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上半年不能错过的大展:如何用文物展现中华之美

经典艺术2017-05-23 17:32:34

1N5H-fyfkzhs9805378.jpg

sLK4-fyfkzhs9805365.jpg

进入首都博物馆地上一层B展厅,翻滚的历史长河瞬间将你卷入时空的隧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陕西省吕氏家族墓地、秦始皇陵陪葬坑、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随气流波动起伏的厅顶指示牌一路走过,360余件精美的文物一一呈现,从史前一路沿着夏商周漫步至汉唐,再到宋元明清,古朴的、大气的、端庄的、灵动的……中华几千年各式的“美”被一网打尽。

这就是正在首博展出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楚墓青铜器首次公之于众

为什么要做一个二十年考古成果的回顾展呢?据介绍,在1996年以前,国家文物局曾先后举办过4次文物精华展,对当年前后的考古文物进行过系统展出。此后,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但成果却再未集中进行过展示。为此,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馆自去年底开始此次展览的策划,历时半年,终于在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向公众推出。

展览总负责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龙霄飞透露,这次展出的文物一半以上从未离开过故土,还有几十件文物是首次走出库房。“这次展览约有95%的文物都是来自各地考古所,很多文物还处于不断地整理研究中;另外考古所一般不具备展出场地,所以使得这些文物很少有机会公开面世。”

此外,还有一些考古遗址一直处于发掘整理中,所以其出土的文物也未能有机会在公众面前亮相。比如,此次来自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的一批青铜器,精美的纹饰、随意的线条、不拘一格的造型和构图,让楚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呼之欲出。据了解,叶家山西周墓地是近30余年来湖北省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规格和规模在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墓地自2010年开始发掘,其出土的文物至今未完全整理完。“这是业内人士都很关注的一个墓地,但是其出土的文物从来没有展出过,我们这次就是直接从库房把文物带到了展厅。”龙霄飞介绍说。

秦陵陪葬铜禽差点没来成

此次展览以1995年至2016年历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为主要依据,经过对80多家相关单位、200多座考古遗址、800多件精美文物的调研整理,从中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作为展品,最终参展文物涉及21个省份、49家单位,共360件(套)。

龙霄飞参与了此次文物的挑选工作,“精中选精”可不是件轻省差事,“5月18日开展,但直到5月初我们才定下了所有的展品,5月14日文物才陆续到齐。”龙霄飞说,配合展览的主题,“美”是文物入选的主要标准,力求融艺术性与历史性为一体,诠释不同时代对于“美”的追求。

在选择展品时,专家们以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为主要依据,但也不囿于此,因此展览中还囊括了不少“遗珠”。比如来自唐代的一个“跪拜陶俑”,出土自西安的一个房地产楼盘,这件俑头戴进贤冠,是文官俑,跪拜姿势属于中国古代跪拜礼“九拜”式之一,是男子常拜之礼。“这件俑造型优美、制作精良,如此精美的跪拜俑比较罕见,所以我们把这件给选了进来。”

但也不是没有遗憾。展览开放期间,正值全国展览集中的时段,因此很多文物被人“捷足先登”,出土自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铜禽”就是这样。据了解,距秦始皇陵园最远的一座陪葬坑内有一条象征性的河道,河道两侧排列着46件铜禽,其中铜鹤6件、铜天鹅20件,其他为鸿雁等禽类。“这些铜禽均仿照真实禽鸟大小制作,姿态各异,但是我们去晚了,造型好的都已经被借走了。”龙霄飞说,展翅的天鹅、优雅的仙鹤几乎都被借走陈列在各地的展馆里,最后几经争取才为此次展览协调出了一件静态的铜雁,安详、肃穆、高洁,同样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水平。

文物选好了,如何平安运到北京是展览的重要一环。此次来展的很多文物此前已经经过修复,这就对其包装、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霄飞介绍,对于陶俑等易碎的文物,专家们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比如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一件彩绘跽坐女俑,呈半跪状,四面形成很多不规则的曲面和空隙。另外,这件陶俑此前经历过大规模的修复,四肢、头部都有断裂痕迹。在运输时,专业人士首先要将女俑脖子、胳膊等有空隙的部分,使用结实又有弹性的填充物填满,但又不能完全填实,要为文物留出可以缓冲的空间。这样的填充过程连指缝、耳朵与颈部之间的任何细微空隙都不能放过。“有的时候还要 随形 ”,龙霄飞以水杯为例打了个比方,为了保护水杯在运输过程中不被损坏,专家会按照水杯把手与杯体之间的空隙形状做一个同样的模子进行填充。

将文物形成有完整面积的包裹体之后,再将其放入包装箱内,箱内同样需要塞满结实而有弹性的填充物,以起到保护作用。

展厅20度低温确保文物安全

从“中华美·好”的时空隧道穿越出来,精神上得到了极大满足之余,不少观众的第一感觉是冷。龙霄飞说,为了达到文物保护的要求,展厅设置了20摄氏度上下的低温环境,并为不同质地的文物设置了不同的湿度环境,工作人员还会对展厅的温湿度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随之作出调整。

“布展时,我们既要考虑到展品的年代顺序,兼顾到美观,还得照顾到文物保护的需求,这可真比做研究难多了。”龙霄飞打趣道。比如说,来自新疆沙漠的丝织品等有机类文物所处环境不能太湿,而漆器、木器则需要湿润的环境,布展时就应该尽量把这两类展品分开放置。有时,即使是同一件文物上也会有不同的质地:既有怕湿容易生锈的青铜,也有喜水的木器,“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有妥协和牺牲,尽量保持一个适中的温湿度环境。”

配合展览内容,首都博物馆还将在展览期间,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龄层观众的互动活动和讲座,公众可以通过首都博物馆官方微博、微信了解活动具体日期和报名方法。

链接

四大展览内容展示中华之美

序厅:展出12件文物,概括从史前至明清的审美发展历程,以文物的艺术美呼应展览主题,数字也隐含着中华文化的世界观。

第一部分“道法自然(史前时期)”:史前先民在与自然共处之中逐渐积淀了对美的认识与追求,美来自自然,美的萌芽是必然。本单元展出文物根据空间分为两组:第一组展示旧石器时代末期美的萌芽,第二组展示新石器时代美的初创。

第二部分“天地之道(夏商周)”:中国传统文化扎根于商周礼乐文化。礼乐制度萌发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发轫于夏商,成熟于西周,消亡于东周,贯穿了夏商周时期。本章将空间分为四个展示组,分别展示夏商、西周、东周时期的广义礼器(包括铜器、玉器、原始瓷器、漆器)以及汉字之美。通过三个时段的对比,展现夏商周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以及由此揭示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嬗替。

第三部分“保合太和(汉唐)”:本单元时代范围为秦代至五代。大一统国家格局推动着思想诉求的发展,儒家仁爱与道家无为既对立又统一,浓缩了儒道哲学的 “天人合一”思想应运而生,道德与人欲、理性与浪漫踏上了和谐之路。

第四部分“和合能谐(宋元明清)”:汉唐门阀士族的衰落与科举制度的成熟发展,使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渐趋平民化。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继承了东周以来的儒学思想,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哲义,对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社会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人艺术与市民艺术互相影响渗透,又各领风骚。繁荣的商业经济与工艺技术革新,成为艺术发展的助推力。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