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油画?版画?雕塑专场是华艺国际又一重要板块,这次亮相的油画作品将有周春芽、吴冠中、关良、庞茂琨、罗中立等极具艺术价值的经典上乘之作,亦有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邱光平、张晓刚(微博)、李贵君等人的精彩挥毫,也不乏本土艺术家郭润文、车建全丹青妙笔,雕塑方面则有杨学军、王梁益等百态塑形,还有很多兼具实力和市场价值的艺术作品同时献上。
吴冠中 春秋 布面油画 48cm×58cm 1994年
中国20 世纪艺术先驱关良和吴冠中是融合中西艺术的表率,关良广纳高更的肃穆,梵高的色彩,马蒂斯的单纯和中国画的墨韵与线条,探求出自己的绘画方向。吴冠中先生历经数十年求索中西艺术,以西方油画媒介表现风景,超越材料和对象本体追求中国绘画意境,他的《春秋》中可见端倪。画家自评:“枝条纵横,沼泽、牛羊、荒漠连天,春往秋来不记年。”画面中的颜色仿佛都是万物的残影,玄黄是沼泽,黑白是牛羊,远处灰色天际象征着荒漠。埋藏在一切之下的大地承载着这一切,似是倾诉着故土怀思;简洁色彩和朦胧意象,又似诉说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言已尽而意无穷,令人遐思。
关 良 上海港 布面油画 52cm×63.5cm 1960 年
来源:原为香港佳士得2003 年拍品
《上海港》是关良风景类的又一佳作,以上海外滩为背景,轮船上的港口货物忙于装卸,上海港呈现出一片繁荣。此幅《上海港》于1982 年5 月12 日的上海美术馆进行了展出,观众达16193 人次,紧接着21 日上海美协还专门召集了关良画展座谈。这幅作品具有鲜明的东方神韵,意境深远,清新浓郁,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还体现了充足的时代精神,见证了上个世纪六十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上海这一特殊城市所体现出来的港口贸易繁荣景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的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良先生固有的西画根底,同时更深入国画的堂奥,从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显然富有一种极大的创作感。他既不愿意以纯粹的西画以绚其长,更不愿以陈旧的国画作风去倒钻牛角,他认识绘画内在精神的可贵,同时更深切的认识到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必须发扬。他以西画作躯壳,国画作灵魂,以西画单纯明快、坚实浓郁的技巧来表达国画恬静、洒脱、淡雅、超逸的神韵,企图创作一种时代的、前进的、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新绘画,但他绝不是“折衷主义”者,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创造。
周春芽 豫园(双联画) 布面油画 272cm×204cm×2 2012年
周春芽的巨幅油画《豫园》所绘的是“奇秀甲于东南”的上海豫园,曲径通幽,百花含情,杨柳依依,遗世而独立。在此幅作品中周春芽借着流淌恣纵的笔触和明艳靓丽的紫色调,重温典雅的中国园林文化之中的诗意。细酌局部,若现绿狗、桃花、山石之韵,远观又是整体的豫园本身,这就是新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情怀交织相容。阳光洒落,婆娑着岩石,使岩石的底部倒映出紫色 ,仿佛这紫岩如生命般呼吸着,石头的重量感恰似生命之重。周春芽以动写静、以藏显露、以油画语言烘托传统情怀,品之犹如一首用钢琴弹奏的传统名曲。
庞茂琨 沉溺之四 布面油画 160cm×200cm 2011 年
庞茂琨的作品总能让观者自然而然地从凝视出发,自我审视转而向外索求。重要的不再是图像本身的直接阐述,而是艺术家对图像的选择,蕴含强有力的戏剧张力和时间、空间以及视觉上心理的错位感,引人思考,余音绕梁。
郭润文 画室中的女人体 布面油画 91cm×72cm 2000 年
郭润文致力写实人物画已有三十余载,回首过往,他对求真创作的态度风雨不改。此幅作品人物形象质朴,描绘手法踏实严谨,似是画家“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的写照。利光线的细微变化描摹温润如玉的皮肤肌理,谱写一首属于光影的圆舞曲。
张晓刚 夕歌 木板油画 28.5cm×45cm 1982 年
在《夕歌》中,描绘了弯弯的月亮浮在深邃的夜空下,一个披着斗篷的女人领着羊群。艺术家以表现主义的手法,蓝色与绿色为主旋律谱写了蕴含着纯朴气息的晚歌。张晓刚的艺术作品透露出对劳动者的关怀及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性。
邱光平 单独者 布面油画 120cm×160cm 2014 年
出于对生活的敏感,邱光平一直游走于理性与感性,自我肯定与反思之中。他的作品通过表现主义或超现实的矛盾隐射更深层的涵义。《单独者》中,马、树枝、水面都是矛盾的载体,他们构成了一个超现实又合乎超现实逻辑的画面。粗犷的笔触下拟人化的马,包含着发自内心的呐喊,悲悯的气氛油然而生,回响观者灵魂深处,耐人寻味。
洪 凌 黄山清雪 布面油画 100cm×200cm 2006 年
洪凌一直探索将西方传统风景画,带入东方山水的意境,在东西方绘画融合的语境下得以当代展现。为了其中的精髓,洪凌隐居黄山30多年,在反复实践中探寻其艺术中的究竟。无论是雪压枝头,还是盛夏的山林;无论是冬日阳光退却后的寒彻心扉,还是烈日当空肆意生长的茂林,艺术家通过色彩运用将不同时节的风景以略带拟人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洪凌深受中国现代山水大师黄宾虹的影响,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具象与抽象的绘画语言结合,将平涂式的旁白与重迭笔触的肌理结合,正如中国画中的“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是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中独树一帜。
曹力 马到功成 布面油画 90cm×140cm 2013年
在绘画世界里曹力既是诗人,也是音乐家,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梦幻且真实,烂漫而深邃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马到成功》中的主角—马,不是客观的马的再现,而是精神想象中的马。画家以内销真实和内在幻想作为创作的母题。既注重直觉和体验,又用理性控制创作行为,从而创作了这幅结构完整均衡,充满秩序感的作品。而对于马的描绘,其实在曹力的画中屡见不鲜。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他1984年创作的《马与楼道》的系列作品。他以马自喻,闲荡于熙攘喧嚣之外,体现了内在精神的独立。曹力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先用线条描绘出作品最初的轮廓和框架,接着用丰富的颜色填充其中。他对于色彩极为敏感,善于把握色彩细密的结构。他以一种颜色覆盖另一种颜色,以一个色块引起另一个色块的水平运动,使马的形象显得结实、清晰,有着雕塑一般的体量感。画面中,色和行不再仅仅是构成画面的手段,他们本身即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体现了画家将生命沉浸于对艺术的绝对完美的无限追求之中的艺术理想。
邓国源 IN DEM BERG在山中 No.10 纸本水墨 122cm×122cm 2004 年
邓国源一直在他的创作中探讨着艺术家和自然的关系,不止于一种具象式的直接呈现,更多的是通过个人视觉经验来对自然现象进一步挖掘,从中形成一种属于他的艺术语言。《在山中NO.10》是在薄纸上通过线条、点和浓淡不一的墨色组合成一个盛大的景象,以其丰富多变的灰色,使观者看到广纳百林、百石、百路的气派山景。在规整简洁的正方形画面下,构图却是复杂的,一时如以鸟瞰山的深远,一时如踱步林间的平远,一时又犹如抬头皆是密林的高远。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长,贝亚特?赖芬沙伊德博士曾评论到,“在解读抽象符号的过程中,眼睛不得不反复重新聚焦,恰如展开一幅古老的画卷,整个形象渐渐显露出来时那样——观看作为阅读行为,作为观赏过程中的解读行为。”在浓缩的空间里,超越了具象与抽象,指向无限。
冯 峰 鸭兔图(双联画) 绢、纸、亚克力 136cm×70cm×2 2012-2013 年
冯峰对艺术创作探索从不止境,涉及绘画、雕塑、装置、时尚设计等范畴。作品贯穿
着一种对常识的怀疑和主题的拆分的思想流淌到各个领域。《鸭? 兔》这个作品谱系
和他对于语言、符号的思考有着密切关联。而在他的作品中对语言、意义、符号和所
指对象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更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之后的一个核心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