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1965年生于河南罗山,供职于河南省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首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人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盛世青绿”山水画名家工作室访问学者。
作品先后入选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一、二、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2008年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河南十人作品展”。作品《积翠重苍》获中国美协主办的“跨世纪暨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金奖;《苍翠豫南》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三百家美展”铜奖;《苍翠大别山》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淮源素秋》获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平安寨》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8年“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作品展”最佳作品奖;2000年作品《积翠重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1900-2000百年中国画展” ;应邀参加一至四届“ 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 ;2012年受中国画学会之邀赴鄂尔多斯参与二百米山水画长卷《黄河万里颂》创作。2013年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个展“轻风故园·桂行创山水画作品展”。已出版个人专著多部,如《桂行创浅绛山水》(2004),《桂行
创创作状态》(2009),《清风故园·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2013),《远去的山村·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2016)。2017年在河南大鹏美术馆举办“李桂芬芳·李明、桂行创山水作品展”。
人物经历
1992年10月,作品随“革命老区大别山写生画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
1993年10月,山水作品《淮河岸边》获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河南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1994年6月,加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1994年11月,参加中国画研究院和河南省中国画院联合主办的“太行魂——红旗渠写生画展”写生活动,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5年10月,参加河南省书画院主办的“河南山水画家十一人提名展”;
1996年9月,被北京市美协邀请参加“大京九写生团”,从河南潢川出发沿京九铁路写生直抵深圳,历时二十余天;
1997年7月,6幅作品参加北京市美办主办的“大京九写生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出版专辑;
1997年9月,山水作品《孟良山秋》被北京市美协收藏;
1997年9月,山水作品《淮河岸边》入选河南省文联编辑出版的系列专辑《河南文苑英华·美术卷》;
1999年6月, 山水作品《积翠重苍》获中国美协主办的“跨世纪塈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金奖;
1999年6月,山水作品《苍翠豫南》获“中国画三百家展览”铜奖;
1999年10月,山水作品《苍翠大别山》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1999年10月,受中国美协邀请参加“99迎澳门回归祖国百米长卷”创作活动;
1999年12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0年7月,受北京华夏文化艺术海外联谊会邀请参加“江山多娇”百米长卷创作活动;
2000年12月,山水作品《积翠重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0年12月,被河南省美协推荐主办“中原美术新星第一回展——桂行创、张宝松、刘菊亭国画作品展”;
2001年8月,山水作品《淮水悠悠》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全国美展”;
2001年8月,山水作品《九龙飞瀑》入选“全国画院系统国画双年展”;
2001年9月,山水作品《积翠重苍》入选“中国画百年大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1900-2000百年中国画展”
2004年,山水作品《知有人家在翠微》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4年,出版个人专著《桂行创浅绛山水》
2005年,山水作品《淮源素秋》获文化部主办“第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最佳作品奖”
2008年1月8日,作为河南十大杰出画家,参加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河南作品展”,作品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展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展览。
2008年,山水作品《平安寨》获“首届全国线描艺术展”最佳作品奖。
2009年,山水作品《大别松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9年,出版个人专著《桂行创创作状态》
2011年应邀为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室创作巨幅山水作品《江山无尘图》。
2013年9月22日,在河南博物院成功举办“故园轻风·桂行创山水画展”,并出版个人作品集《清风故园·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1-2]
2016年,出版个人作品集《远去的山村·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2016)
2017年,在河南大鹏美术馆举办“李桂芬芳·李明、桂行创山水作品展”。
桂行创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村里多是土坯、青砖、黑瓦的老房子,还有很多裹着小脚忙里忙外的老太太,她们或在菜地里劳作,或在池塘边浣洗……我只要想起小时候,眼前就首先浮现出这些情景,让人回味无穷。后来,我便萌生一个想法:带一个专业相机,到山村里找一百位小脚老太太,把她们都拍下来,并配上她们的故事,然后编成画册,画册的名字就叫“最后的‘金莲’”,好给后人留下一笔鲜活的史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繁事纷杂,平时又多为笔墨所困,这个想法最终搁浅。如今,人群中早已难觅“金莲”芳踪,即便是“银莲”“铁莲”恐怕也难再找着,成为永远的憾事。现在,就连“山村”,这个我心目中特有的民俗文化符号,也正一天天离我们远去。
“山村”,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桃花源、古今画家笔下永远表现不完的主题。元曲“杏花村头,得鱼换酒”中那怡然自得的渔夫,陶潜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平远淡阔,抑或是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的乡村酒趣,无不让人对“山村”生出无限遐想:子规声里,春雨如烟;牧童横笛梅花落,桂花树下话桑麻。千百年来,“山村”就像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自然天成,令人神往!
上世纪80年代,我来到山里采风,山中多古村落,土墙黑瓦,错落有致,与池塘古树、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一派天然画卷,淳朴静谧,古意盎然……信步走进村里,一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处处可闻鸡鸣犬吠,门前挂着大蒜、红辣椒,晒着薯干、萝卜条,古树下的石桌石凳和老门楼上刻满岁月的沧桑……盛夏的午后,一个人从村子这头走到那头,没有嘈杂,唯有蝉鸣此起彼伏,阳光透过树荫斑驳地洒落一地,心中顿生感慨:多么平淡、祥和的日子!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有时,走着走着,你兴许还能发现几处明清古建筑,高大的门楼跳檐,古香古色,门楣上镌刻着警句祥语。拾级而上,石板路、小天井、四进院,曲径通幽,仿佛穿越了时空。恍惚中,一群孩子的打闹声正由远及近,把你拉回到现实,从院子里又飘来了炊烟的味道……若是在数九寒冬,你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就能看到厅屋的一边挖了一个坑,那是一个简易的火盆,坑里燃着从山上挖回的老树根,房梁上吊下一根木棍,棍的中部安着简易的升降装置,最下面接近火盆的地方挂着个烟熏发黑的水壶正烧着水。一群人围坐着,喝着茶,抽着旱烟谈着村里的趣事,不时有爽朗的笑声。唉!真留恋这烟火气十足的乡村日子。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画友在新县山里写生,临近中午的时候,又饥又渴,见旁边菜地里有一个大嫂正在干活,我们就上前与她搭话,并询问中午能否借她家做顿饭吃?没想到大嫂爽快地答应了。大约过了一个钟头,一个小男孩跑来喊,让我们赶紧去吃饭。跟着小男孩我们来到大嫂家,大嫂已做好饭菜,四个菜一个汤,还有一瓶酒,让我们非常兴奋!酒足饭饱后又喝了几杯茶,临出门时我们拿钱给大嫂,大嫂说什么也不肯收,没有丝毫的虚情假意,意外之余,令我们很感动。至今想来,山里人的真诚、热情,真是如那山一样厚重,泉水一样清淳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里新建的房子,多采用新的样式、新的材料,玻璃、铝合金、瓷砖等取代了传统的土坯布瓦,这些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并且大多没有规划,随意建造,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那么刺眼!正应了古人“背山起楼,大煞风景”的话。
今年清明节,我又去了信阳商城县山里,在大山深处,还能见到一些没有新建筑的老村落,当你走进去才发现,早已是一个个空村,连个人影都见不到。偶在村头碰见了,也多是妇女、孩子和老人,被人们戏称为留守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我们在空村中转悠,见有的房屋已经坍塌,一户户昔日的家,早已温馨不再;门前的院落变为耕地,唯有村中桃李依然迎风怒放,给荒凉的村子装点了些许生机。柴门后传来几声犬吠,因没了主人,叫声显得胆怯,村后山上的杜鹃开得有些孤独,不闻兰蕙的幽香,原来她们的伙伴多被利欲熏心者以破坏性的方式挖出去卖了。
陪同我的当地朋友说,过去山上路不好,山村里还挺热闹,现在政府拿钱修了“村村通”公路,人却都下山了,唉!
伴随着山村一起,正在消失的,还有那些代表着旧的生产力的劳动工具,如织布机、纺车、碾子、石磨盘、风斗、秧马、水车等,它们正被机械化工具所取代。我曾向县里一位领导建议,把这些旧的生产工具收集起来,建一个民俗博物馆,花钱不多,给后人留些实物见证,不忘传统和过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时代进步了,发展了,舒适了,便捷了,毕竟是件好事情,但总感觉心里有一些遗憾和缺失。物质的飞速发展带来的诱惑让山里人厌倦了简单的生活,纷纷离开祖祖辈辈藉以生存的土地,涌向城市,虽获得了物质和心理上的满足,但却远离了新鲜空气和绿色食品,还有邻里友善、安静祥和的山村气息。然而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呢?我曾问一朋友:“你愿意去山里过日子吗?虽然城里有的山里没有,但山里有的城里也没有。”朋友笑答:“愿意,前提是必须有钱。”山里人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早些年曾有画家力图创新,创造新的审美格局,画现代高楼、城市山水画,虽有新意,但总感觉钢筋水泥的建筑过于冰冷,缺少人文关怀,没有了溪桥古道,也就隔离了生活情趣。尤其是画面的点睛处,找不到论道的高士、对弈的仙人、独钓的渔父、负薪的樵夫、寻梅的隐者、戏水的牧童、抚琴的处士、觅句的诗人……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
我虽然没能用相机留住“三寸金莲”,我想我用画笔留下那些正在远去的山村,也算是给我自己的心灵一个交代,也给后人留下一个藉以想象的空间,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快慰。
二零一四年 四月七日 于南塘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