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中国蚕文化历史悠久,华夏先民从蚕(卵——蛹——羽化为蛾)的生态变化中,内观生命的幻变与轮回联想至“天地生死”,“事鬼神而用之”,建立起一套关于桑蚕丝织的仪式文明,进而影响中国哲学思维和秩序观念,衍生出一套身份、等级、官衔、礼仪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成为中国礼治的核心概念之一。
桑蚕丝织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形状,从帛到绢,不仅构成了中国文人书写丹青的载体演进,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中国艺术观看世界、抒发情怀的方式方法。蚕作茧自缚是为破茧重生,以完成一次灵魂的飞升;艺术家面对一个新的选题,传统丝织文化面对当代多元语境,又何尝不是一次作茧自缚。
本次展览以“机杼”为主题,邀请近三十位当代艺术家从丝绸的文化内涵和逻辑出发进行创作,用东方思维处理当代艺术。沉淀千年的丝蚕文化如何激发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精湛的丝织技艺如何与当代艺术对话产生奇妙火花,这是展览策划的初衷,也是讨论的当下命题。从蚕的生命哲学,到丝织的历史发展再到当代丝文化的幻变,展览也构建一条贯穿中华文明内部的“丝路”。
展览的参展艺术家身份多元,甚至一改创作常态出场,体现出一种艺术自我的“破茧重生”。徐冰、梁绍基、徐累、邱志杰、姜杰、吕越、林延、章燕紫、吴华、王曜、强勇、高茜、徐维静等人的作品以“破茧”的方式回应演绎了蚕的生命形态,犹如一部关于蚕的生命考古学;刘庆和、喻红、韦佳、岂梦光、张见、金小尧等艺术家从架上绘画的角度思考个体与文化、社会、心理的诸多关联,丝绸在这些艺术家的语境中幻化为一个隐形的文化概念,却也无形的指导着他们的行动逻辑;李超德、范炜焱、姜竹松、李荣林、肖素红、苑鸣鑫、姚永强、郑为人、朱伟等人从自我的传统入手,用熟悉的个人语言对话此次展览的主题,对自我艺术的审视犹如剥丝抽茧般细腻;朱哲琴、王亚彬、南吉则从声音、舞蹈、影像的维度诠释蚕与丝绸的美学意义,同时也看到在丝绸的文化框架中,绘画、当代艺术如何与其他媒介艺术形式的跨界与互动。
游丝描、陌上桑、琴瑟丝弦、锦步障……回溯历史现场,这是历史各个时代的当代艺术形式,此次“机杼”展览邀请中国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在回顾丝绸的发展史的基础上,探索文明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从自身的角度重新面对“化茧成蝶”的过程,并用他们各自独特的语言与之展开一次全新的对话,传统文明在这里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传承,也与当代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同时展览也营造一个“茧”的现场,置身其中,逐步抽离,在“机杼”中完成一次对自身的重新编码。
展览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举办,可谓回到丝绸文化场域的一个中心。鱼塘桑基,吴地苏州有着几千年的养蚕缫丝历史,同时也是图案秀丽、色彩清雅的苏绣宋锦的发源地,这是中国丝绸文化史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明清两代在此设立苏州织造局,苏州成为最重要的丝织业中心。苏州的文明、历史离不开丝绸,丝绸同样也能编织出一卷苏州的文明史,展览在苏州举办尤显意义深远。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范炜焱、高茜、姜杰、姜竹松、金小尧、李荣林、李超德、梁绍基、吕越、林延、刘庆和、南吉、岂梦光、强勇、邱志杰、王亚彬、王曜、韦佳、吴华、肖素红、徐冰、徐累、徐维静、喻红、姚永强、苑鸣鑫、章燕紫、张见、郑为人、朱伟、朱哲琴
姚永强,男,1974年生于苏州,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苏州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平面设计师学会副主席,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展览现场
机杼——当代艺术展
展览总监:朱强
策展人:吕越、章燕紫
开幕时间:6月24日10:00 (凭邀请函进场)
展览日期:6月24日—8月27日
展览地点: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