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画前,小女孩盘腿坐着,抬头看一眼,低头画两笔。旁边小男孩学她的模样坐下,歪头看着她笔下的世界。志愿讲解员邢娅很喜欢美术馆这群小粉丝,“说不定将来就出现一个柯布西耶呢。”
周末走进美术馆已成为天津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生活方式。
馆内外都是风景。
天津美术馆临湖而建,在湖与馆间,有一块空旷的雕塑广场,供市民休闲娱乐。建筑外观像有着精准切割豁口以及凹洞的天然石材,底部廊柱把一楼挑空,再往上是一条横向玻璃长幕。
天津美术馆外景
“底部架空,横向长窗……柯布西耶1926年提出了现代建筑五要素。大家看看咱们美术馆的外观是不是也符合其中的两点呢?”馆内志愿讲解员边讲边问,联系身边事物,让观众更好理解艺术家的作品风格。
2012年建成后,天津美术馆始终免费开放。天津市政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扶植高雅艺术,让更多优秀的文化精品惠及群众,2013年起,以财政专项补助的形式,支持文化场馆引进国内外珍贵藏品和作品,开设具有较高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展览,供市民免费欣赏。
在展陈上下大功夫
2012年开馆,一切都是新的。
建筑新,人员也是新的。馆长马驰每天都要思考怎么让这两万多平方米的空间发挥最大作用。
边干边学。从天津博物馆调过来部分人员,但跟美术馆具体工作上还是有区别,馆长就带着大家去先进的美术馆学、参加文化部的各种培训。同时把各个场馆进行分区、定位,通过一场一场展览慢慢带动,产生影响,奠定信心。
美术馆的主要功能在于收藏、研究、展示、审美教育,天津美术馆成立时间短,藏品不多,怎么办?
一是借助天津博物馆的资源。“我们跟博物馆是同一个法人。天津博物馆的藏品非常丰富,有十几万件,展出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库房里的东西怎么展示,我们需要挖掘一下。”二是通过展览带动收藏。“不断做好的展览,树立自己的学术地位,才会有更多的艺术家愿意捐赠作品。”
博物馆的价值不只是拥有什么,更在于做了什么。
2017年,天津美术馆联合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学院举办了“百年流变——天津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展”。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水墨画、油画、版画三个单元,勾勒天津美术1880年至1980年的百年发展变化。
百年风云看天津。天津开埠后,经历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革和迅猛发展,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如李叔同、刘奎龄、陈少梅等,也形成了既发扬传统又改革创新,独具天津本地特色的美术风格。
去年天津美术馆又举办了“百年流变——历史视野下的天津当代艺术足迹”文献展览,是对天津美术馆“百年流变——天津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展”的延续。展览梳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天津当代美术史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与代表人物,为本土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开启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几年我们立足天津本土美术,对地方的美术生态做一个梳理,推荐、宣传、收藏、研究。”马驰说,“现在天津美术馆的特色还是以地方为主,未来想在当代美术和传统美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全国美术馆界,树立天津美术馆的特色。”
在引进上有大手笔
不止于本土。
“我们还要引进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美术作品,做一些对公众的展示、宣传、文化普及和相关研究。”马驰说,天津美术馆正在努力,把更多世界经典作品引进来展出来给大家看,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天津美术馆的高端形象。
开馆以来,天津美术馆共举办展览249个,引进国内外展览8个。
2015年“西班牙现代雕塑大师——苏比拉克中国巡回大展”首站设在了天津美术馆。
苏比拉克是20世纪先锋派的创导者,被称为继毕加索、达利和高迪之后西班牙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展览分“地中海风格”“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三个部分,共展出119件作品,《坐着的女人》《摩西》等著名雕塑让天津市民近距离欣赏到苏比拉克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及其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
秦征《玉兰锦鲤》,天津美术馆藏
作为“安格尔中国之旅”的第二站,2018年2月,天津美术馆展出了安格尔这位新古典主义大师的70件展品。展览从“安格尔看自己”“安格尔看世界”和“世界看安格尔”三个角度来呈现艺术家本人的创作历程。2018年9月,“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来自文艺复兴的问候”特展在天津美术馆展出,全国共有13.7万人次享受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带来的文化盛宴。
“这几年不断做外展,跟国外的艺术机构建立了互动关系,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说到收获,马驰兴奋地补充了一个故事。
80多岁的画家爱玛·安婕耶夫斯卡在德国因中医结缘中国文化,为表达对中国文化的钟爱,她决定将一些画作捐赠给中国。在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的鼎力支持下,爱玛的70余幅作品于去年到达天津美术馆,填补了天津美术界超现实主义作品的空白。
在讲解上讲究效果
美术馆已从过去“以物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承担着不可缺少的公共美育职能。
何家英《蕉苑品茗图》,天津美术馆藏
除艺术作品本身,美术馆里的志愿讲解员也是帮助实现上述职能的重要使者,他们搭建起沟通公众与艺术的桥梁。
邢娅已做了5年志愿讲解员。上个月,她每周六安顿好孩子,就带着保温杯匆匆赶到天津美术馆,为观众讲解“勒·柯布西耶——色彩的交响乐”展览。“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享受过程,自己内心得到滋养,潜移默化中也在传递着美。”
2015年“苏比拉克展”招募志愿者的新闻映入眼帘时,好像在邢娅面前划过了一线光。几行字的消息,激起她心中曾有过的艺术梦。她毫不犹豫报了名。“结婚后,每天忙孩子,忙工作,有时特别想找件事情,抽离一会儿,找回失去的自我。”
展览现场
每周末如约而至。开车停车成本高,邢娅改坐地铁。“每次半小时的地铁上,还能看书背点东西。”一开始有很多东西需要学。“拿出了高考冲刺的劲头准备讲解词,但这个不用死记硬背,只要扽出一根线,其他就都好记了。”
展览讲得好,观众听得美。第二场“苏比拉克展”讲完,邢娅刚离开,一位白发爷爷追了上来,“孩子,我没啥其他东西能给你,就给你一块糖吧,谢谢你的精彩讲解。”事情过去4年,邢娅依然清晰记得那一刻,被肯定后开心得像个孩童。
孙其峰《睥视群山》,天津美术馆藏
“今年春节,我一个人跑去了西班牙。”讲完苏比拉克的展览,去年又讲了达利,恰巧都是西班牙的艺术家,邢娅突然对这个国家充满向往。
终于进了达利博物馆。“一下子呆住了,说不出话。”
“以前看过的所有文字、图片一下子全串起来了。”她两手在空中划了个弧线。“原以为之前讲过太多次,只会觉得熟悉亲切,不会再激动,但站在那个环境里,还是抑制不住地兴奋!”
邢娅不是个例。美术馆里80多位志愿者,像她这样常年服务的有30多人。刘淇有事请其他志愿者代讲一天,第二个周末又补上了。邢娅调侃她,“正式的工作请假都不补,这志愿讲解还补呢。”大学生李芮2017年跑到天津美术馆看了3次“达利的派对”展后,录音、拍照,回去自己做了个小册子送给美术馆。
观众参观展览
李芮面试志愿者时,全票通过。“时间和形式会过去,但留下的体验是永恒的。美有共性,艺术作品的美,志愿者的精神,都在美术馆里了。”李芮说。
(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