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78—1982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1982—1987 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1987—1990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0-2000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研究员,200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14-2016.11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2016.11-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第五届、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委会委员,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获得中宣部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人才,英国肖像雕塑协会会员。
他说,主旋律文化是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以及一切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和精神。这些思想和精神,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同时,它也起到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的作用。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写照,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它具有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责任感以及对当下人类生态环境的关注。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社会认同的文化形式。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或得了新的生命,而另一些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将主要依靠国家保护以维持人类文化资源的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里,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经济的实现,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才能实现,因此,文化经济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文化敌视到文化融合,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双赢。
他认为,主旋律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代替和涵盖其他文化成分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弘扬主旋律实际上就是承认社会文化发展趋向多元化。当今中国主旋律文化发展繁荣昌盛,它具有民族文化特征、歌颂功绩以及宣传等作用。当主旋律艺术与主流文化进行交流对话时,由于信息呈现、关注角度、对话方式等问题差异使得外界对我国当代文化的“误读”现象严重,对于我国的文化形象以及文化品牌的创造形成障碍。关于中国文化艺术误读的问题,最大的原因之一在于两者结构内容的不照应造成语境无法对接。何种文化形式能够直接体现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面貌,为当下中国社会综合发展留下真实的印记与写照?如何为主旋律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文化振兴之路”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国际间对话除经济、资本、贸易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间的交流与认同,而其中主流文化包括不分政体、不分种族的人类共同讨论的话题,例如和平与发展,环境与生态,人性关怀与人文精神。这些属于主流文化的语境范畴需要具有代表性与前沿性的文化语境与其对接。主旋律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调整其内容与形式与主流文化相呼应,有效的传递并被认可,与其共鸣的同时,在辩证统一的发展中得到升华。他说,针对这一重大问题,他在艺术创作之路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例如2004年他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并提交了《保护一个老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一个正在发展的文化区》议案,多方奔走呼吁保留798艺术园区,议案得到认可后不断为798艺术园区提出发展方案和建议。2012年9月他曾尝试通过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行人展”实现主旋律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采取的具体做法是使“红色”雕塑与人性关怀相统一,体现对人文精神以及生命的充分尊重,赋予艺术以当代性的表达。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宏观突破,以艺术形式为载体,放宽视角与思维,与世界主流文化共同探讨相关话题,做到友好、平等对话,进而达到与主流文化语境对接,通过艺术穿连政治与审美的两种现代性。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与主流文化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发展升华,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为主旋律文化注入当代性特征,关注人类共同话题。他说,中国在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之后,必然需要在文化上做出回应,而本身就拥有深厚文化遗产的中国也确实有着想要世界一睹风采的愿望。中国许多艺术形式已然从对西方的模仿和照搬中抽脱出来,形成了一股独立的势力,不再服从于最初的西方模式,转而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彰显出“中国特色”的独特和真实。鼓励具有当代精神和具备当代语言的中国特色文化表达方式势必能为主旋律文化注入活力。在充分理解主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艺术上避免单纯的谈论美与丑问题。作为艺术家更应该了解当今国际发展形势以及对人类共同话题的探讨和关注,更多的承担起社会责任,突破自我局限。二是了解主流文化的语境,建立文化自信。他说,目前我们面临不可回避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而文化品牌如何打造,是靠传统的文化印象还是推广当下独具代表性的文化?毋庸置疑,消除敏感,突破局限,给文化发展提供拓展空间,积极促进主旋律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接。此时,需要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动文化项目,大力支持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文化符号,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顺势而为,适应时代的需求,明确当下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他说,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研究中,一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如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风靡全球的中国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海外华人圈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此时,顺势而为,适应时代的需求,明确当下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大力推动主旋律文化与主流文化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发展,扩容与包容当代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四是积极拓展主旋律文化国际传播渠道,向世界主流文化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形象。他说,要丰富文化艺术传播形式。例如政府加大对民间艺术机构的扶持和文化资金的投入,鼓励文化机构在国外办展并且进行文化交流。定期将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展与艺术家带进国际艺术展示平台。通过更多国际舞台亮相,让世界多角度的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以及对人文的尊重,积极拓展主旋律文化外延并强调文化当代性,用民族文化的当代性特征与世界多种文化交流、融合,与时俱进,使其更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