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诚轩17春·现当代艺术:四时景不同 境迁意不尽

经典艺术2017-06-14 10:45:27

21CY-fyfzfyz3414365.jpg

1933年留法学生与徐悲鸿合影(中排左二为秦宣夫,左五为胡善馀)

秦宣夫与胡善馀同为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在二十世纪沉浮的社会变迁中,轨迹几经重合:二人于三十年代初期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并先后拜入吕西安·西蒙(Lucien Simon)工作室,均有画作入选法国春季沙龙。抗战时期,又随各自执教的学校相会于重庆。两位老艺术家后分别于南京师范大学与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终身潜心于艺术创作与美术教学事业。随着人生的境遇与世事环境的变迁,画家的心境也随创作投射到四时季节的流转中。

9DpQ-fyfzhap5181336.jpg

Lot 651 

秦宣夫 峨眉山景 1946年 

布面油画 54.7×73.5 cm。

展览:

“抱朴自然:秦宣夫艺术展”,2013年4月20至27日,中国美术馆,北京

“秦宣夫百年诞辰画展(1906-2006)”,2006年10月25日至11月3日,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美术馆,北京;2006年11月8至12日,南京博物院

出版:

《秦宣夫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5年12月,第16页

《秦宣夫:抱朴自然》,中国美术馆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3 年4月,第34页

寒冬消解

1946年,刚从抗战阴影中走出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这一年年初,秦宣夫赴成都、峨眉山等地写生,《峨眉山景》即为此行成果,属于早期“四川风景”系列。从巴黎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秦宣夫的画作仅存三十余幅,再联系到颠沛流离的背景和物质短缺的条件,如此大尺幅(54.7×73.5cm。)的作品能留存至今,可谓弥足珍贵。

4K-4-fyfzhac1538127.jpg

抗战胜利前后的心境不同,作品面貌也随之迥异

右:北京诚轩2010年秋 Lot726 秦宣夫 磁器口 

1944年 79x63cm。 成交价:RMB1,030,000

如果把《峨眉山景》与秦宣夫在抗战胜利前的名作《磁器口》(上图右)联系起来看,会有许多耐人细品的变化:前者描绘惬意的山顶风光,后者描绘战时大后方炊烟袅袅的宁静屋舍;前者笔触轻快灵动,颜色活泼,天空和山间甚至氤氲着粉色,后者笔触细腻沉重,画面灰冷。画家抗战胜利后欣喜从容的心情跃然纸上。

zEMK-fyfzhap5180713.jpg

1945年摄于重庆凤凰山。秦宣夫在画室作画,旁立者为夫人李家珍

喜春新生

1980年代秦宣夫创作了一些表现新中国新面貌的水粉写生,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色彩明快,不拘泥形体结构的精确,笔风简练,注重写意。秦宣夫在长期写生中贯彻“抱住人生,搂定自然”的创作理念。《锁金风光》作于南京锁金村,西临玄武湖,东临紫金山,与秦宣夫执教的南京师范大学距离亦不遥远。画家此时常赴南京周边写生,作品取景开阔,色彩鲜明的现代建筑怀抱于远山新木之间,春日的风光与蓬勃建设的新机尽在其中。

q_OL-fyfzfyz3413572.jpg

Lot 652 

秦宣夫 锁金风光 1984年 39×54.5 cm。

出版:

《秦宣夫:抱朴自然》,中国美术馆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3年4月,第168页

金秋再临

1970至1980年间,胡善馀常与同事林达川出外写生,《秋景》虽未标注创作日期,但就作品面貌来看,笔触轻快,颜色透润,与画家1940年代的厚涂已有很大区别,应为1970年代末期所作。

pXbE-fyfzhap5180726.jpg

Lot 653 

胡善馀 秋景 布面油画 40×52 cm。

出版:

《胡善馀画集》,敦煌艺术中心,台北,1997年12月,第33页

胡善馀曾撰文说“有人认为静物、风景画是没有思想性的……哪有人画一幅画没有思想的呢?”足见画家对每幅风景,都赋予了自己独到的想法和感情。《秋景》用笔融透洒脱,色彩明快不浮俗,小路、行人、屋舍,与江南秋意铺陈于远山半灰半蓝的雾霭之下,构幅周到详尽。

nnZB-fyfzhap5180740.jpg

晚年的秦宣夫、胡善馀坚持创作

经历了大半生的坎坷,在欣欣向荣的社会环境与开放的创作氛围中,老一辈艺术家通过“无言”的风景创作,表达出“有声”的回应,无论何种境遇,始终对未来抱持着希望。在探索西方绘画技法与东方意韵结合的创作道路上,把乐观与思考传达给观者和多元时代的后辈。

北京诚轩2017春现当代艺术拍卖会

预展:2017年6月15日至17日

拍卖:2017年6月19日

地点:北京昆仑饭店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