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嘉德春拍:莫扎特《D大调小夜曲》乐谱手稿

经典艺术2017-06-15 11:37:02

1497495925901.jpg

奥地利古典主义音乐大师莫扎特 《D大调小夜曲》乐谱原稿

约1773年,萨尔兹堡

1页 附证书

16.2×21.7cm

来源:

克莱茨收藏The August Cranz Collection

奥地利贵族

奥地利指挥家、研究莫扎特的权威卡尔•伯姆(Karl Bohm)在一部纪录片中说,莫扎特8岁时创作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编号K.16)中的一个主题,直接预示了莫扎特最后的作品《安魂曲》。这样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听起来像一个神话,但是几乎所有莫扎特的研究者对他的这种全息式思维都深信不疑。在莫扎特一生的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完美的精确与灵感,还有他欢快、容易激动和无法抑制的音乐性格。他的天赋似乎是自上而下降临的,而非来自后天辛苦的锤炼。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是件既容易又艰难的事情,容易,是因为他的音乐优雅,有着绵延不息的旋律和清晰完美的结构,艰难,是因为他的音乐深刻而微妙。

1497495949933.jpg

1773年莫扎特完成了《D大调小夜曲》,以题献和祝贺他的朋友塔达•安德雷特(Thadda Simon Antretter)获得萨尔茨堡大学的逻辑学学位。这是一部狂飙运动时期创作的华丽的典礼音乐,有着堂皇活跃的开篇、充满灵感的慢板和舞曲,以及光彩夺目的尾声。莫扎特赋予了小夜曲这种形式以前所未见的交响性,以区别于18世纪晚期流行的那种清瘦、干净的音响,这种风尚在同时代的海顿和博凯里尼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这或许是因为莫扎特喜爱丰富的内声部写作,在他的音乐中具有一种自巴赫逝世之后就消失了的音响的丰满性与内声部的复杂性,以至于在当时莫扎特往往承受了“音符太多”的责怪。

1497495972400.jpg

莫扎特萨尔兹堡故居(自1773 年)

这部早期作品构思之宽广让人惊异不已,超越了莫扎特此前写过的同类型作品。充实、丰富的音响被赋予了更大的框架,其中竞奏因素在塑造这种宽广与宏伟,以及戏剧性格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一点可以看到来自C.P.E.巴赫华丽风格的影响。在这部作品的七个乐章间,充满了前所未见的织体转换与非凡的转调,这种全面发展的和声想象力,直接预示了1781年以后莫扎特最成熟时期形成的风格表达。

1497495995221.jpg

1780 年莫扎特全家画像(墙上肖像为莫扎特母亲)

这页手稿选自作品的第五乐章“优美的行板”,来自第一乐章的主题被两个小提琴声部表现出来,整个乐章染上了拉斐尔画作一般的妩媚与宁静。

1497496017165.jpg

在莫扎特的时代,几乎每位音乐家都会有一位雇主,或是教堂,或是宫廷,或是富有的保护人。当缺乏一位具有想象力和智慧的保护人时,莫扎特拒绝顺从与妥协,他选择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艺术目标。他因此离开萨尔茨堡,离开他所憎恶的大主教,那头“萨尔茨堡的驴”,成了历史上最早突破保护人制度的音乐家之一。这种对艺术与天赋近乎独断的坚持,贯穿了莫扎特创作的始终。很多时候,莫扎特都被误解了,他被当作一个典雅、精致的洛可可式作曲家,以至于低估了他音乐里人性的力量以及惊人的心理深度。在这部向挚友致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在华丽的表象里,滚滚洪流般的激情与旋律,昭示着那个启蒙时代的解放与自信,而这也是莫扎特赋予自己的音乐家的使命。

1497496038304.jpg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