酒的习惯有关。罗先生来豫南写生的那些日子,我每天跟随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他还为我画了一幅《竹雀图》小品赠我。已记不清罗先生在罗山写生呆了多久,只记得他离开罗山时,作为答谢,将他的一幅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写生稿送给县文化馆。后来,听说这幅画被一县领导索去。几经辗转,再后来,我居然在县城一个路边小餐馆里发现了这幅画……
前些年,我从一位经营字画的朋友手里买下了这幅我曾亲眼目睹了作画全程的罗先生的写生稿。如今,这幅珍贵的写生稿连同罗先生送我的那幅《竹雀图》静静地挂在我的画室里。
自那以后,写生之余,我常常会想一个问题:古代画家写生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专门留心查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和文献记载。元代黄公望在《写山水诀》里曾写道:“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可惜他并无写生作品存世。其后的董其昌更是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画家以古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始知古人感悟自然的方式。“登山临水,置酒吟咏”,将自身置于到真山真水之中,澄怀味象。较之现代人,先贤大师们更注重天地大道,宇宙生机。纵观历代大家,如“董源写江南山,米元晖写南席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孟頫写苕言山(今浙江吴兴),黄子久写海虞山(今江苏常熟)”,皆以自然为师,无一例外。正如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所言,写生的过程是“搜妙创真”,“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画家的感受,“搜”是需要画家的主观努力,“搜得妙”与“画得好”的关系最密切。黄宾虹的老师郑珊就曾说过:不师造化,不得天地之妙,便无画中之巧。
我很喜欢元人的作品,元人中尤喜黄鹤山樵。我在雁荡山写生时,见大龙湫石壁纹理披离,画意盎然。当我伫立在石壁前,展现在我眼前的哪里是山呀,分明是黄鹤山樵的笔法。此时我才恍然明白,雁荡山延绵数百公里,历来为文人画家所向往,也滋养了无数古今画家。
在浙江天台山石梁风景区,我买了一本《天台山历代题画诗选》,封面印着明代沈周所作《石梁飞瀑图》,我拿着这本书,走到石梁飞瀑的下方,循着沈周当年的足迹,景画对照,始知五百年前的石梁瀑布和现在并无二致,沈周既尊重自然之美,又合理地取舍经营。古人的作品可以在真山真水中对号入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一刻,在沈周当年曾驻足的瀑布下,感觉沈周离我如此之近。
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关于修红旗渠时的报道,当时很多作家、画家、摄影家都纷纷深入到工地现场,顶酷暑,冒严寒,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且一呆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因此他们创作的作品感动了几代人。对照那一代的艺术家们,想想都让我们汗颜。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里,陈列着一幅关山月的山水画长卷,画中表现的是我的家乡信阳当年修南湾湖水库的场景,还有很多当时的写生稿。那山、那水、那村庄,还有那火热的劳动场景,让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还记得当时见到此画的激动心情。若不是此作品,我还真不知关山月先生当年曾来过我的家乡,可见他当年也并非组织所派,而是自己悄悄地来,写生之后悄悄地离开。
我经常带学生进山写生,我认为写生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以写生为体裁则另当别论):一是感悟自然山水,为案头创作积累素材,这个过程很像酿酒,先得有稻谷和水,两者加在一起,经过发酵,最后蒸馏出来的液体不能再叫水,那是酒。所以通过写生,搜尽奇峰,将自然山水变为胸中丘壑,反映到纸上,那才是画;二是我们学习传统之后要到自然山水中去印证和化解,知道古人如何处理自然山水,这个过程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从传统到自然,再从自然到传统,最终你的形式笔墨既是传统的,又是生活的,得传统与自然双重蒙养。
在长期写生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绘画以外的、令人心痛的景象,那就是热闹了几百年的山村,正慢慢地沉寂,坍塌甚至远去。常常是去年去写生,村里还有几户人家,今年再去,已变成无人村了。还有一些经政府改造过的山村,远看依然是乡村,走进去,酒吧、饭店等一应俱全,且酒吧的名字也很洋气,不知何时起,乡愁已被挤出了村庄。偶尔看到一个古门楼,还誓言一样耸立在那里,依稀散发着百年前乡绅文化的气息……
当你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你会从天地那里,重新审视到生命的意义。作为画家,还是经常带自己去写生吧,因为只有深入其中,你的作品才更具有人间烟火气,而且你的画笔也能为你留下心底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