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谦

    字散心。1969年5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师从全国著名书法家张锡庚、张旭光先生。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常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黑龙江省画院书法院、江苏省国画院、常熟市政协、常熟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苏州市出版物编辑学会会员。创办益满楼艺术成人工作室,长期公益书法培训,让更多的人来热爱中国书法,延绵传统文化,提升书法艺术。

    出版发行

    出版名称 《李谦书法作品集》

    出版社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署可查询正规刊号:ISBN 978-7-5003-1901-6

    时间:2018年4月

    获奖记录

    2001年度

    入展“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精品展;(江苏省书协主办)

    2003年度  

    入展全国首届“杏花村杯”中央电视台书法大奖赛;(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第二届行草展;(中国书协主办)

    获全国《淳化阁帖》杯“二王”书法大赛优秀奖;(上海市书协主办)

    被常熟市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2004年度

    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江苏省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办)

    获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优秀奖;(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

    被中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评为书法类指导工作一等奖;

    被常熟市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2005年度

    入展江苏省书法家作品进京展;(江苏省书协主办)

    入展2005年《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书法导报》社主办)

    入展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中国书协主办)

    2006年度

    入展第四届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办)

    书法入展中国书法青年百强榜;(《书法》杂志社主办)

    2007年度

    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中国书画研究院主办)

    获常熟市人民政府“黄公望”艺术奖;

    2008年度

    入选全国首届册页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第五届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办)

    2009年度

    获全国第六届法制宣传书画作品展三等奖;(国家司法部主办)

    2010年度

    入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主办)

    被常熟市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2011年度

    获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获奖提名;(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百名会员精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被苏州市文联授予 “艺术成果奖”;(苏州市文联)

    被常熟市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常熟市文联)

    2013年度

    入展第二届翁同和奖书法展;(中国书协主办)

    被常熟市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2014年度

    获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铜奖;

    被苏州市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2015年度

    入展“大美张掖”全国知名书法家作品展;(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文广新局)

    2016年度

    入展首届“沈商文化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中国书法报社主办)

    被苏州市文联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2017年度

    入展中国书法名城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入展第二届江苏省 “书法奖”。(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书协)

    获中国书协主办的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获奖提名及入展、入选全国第八届、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行草展、第二届草书展、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书协百名会员精品展等重要赛事;获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铜奖和苏州市文联 “艺术成果奖”;入展江苏省第二届“江苏书法奖”。

艺术评论 | 勤以修业 卑以自牧

——李谦书法评述

张锡庚 蔡标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常熟,自古以来,文风甚盛。早在春秋时期,南方夫子言子就把其先生孔子私人办学的教育模式带回家乡,随后常熟教育不断发展,也因此带来文化的繁盛,在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上,历史上形成了以虞山命名的多个文化流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藏书派。常熟的书法艺术,虽然在历史上没有专门的“虞山书派”的称谓,却一点不影响常熟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起常熟书史,首先就会让人想到曾任常熟县尉的唐代著名书家张旭,他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自然界的幻化变动融入到笔墨运行之中,产生了狂放不羁的草书,赢得了“草圣”的称号。此后,常熟书法不断发展,优秀书家不断涌现,代不乏人。到了清代,出现了被称为“同光第一书家”的翁同龢、以篆书在晚清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杨沂孙,其后,生长于晚清到民国的被称为“江南第一书家”的萧蜕庵,以其篆书成为晚清之后常熟书法的又一代表人物。

改革开放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随之兴盛,书法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觉醒,并迅速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从而掀起近四十年的书法热潮。具有深厚传统积淀的常熟书法火种在此时再放光芒,得以薪火相传,在这股书法热潮中,常熟当代书家不甘落后,积极参与其中,一些书家更是站在潮头,如具有全国影响的言恭达、冯景耀等人多次在全国各类书展中获奖、入展,为常熟书法争得应有的荣誉,在他们影响和带动下,常熟一大批中青年书家成长起来,开始展示自己的实力。李谦,无疑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

改革开放之初,刚刚回归艺坛的书法艺术,承晚清碑学的余绪,比较多的书家投身于碑派的学习和创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产生了一批佳作。但碑的民间化倾向也往往容易带来书法创作的荒率、粗放、简单,同时显现审美的单一性。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一批不再满足碑派审美趣味的书家逐步把取法的眼光投向充满书卷气、文化气息更加浓郁的帖学,随之,取法二王、颜真卿、宋四家等人的小行草书札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展览之中,被书坛瞩目。“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些作品秀逸、轻松、潇洒、文雅、清丽的风格因更容易契合南方人的心灵,便很自然地被生长在烟雨杏花江南、温山软水常熟的作者所接受,包括李谦在内,常熟一大批中青年书家开始认识、审视帖学经典,从笔法、结体、整体神韵等方面努力去深入挖掘、提取经典的帖学元素,从而使作品有了质的提升,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八、九届国展上,常熟书家终于大爆发,共15人次入展,李谦便是其中一位。由此,常熟现象吸引了书坛人士的关注,在西安举行的八届国展座谈会上,时任中国书协领导的张旭光充分肯定了常熟的书法成绩,并首次提出“新虞山书风”的命名,从而使“新虞山书风”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新虞山书风”是常熟文化发展的可贵的艺术思潮,很多有识之士都非常关注和支持这一现象,幸运的这批书法家都非常珍惜这一团队力量。李谦作为现任常熟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以组织者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因其细致、负责的组织服务和出色的创作实绩,成为促进“新虞山书风”发展的重要成员。

任何一位书法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李谦也不例外。在整个中国书坛的发展热潮中,在常熟书法的良好氛围里,他如鱼得水,不断成长。当然,每个书法家又必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

李谦,从小喜爱书法,笔性好,无疑有着很好的书法天赋。他对书法的学习,是从早期的硬笔书法渐次转向软笔书法的。值得一提的是,李谦和他的夫人陈绚是常熟书法圈闻名的一对伉俪书家。夫妇俩经常夫唱妇随,一起学习、研修,耳濡目染,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年轻时,或许是对书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其作品甚至还让人感觉稍有野狐禅之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他已在专业上初露头角,特别是2003年进入常熟理工学院书法专业的学习,李谦开始调整自己书法学习的方向,随着视野的扩大,逐步走向经典,切入经典,不断深入学习二王、米芾、苏轼、孙过庭诸家,因此真正进入书法专业。细品李谦此时的作品,蕴涵的经典含量,从书法的各个元素来看,已越来越丰富,用笔灵动,挥运时轻巧自如,结体已具古意,稳妥而不乏变化,帖的灵秀俊逸已初步呈现在他的笔墨之中。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常熟书坛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同时,无须讳言,也存在着一些隐忧,比如,由于取法对象风格的接近,导致出现互相之间面目存在雷同、单一的现象。书法家应该要努力追求个性,形成个人的面貌,以充分体现书法家个体的性格、修养、学识、阅历等。耻与人同,应该成为每个有追求的书法家的艺术担当。此时的李谦,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开始寻求改变原来面目的良方。寻寻觅觅之下,赵之谦开始步入李谦的书法生活。赵之谦,晚清杰出的书画篆刻家,在书法方面,也显示出全面的才能,其篆、隶、楷、行均有很高的造诣,当然,赵之谦也有其种种习气和弊端,李谦避其短,取其长,直接把眼光投向他的行书尺牍。赵的行书尺牍,笔下挥运如信步闲庭,悠然自得,既有帖的清逸流利,亦有碑的古朴厚实,风格上奇崛烂漫。李谦下定决心,制定了周密的临习计划,反复钻研、思考、临写,收获良多。随后运用到创作中,在保留某些原有笔法的基础上,实现了碑帖融合,随着思路的拓展,线条厚实的东西多了,造型也更加丰满,整体面目一改原来的漂亮,古拙之意顿生。这种风格的创作迅速被书坛接受,在2011年中国书协举办的“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上,他的作品被评委评为“获奖提名”。但李谦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又由碑回到帖,特别是到北京从当代帖学大家张旭光进修后,再次恢复对二王尤其是《圣教序》的研究、学习。据他讲,这段时间,他又对此帖作了百遍多的临写,从而打下了更好的基础。这样的反复学习,帖学元素进一步加深,而碑的形态始终保持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对碑帖几个轮回的练习,近期的行书,比以前更加宽博、耐看。

书法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成功书法家的发展,同样要求书法家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要充分吸收有利于个人书法发展的任何营养。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重复自己,必将作茧自缚,作品的质量会不断下降,最终将走向书坛的边缘,被历史无情地淘汰。而李谦无疑是一位具有书法战略眼光的书法家。近几年来,他以开放的心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汲取新的书法营养。一方面,他深入临摹汉碑、魏碑,另一方面,又不断取法怀素小草、大草,张旭大草。对碑的临习,使他不再过多关注作品的细枝末节,整体格局越来越大;对颠张狂素草书的学习,又使他书法的线条更加圆润,节奏更趋明快,完全打破了原来小格局的潜意识,走出阴影,大胆开放,作品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浪漫主义风采。与此同时,李谦用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小楷、小行草的学习、创作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慢慢写来,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作品呈现出浓浓的书卷气、文气,让欣赏者产生一种心灵得以宁静安放的享受。细细品味,在整体呈现统一风格的同时,每幅作品又有着面目的不同,让人看到其取法对象的宽泛。

李谦是一位文艺工作的组织者,工作的性质使他养成了严谨、细腻的风格,这种习惯必然也会对他的创作带来一定影响,使他对每件作品的创作都会提出严格的要求,从而带来他作品的完整性。白天的工作,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完成,牵涉了他很多的精力。李谦书法的学习、创作更多只能放在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回到家里,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位书法艺术家,努力挤出点滴时间投入到书法上,李谦是勤奋的,很多次,早上醒来,会看到他四、五小时前在朋友圈发的微信。一幅幅佳作,都是刚刚在他笔下新鲜出炉的,而此时,我们却早已在梦乡。

书法是一门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李谦当然也看到自己作品存在些许不足。如有些作品还是显得漂亮的成分多了些,相对也就缺乏一些苍茫的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用些减法,剔除完美,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大胆而为。另外,若能以更开阔的眼光和襟怀包容更多风格的书法,从中寻找有利于其书法发展的养分,兼收并蓄,也许作品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对此,李谦自己也有充分的认识,相信他会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注意添加苍茫、豪迈的元素,追求古拙、雄浑,从而使作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

书法是一道风景,一道充满亮丽色彩的艺术风景,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只要你真正投入进去,一路上总会有美的发现,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风景绝佳处总在远方,只有不断努力,才会不断有新的惊喜。李谦,已经是一位老作者,但他始终不忘要走在书法的前列,努力要成为一流的书法家,他一定会十分珍惜已经拥有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努力向前,走向书法风景的绝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