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及28日,佳士得香港春拍期间将集中呈献一系列中国著名二十世纪艺术大家创意独具的精彩作品,包括林风眠、徐悲鸿、关良、 罗中立、龎均、陈衍宁、常书鸿及李承仙等名家名作。
林风眠
林风眠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现代美术教育家以及开创者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他将「中西绘画融合」作为一生追求的理念,从绘画理论到实践,前卫地开辟了中西结合,充满了现代艺术精神和现代美学意识的中国绘画新道路。
林风眠尤以擅画女性人物闻名;该幅《裸女》代表了其绘画技法与艺术造诣的巅峰。画中的人物形象取自西方艺术中类似题材的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姿势与构图。画中的女性人物放松地将两只手臂交叉在头后,双腿慵懒地伸开,眼神诱惑迷离地凝视着观者。
林风眠(1900-1991)
《裸女》
水墨 设色 纸本
67.5 x 66.5 cm.
估价:港元 8,000,000-10,000,000
林风眠将画面切割压缩至仅保留人体部分,女人的手臂紧贴画框上沿,双腿膝盖以下则被右侧的边框切去;他娴熟地运用水墨点染描画以营造室内独特的「意境」:我们无从分辨空间内的家具陈设甚至人物所倚靠的背景的细部特征;画面左下角几笔交叉线条或许是几只印花抱枕,女人身后窗棂的玻璃也是一片空白,无从知晓画中场景所处的外部世界。在林风眠的《裸女》前,观者仿佛与画中的女人近在咫尺,一并斜倚在她的身边。
尽管与油画相比,水墨在色彩与肌理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林风眠始终秉持「复兴中国艺术」的信念,娴熟地将水墨的色调变化发挥到了极致。在该幅《裸女》中,林风眠精巧地勾勒出女人的胴体,将她乳白色的皮肤与用水墨渲染的周围环境一分为二。他行云流水的笔触取法自随性纵逸的中国传统书法。同时他在构图中选择将负空间施以主色调,这个技法曾在著名宋代文人画中出现,也再次证明他与东方传统的深厚羁绊。画中所展现的传统与颠覆,在实与虚,色彩与空间之间不断摇摆,达到和谐统一的平衡。
林风眠(1900-1991)
《山村》
油彩 画布
76.5 x 77 cm.
约1940 -1950年代作
估价待询
风景画同样也是林风眠之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油画或彩墨作品,在构图、笔触技法或色彩表现上都展现出高度多样性,显然为其最能实践中西融合理念的创作形式,也是理解其作品精神意蕴的一个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关键切入点。
林风眠在同样以方型画幅呈现的《山村》这幅作品中,交迭混用了冷暖色系与深浅色来描绘多彩而充满生机的山川林木,近黑的墨绿为上方远景及下方前景的主色调,在树林部分则施以浓郁的亮橙、柠檬黄、淡粉与深沉的棕红,间以天蓝、翠绿、黄绿等色块,隐含了夏末秋初的季节转换与光线的移动。鲜艳色块上质朴而轻盈的白色线条则用来描写枝干,山间屋舍的部分也运用了类似线条;平行的线条笔触与相互呼应的造形传达出清新的韵律感与自然活力的意象,同时以色彩构成制造出空间的层次深度,具有双重的视觉效果。
《山村》原先来自珊瑚号船长帕尔在难得机缘下直接购自林风眠的一批珍贵收藏,后来由家属继承并委托佳士得拍卖。珊瑚号的帕尔船长于1965年停泊上海,在外滩的水手俱乐部结识了当时英国领事,并在其引荐下拜访林风眠南昌路的寓所,于百余件中挑选出喜爱的作品带回家。而《林风眠传》中亦提及林风眠于1951年辞去教职到上海之后,在外国驻上海领事馆人员帮助下卖画维持生计,经常与其往来的人物包括英国代办史本基及代办处职员孟思礼,还有其他外国银行职员或医生等,另外也有外国团被介绍来买画的藏家。
林风眠(1900-1991)
《柳树景色》
水墨 设色 纸本
1950年代作
估价:港元 400,000 -600,000
雷蒙・格利茂特1909年生于南法普罗旺斯的亚克斯。在历任于摩洛哥之后,他于1953年被派驻到香港法国大使馆出任商务专员,主理法国与这个英国殖民地间的商贸联系。格利茂特于当时在大使馆同事引介下,认识了闻名于法国侨民圈子的林风眠。在1950年代,格利茂特在林风眠客寓香港时直接向他买了《柳景》及《芦苇白鹭》两幅画作。他后来与林风眠建立了深厚情谊,并把他的儿子、现在这两幅作品的藏家,命名为「林・格利茂特」,以向林风眠致敬。当时格利茂特特妻子返归马赛待产,据称格利茂特只发了一道说「向林氏致敬」的电报,是以给了他们生于1953年10月11日的儿子这个独特的名字。
林风眠(1900-1991)
《芦苇鹭鸶》
水墨 设色 纸本
65.7 x 66.2 cm.
1950年代作
估价:港元 320,000 -520,000
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生于江苏宜兴屺亭镇,被誉为「一代艺术大师」、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年轻时的徐悲鸿受到老师康有为「今宜取欧西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以及陈独秀、鲁迅等人批判中国文人画,学习科学的、写实的西方绘画的理念影响,在「西学东渐」、注重科学主义的大时代中,渐入画坛,并形成了影响其一生追寻真实、真理的艺术及人生主张。
徐悲鸿(1895-1953)
《林猷瑞先生画像》
66.5 x 50.5 cm.
油彩 纤维板
1941年作
估价:港元 1,500,000- 2,500,000
本画作中的林猷瑞(1866-1939)为海南省文昌人,南洋琼侨殷商。林氏早年经营信银局、种植、田地等实业,为人热心公益。据1939年7月1日南洋商报报导,林氏后人遵其遗嘱,节省丧费拨为赠济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及伤兵。于抗战期间,徐悲鸿亦曾数次到访南洋举办画展卖画募捐,得到新马名流的大力支持。1939年徐悲鸿应泰戈尔邀请前往印度举办画展,于翌年年尾返回新加坡,此幅《林猷瑞先生画像》正是徐悲鸿为了感谢林猷瑞生前大力支持捐款,于1941年特画此肖像画送其家人,以示尊敬和怀念。
作品构图简洁,背景以浅绿色调作渲染,与人物的皮肤和沉实的上衣形成对比。人物面部造型严谨逼真,神态表情雍容安详,深邃的眼神和中山绿袍表现人物的稳重大度、敦厚忠实的性格特征,流露了画家会林先生的尊崇与敬佩,而画中之写实技巧亦表现了徐悲鸿对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实践。
关良
「关良以西画作躯壳,国画作灵魂,以西画单纯明快坚实浓郁的技巧,来表达国画恬静、洒脱、淡雅、超逸的的神韵,企图创作一种时代的、前进的、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绘画,他的目的在创作。」以上这席话,出自一位二十世纪初中国最著名的文人郭沫若,却也精准捕捉关良油画《园林》的艺术精髓。
关良(1900-1986)
《园林》
38 x 47 cm.
油彩 画布
约1959-1960年作
估价:港元 1,600,000- 2,600,000
关良于1922年自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毕业,主修西洋绘画,接受扎实的学院派训练。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接触完整的西方艺术,自文艺复兴、印象派到现代艺术,使他在这段期间以西方理论为艺术基底,风景画带有些微印象派语汇。
作于1959-1960年的《园林》以柔和却层次丰富的色调将户外风景化为一瞬,作品描绘中国瓦顶天花古典建筑,内在结构稳定严谨,同时展现后印象派重视物质具体性的传统。画面沿用透视法构图,用两旁的树木包围画面,从而引领观者进入画面。关良甚至也曾用几何形状构成切割静物画,探索纳比派那不甚真实、带有象征意味且以中间色调状为主轴的画面风格。他认为要在西洋画材上展现中国意味,不仅仅只是采用中国技法与题材,更必须追求造型与精神性,从而在油画创作中创立属于自己的鲜明风格。
罗中立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中,罗中立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要的一位艺术家。1980年,罗中立以照相写实的手法,创作了撼动人心的巨作《父亲》,揭开了中国艺术史上「伤痕美术」的扉页,也引领出一股反思真相、追寻浓厚乡土风情的写实主义风潮。
多元化的肖像画可谓是中国1980年代艺术的特征。八十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较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人的描述有了新的观点,不再单一描绘革命领袖英雄。
罗中立(1948年生)
《岁月》
油彩 画布
147.7 x 96.5 cm.
1984年作
估价:港元 3,500,000- 5,500,000
作于1984年的《岁月》以朴实的农舍为背景,傍晚时分的光线投射,加添画面的戏剧性。老妇人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小猫静静地在她的膝盖上睡着,画面流露出静穆、娴定的气息。艺术家以细如银针的笔触,耐心细腻地描绘着每根银发,她的根根银发,似乎在这一片漆黑的空气之中浮悬着,时间和空间在瞬间的凝结中,化作了永恒。罗中立不避讳地把老妇人粗糙、黝黑、干燥的皮肤,脸上一道一道交错的皱纹毫无保留地表现。这些岁月和劳动的痕迹与炯炯有神的双目成强烈对比。
罗中立(1948年生)
《雪原静悄悄》
油彩 画布
75.5 x 101 cm.
1980年代作
估价:港元 1,000,000- 1,500,000
罗中立笔下的农民虽是朴实、粗犷,却散发出永不放弃的坚毅精神。岁月虽改变了外在的身躯,却磨灭不了心灵的力量。艺术家对人性的关怀,及其深刻的描写也见于其1980年代的作品《雪原静悄悄》。作品以寒冷的西藏高原为题材,和大巴山一样远离城市,是艺术家探索人性最纯粹的一面的途径。在白茫茫的雪地下,穿上厚棉衣的人物低头不语,而双马目光柔软,充满人性地相互依傍,默默陪伴孤独的人。
罗中立在1980年早期即创下的突破,不仅前卫且深具勇者捍卫真实的精神,划记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无疑推开了一扇门,让同辈以及后进的艺术家真正开始思索个人与集体间复杂的关系,透过创作各自表述每个人眼中所见的历史与真实。
常书鸿及李承仙
生于浙江杭州的常书鸿(1904-1994)是一位兼具绘画、考古、保育的杰出人物,既是现代中国油画的先驱,也是敦煌学的重要拓荒者和推动者。1994年逝世后,常书鸿家属根据他生前的夙愿,将其二百余件画作捐赠浙江省博物馆。常氏存世油画数量不多,本次拍卖的《瓶花》乃台湾著名女作家郭良蕙(1926-2013)旧藏,是常书鸿及妻子李承仙绘赠予郭良蕙女士。
常书鸿(1904-1994) 及李承仙 (1924-2003)
《瓶花》
油彩 画布
60 x 50 cm.
1989年作
估价:港元 800,000 - 1,000,000
常书鸿妻子李承仙同样是画家和敦煌艺术研究者,致力于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保护等工作。常书鸿与李承仙多次合作,创作主题包括人物、风景、静物、宗教题材,风格虽从古典写实主义出发,但他运用雅致的色彩,结合严谨的构图,创作充满个性的典雅细腻风格,抒发情感、意绪。《瓶花》风格贴近巴黎庞毕度中心收藏的《葡萄》及《沙娜画像》的画风。笔触利落、用笔精准、构图严谨、色感触觉高超,灿烂夺目的玫瑰花、剑兰、牡丹花与自然大地色彩的陶瓷花瓶、白色及淡绿色的背景成和谐的搭配,在别出心裁的铺排下,显出华丽而脱俗的美。
龎均
龎均出生于艺术世家,接受过系统、完整的绘画训练。在超过7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坚持以西方文化的油画语言体系,纳入有着深厚传统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加以融合改造并创新,形成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及艺术风格。
龎均(1936年生)
《周庄双桥》
油彩 画布
200 x 250 cm.
2017年作
估价:港元 1,200,000- 2,200,000
拍品《周庄双桥》描绘「中国第一水乡」江苏省周庄镇的世德和永安两桥,两桥相连,像古代的钥匙般紧扣。艺术家以多点透视的形式,再现了双桥交错的优雅境色及黑瓦白墙的水乡自然之景。龎均所站桥头之处,眺望周庄中心的河流分叉口。画面左边的世德桥与河水倒影相连成圆形,而右边的永安桥则成长方形,从建筑上表现「天圆地方」的理念,艺术家细心选取的角度,正好将这个概念反映到画面当中。
在龎均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其风景创作皆源于亲身到实地写生,再融入心中所见、所感、所想而成题材,画中笔触更为即席,也就更为生动、自然。他的作品过程正正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取自然」,而非「模仿自然」,也就是寄情天地与人世的观念。龎均把绘画最基本的点、线、面,经过中国文人的审美模式重新表现,从而成为别具诗意而又生动有趣的意境。
陈衍宁
陈衍宁的画作在欧美赢得盛誉,1991年荣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后,曾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制肖像 。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其中的东方神韵来自他的中国传统艺术修养。
陈衍宁(1945年生)
《上海》
油彩 画布
74.5 x 100.5 cm.
1987年作
估价:港元 200,000 -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