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画评

经典艺术2019-06-11 17:32:48

微信图片_20190611173108.jpg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130x70cm 1978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


画题云:“吾昔年往绍兴兰亭写生,过山阴,道遇雨,见山峦起伏,云气蒸腾,林木葱郁,青翠如洗,清流急湍,似奏管弦,深感宇宙山川生气,兹并前人词意写之,愧未能尽意。一九七八年。”(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李可染在想啥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画的语言体系面临着被全盘否定的局面。李可染先生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现实的严重性,慎重思考以后,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在《美术》创刊号发表的《谈中国画改造》一文,阐明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提出“深入生活是改造中国画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从深入生活里才能产生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内容,根据新的内容,才能产生新的形式”;二是与张仃、罗铭一起去苏浙皖写生,为期三个月,据说只花了100块钱。这两个行动表明了一个共同的艺术主张:艺术从人民中来,在到人民中去。换句话说,笔墨从自然中来,再放到自然中去体验。


人文与自然对举

对举的手法应该是汉语所特有的。昼与夜组成的对举词昼夜,包括了一天一夜里所有的时间。此外还有山水、花鸟等。用孔圣人的一句话来解释“对举”:“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与自然对举的是人文。就中国画而言,自然是天之造化,人文是人对造化的人化,如条理化、审美化和移情化等等。比如《诗经》中的《国风》,最初是采官?从土人那里原原本本地收集、记录下来,以供君王了解民情的。估计文辞粗鄙、略有叶韵,但是直抒情怀,自然质朴,对国政的不满、对自己的苦难诉说直截了当,即“思无邪”。后来经过文人的整理,包括孔子的“删诗”,成为今天的《诗经》。至今人们读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还会诗兴盎然。

人文的精神内核,是会代代传承的。如《诗经》中的“思无邪”,“删诗”前后一定是一致的。


把笔墨当人看

回到中国画,人文对应于传统笔墨,自然对应于采风写生。

关于笔墨的文字“官司”最多,但是多从形态而言,相当于用解剖学来研究爱情。有洞察力的意见,往往没有人注意到:“笔就是书写,墨就是韵致。”(大意,来自韦宾)这是把“笔墨”当人来看待。如果一定要“解剖”笔墨,可以说“笔是确定的,墨是随机的”。但是言不尽意,就像男女,男人的粗犷中有谨细,女人柔弱中也有刚强。阴阳互为表里。只不过笔有更多的人文属性,墨有更多的自然属性。


“打进去”与“打出来”

李可染先生用朴实的语言说明传统笔墨与采风写生的关系、体悟中国绘画精神的历程,各种艰辛,岂止“七进七出”。在这些进进出出的思考和体验中,将人文与造化、笔与墨的相生相克、阴阳表里默识于心。


笔从快到慢,墨从博到厚

高明的艺术家一定是现有想法,后有笔墨,所谓“意在笔先”。李可染先生曾经运笔飞快,被乃师白石先生称为画中草书。运笔快有快的想法和好处。快速的运笔,能够捕捉到瞬间的感觉,抓住稍纵即逝的意念,更具有自然性,但是少了些人文性。黄宾虹先生曾经对李可染先生说,白石先生运笔很沉稳。李可染先生将此话转述给齐白石,齐白石先生听了非常受用。站在白石先生旁边看他作画经年,白石先生慢速沉稳的运笔,改变了可染先生的运笔的观念,运笔变得很慢,慢得让观者有点受不了。已故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万青力曾经记述,可染先生在干校写检查的时候,一张纸的检查写了几个小时。万青力催他赶快写完交差。可染先生说,我在练字。

李可染先生的用墨很厚,这是他成熟的代表作品中的特点。据说,可染先生染墨达十几遍、甚至二十几遍。

这些与可染先生的两位老师的影响有关系,如黄宾虹先生的积墨、齐白石先生的沉着运笔。也与美术史上的范本有关系。李可染先生喜欢范宽、石涛、髡残、龚贤等,范宽的格局、石涛的自然生机、髡残的苍莽笔力、龚贤的积墨都是李可染先生的营养来源。


再来一点创新

李可染先生山水画的逆光,虽然有其出处,如西方维米尔的逆光,黄宾虹的夜景山水等。但是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还是一种创制。或许有人偶然为之,但是还没有人将山水画的逆光效果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并深入到一种极致,形成一家之体。但是更有可能的是,李可染先生的逆光画法来自自然,来自写生,来自对坐山峦时的灵光一现,并用先生的“牛劲”牢牢抓住。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