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展览是中国美院美术馆摄影部的开馆展,同时也是学院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系列的第一个展览。
高帆 北平各界群众聆听叶剑英市长在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上的讲话(1949年2月9日)
在展厅里,悬挂着一张照片。那是1949年2月9日,高帆先生拍摄的天安门城楼前一些无名者的背影。这张照片与我们最为熟悉的开国大典的影像不太相同,那是一个时代落日时分的晚照,也是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时代的讯息。在我看来,这件作品通过背影展示了不可见的眺望,揭示出了摄影的历史性,它同时粘连着过去与未来。这也许就是摄影的本质——摄影是时间的摆渡者。
1949年,作为一个历史坐标,不但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纪念性时刻、奠基性时刻,而且还是几代国人漫长生命历程中的一个时间切片。这个单元中所聚集的1949年的中国影像,透露出极为丰富的社会讯息、历史内涵和生命意蕴。1959年,中央外宣办编辑出版了一本大型摄影图集《中国》,那是摄影界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一次堪称伟大的献礼。对我来说,这部煌煌大典,不立文字,纯靠图像,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山河与人民,以及人民的创造,以最恰切的方式诠释了新中国何以为“新”。这本500多页的图集中的所有图像都异常的朴素、干净,如同本次展出的照片中那些人们的面庞,无论伟人还是普通人,他们的面孔中有一种东西让我们心潮汹涌。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照片中那些无名的山河、无名的人群,沉默、凝结、安详、强大。
高帆 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 1942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率先成立摄影部,其初心始于2004年我们策划的第5届上海双年展,主题是“影像生存:可视者的技术”。以双年展为契机,我们在陈申、耿海、门晓燕等摄影界同仁的帮助下,在上海人民公园一百米的长廊中设计了一个提案现场,倡议创建一座研究性的中国摄影史博物馆。转眼间15年过去了,虽然未能实现当年的梦想,但是我们有了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在研究所的推动下,又正式成立了摄影部。作为中国摄影史的典藏与研究平台,摄影部与研究所将共同努力,邀请国内外的摄影家和摄影学者们一起,收藏、展示中国摄影的优秀成果,探讨摄影这门视像技术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从历史纬度建立中国的现代影像叙述,再现摄影与中国现代史并行发展的世纪历程。
金石声 可口可乐 1939年
摄影显影的时刻也是时间定影的时刻。在我们的经验中,照片展现的仿佛是历史长河中凝固的一瞬,然而照片背后每一位摄影者的一生也都是一条河流。那些凝固下来的时刻,那些决定性的瞬间,那些非决定性的片刻,无论对被拍摄者还是拍摄者来说,都是连贯的生命史的一个部分。历史不是冷静的史料研究,而是一种照面,一种看见。面对照片,我们看见那些风尘仆仆地行进在山河岁月中的背影,看见他们寂寞的生涯,九死一生的命运。通过这些凝固的照片,我们与某些时刻照面,与照片中的那些人照面,更与照相机后的那个人照面。
摄影带给我们的这种触动来自历史,来自时间。多年前,我在柏林一个旧书店里翻检到一张1910年代的全家福。那张照片中,每个人都幸福地笑着,这一群遥远的陌生人,跟我毫无关联,隔着一张泛黄的相纸,他们与我命运般地相遇。那笑容绽放的时刻、那银盐曝光的时刻、那笑容在相纸上逐渐显影的时刻,距离现在整整一个世纪。这是时间的琥珀,这是存在的证物,它刺痛了我的灵魂。
摄影是时间的摆渡者。与绘画、雕塑相比,摄影的出现还不到两百年,它还很年轻。我们希望,在摄影家们的手中,摄影不但是记录历史的时间的琥珀,还可以成为时间的种子,向未来的世代传递我们生命的讯息、存在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