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进程中的艺术独立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天津市 300000
摘要:简单来讲,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开始具备了消费艺术品的水平和需求,再加上上世纪的信息高速路的架设以来,信息的交互变得简单迅速,教育的普及使得,有着“艺术”头脑的人也愈来愈多,网络、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交替的周期变短,宣传销售的平台越来越多,艺术品作为“奢侈品”已经无法完全的适应告诉发展和“浮躁”的时代,“快餐”化就显得更能融入主流。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不允许花费很久的时间来体会和解释晦涩难懂的“艺术品”,然而欣赏和消费艺术品也是广大的民众的愿望,不能割裂,所以廉价的、大众的、流行的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就显得很迫切。
引言:艺术能不能摆脱所谓的贵族气质走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
关键词:界限 商品化 大众化 波普艺术
无论是温克尔曼的肃穆伟大,还是本雅明的灵韵,其实都无法有效地说明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所在。杜尚拿个小便池子命名为《泉》就击溃了一切艺术划分标准。1就此而言,艺术不分高雅,不分古今,不分大众还是精英,甚至不分是物质还是非物质。
在我看来艺术本身是没有标准化的界限的,但是艺术是一个很形式感的东西,普罗大众所创造出来的很多的东西,都是很具有艺术性在里面的。问题是要带着有艺术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以及行为这种东西才会让人体验到其中的艺术性,然而艺术性的眼光本身又是怎么来界定说是艺术性。所以在我看来艺术本身是一种标签化的东西。
有一种情况:比如说,艺术家无意识的偶然的随意的创造出的一件物品,用丰富的理论来证明解释这件事物为艺术作品,贴上了艺术的标签,就会有观者去思考这个事物与艺术理论和艺术之间的联系,并称之为艺术作品,甚至能够谈论出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理论,流派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然而本物品确实是没有意义的存在,这件物品本身的艺术这个概念,是无数的人强行赋予的。那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过程本身是不是有艺术性的体现。
但问题是,这件事物能不能算是艺术。它既不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也不是用各种技法创造出来的,再或者说反而这个行为本身的艺术性,远高于作品本身。但这个行为本身并不是艺术家实施的,而是无数的观者以及我们审视这个过程的人本身赋予的,那严格意义上这件艺术品算是谁创造的?
所以这么看来的话,艺术评判的标准本身在于观者,审视这个过程的人,艺术本身的话是没有界定标准的。所以无数人的思维思考行为的集合才能体现艺术,这么看来艺术性可不可以说成是社会性。
那到底什么是纯粹的艺术:就艺术而言,自由的框架下的,打着卖弄的旗帜,喊着感性的口号的,带着极其不明确的含义的,需要长篇大论解释的,否定平淡无奇的,互相追捧的,极度宣扬技法和规格以及构图的,已经丧失了作为艺术的本质。
自由是艺术的本质,积极向上是艺术的主流,而不是艺术的全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可以做艺术家,而是艺术家可以来自任何地方。并非是经过学院的学习,研究了所有艺术的理论,才有做艺术的资格。艺术最重要的就是独创性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只要是一段故事,一个想法,一个观点,一个立场这都是艺术。同样的,艺术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没有判断艺术高级与否的标准。震撼还是不震撼,厉害还是不厉害,专业还是不专业,这是商人评价出来的,当艺术被这样讲了,那就不再是艺术而是商品和勋章。变成了作为人类社会换取生产资料的工具,就已经没有了纯粹,艺术是做不出来的,最少当下的人做不出来。那现在的艺术是什么?只是商品。那么,严格来讲现在的所有所谓艺术家只是商人而已,他们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推销和宣传,那作为商品来看待艺术就很好来看待他的商品化了。也就是一万多年前的洞穴绘画才比较纯粹。
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化是分不开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初期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流行艺术——波普艺术;可以说波普艺术是作为大众化和商品化的典型代表。艺术作品虽然很早很早以前就和商业挂钩,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仍然是贵族,豪绅和权威的消费品、收藏品;当然这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波普艺术作为廉价的大众的代表,强烈的冲击了当时的艺术市场和艺术界。艺术一直作为“奢侈品”的地位或多或少的被撼动了。正因为如此,艺术更方便的廉价的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里,作为一种商品,大众自然而然的就为这种新奇的前卫的东西买单。
更有一个说法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一部人的奢侈品,在于它的惰性,也就是依赖性。它首先要依赖于艺术家,然后需要依赖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恰恰就是与权力结构,媒体社交以及商业运作有关的,而只有这样子的平台才能为艺术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艺术不走向大众,其实才是不正常的。前一段时间有个特别有趣的事情:在华盛顿的地铁口,时不时想起悠扬的小提琴的声音,然而过往的行人匆匆忙忙,仿佛没有人想停下脚步来欣赏一下,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只有七个人真正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了一下,一共赚到了32美元。没有人发现这个演奏小提琴的人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Joshua bell,他在这个地铁站演奏了世界最难的曲目,而他使用的小提琴是价值350万美元的意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家族1713年所制作的名琴。更讽刺的是就在他来到地铁站表演的前两天他在歌剧院的演出的门票上百美元一张也是座无虚席。²简单来讲,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开始具备了消费艺术品的水平和需求,再加上上世纪的信息高速路的架设以来,信息的交互变得简单迅速,教育的普及使得,有着“艺术”头脑的人也愈来愈多,网络、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交替的周期变短,宣传销售的平台越来越多,艺术品作为“奢侈品”已经无法完全的适应告诉发展和“浮躁”的时代,“快餐”化就显得更能融入主流。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不允许花费很久的时间来体会和解释晦涩难懂的“艺术品”,然而欣赏和消费艺术品也是广大的民众的愿望,不能割裂,所以廉价的、大众的、流行的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就显得很迫切。
所以艺术的商品化和大众化说到底是现代艺术商品的本质推动了艺术不得不去适应大众化,而艺术的大众化更加深了艺术的商品化。
参考资料:
1.知乎《艺术有没有可能大众化?》白落河回答
2.百度文库《小提琴地铁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