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紫,1952年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六、七、八届理事、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画学会理事、全国妇联执委。
看望八路军的老房东
孔紫工作室在河南新安煤矿驻地写生
为边防战士画像
驻地写生
在长白山哨所采风写生
孔紫,沉静而深情
邵大箴
孔紫,虽然不久前(2006年12月)已经转业到中国国家画院,成为一名地方画家,但是,她把整个青春,把艺术生涯中攀登高峰的岁月都留在了部队。她非常珍视在部队的那一段生活,不论在个人的经历还是情感上,都有难以释怀的军旅情结。描绘军人题材不仅是她作为一位画家的职责,也成了她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她熟悉军人的日常生活和训练,了解和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敏感于发现和捕捉动人的形象,并诉诸于富有诗意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
军旅画家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军人,又是画家。军人给大家的感觉就是纪律严明,行动一致,服从指挥;画家呢,则是自由自在,在创作上天马行空。看来,在部队从事创作的画家,在这两种身份间找到一种平衡,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乃是艺术上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孔紫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
主题性绘画是军队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歌颂军人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怀,表现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军队与人民大众的鱼水关系,以达到鼓舞士气,推进部队的建设和加强军民团结的目的。孔紫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深知这种艺术创作的难度,也从中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尽管近年来有一些画家对主题性绘画不屑一顾,认为情节与主题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性,她仍然孜孜不倦地在进行探索。她懂得,艺术表达的形式是多样的,作品评价的标准不在题材或样式,而在艺术内容的深度和语言的魅力。任何一个时代,主题性绘画都不可或缺。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论是军旅的还是地方的,都要面对这个时代,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孔紫说的好:“我们有幸经历着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切都鲜活地展示着其独特的生命力,给艺术提供了可驰骋的广阔空间。主题性创作是时代的歌者,是人类文明的浓缩和彰显。补充自己的知识积累,挖掘个人的智慧潜能,努力创作出与时代同步的作品,艺术家责无旁贷。”
使孔紫在军旅画家中脱颖而出的是她作品中的真情与温情,她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作为中年女性,她情感中洋溢着深沉的母爱。正是她身上具有这种特别的气质,她的作品显得有血有肉,没有概念化和口号式的表达方式,让人更深切地体会到军人之间、军民之间,以至母子之间真挚、伟大而平凡的爱。
军事题材的作品处理不当易流于内容的单一和形式的直白,孔紫的艺术创作也经过了从浅显到深入、从简单到丰富的探索过程。她逐渐认识到,绘画创作需要理性思维指导,但不能停留在观念和理论逻辑上,内容和形式语言的灵感都要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直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件都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也是在细节中显示出来,细致地关注身边人和事,以独特的视角,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使之升华,塑造成艺术形象,方有感人的力量。她的作品《儿子》之所以受到画界和普通观众的认可,并获得高度评价,就是因为她通过最普通的情景,揭示了战士们的可贵品质。在这幅反映1992(1998)年我国人民伟大抗洪斗争的作品中,她没有直接描绘抗洪抢险的场面,而是选择了防洪堤上三位战士与洪水搏斗间隙在沙袋上小憩的镜头,以此表达年轻的子弟兵枕戈待旦、吃苦耐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崇高行为和高尚情操。三个年轻的新兵,精疲力竭地躺在那里,他们入伍前也许是没有干过苦活的、母亲的宠儿,今天,他们不畏艰辛地战斗在抗洪第一线。他们是军人,也是初生牛犊。看到他们满脸的倦意,憨憨的睡态,仿佛能嗅到他们身上浓浓的汗味,能听到他们沉沉的鼻息和低低的鼾声。
除军旅题材外,孔紫还擅长画乡土风情和古典人物。在她的乡土题材特别是在表现彝族人民生活的绘画中,情景交融,色彩热烈中不失温和,人物粗犷、质朴中透露出优雅,憨态可掬的村妇和天真的儿童造型夸张变形,画面中充满泥土气息和一种稚拙的美。古代人物题材的作品则融入了她对古典文学、诗词的理解,抒情中仍保持一定的力度,好像宋词的“豪放派”,大气中蕴藏着深情。
孔紫有扎实的绘画功力,还有运用这些功力的灵气和智慧。她的绘画作品之所以能吸引人欣赏,主要在于其中的诗情。她关注现实,十分注意从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吸收创作的养料和灵感。她重视写生,不仅把写生看作搜集素材的重要手段,更认为“写生是画家某一瞬间与自然、鲜活生命的心灵关照与对话……是弥补‘艺’与‘术’隔裂的粘合剂。” 因此在她的写生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面对客观对象时内心的激情和她冷静而迅捷的判断与处理种种复杂课题的能力。写生给她的艺术不断提供鲜活的资源,而她的创作又决不是仅靠写生或临场的感动完成的,她凭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和艺术修养,把生活原型和素材加以提炼成更有思想深度的创作。所以,她的作品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离生活原型很远,有自己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经营,引人驻足,令人向往,或发人深思。不久前,她为《民生.生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完成的《搭伴》一画的创作,充分说明这一点。2007年春节,她到山西部队体验生活,发现那里山区农村不少地方存在一种“搭伴”的现象。所谓“搭伴”,就是没有婚姻关系的两个老人在一起生活、过日子。这些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因老伴去世而单身,有的是因穷或其他原因从没有嫁娶过,他们感情相投,自愿合在一起,共同生活。孔紫说,这幅作品中老人的形象,一半是她当时看到的原型,是当时抓拍的;另一半则来自她近两年下农村写生的素材积累。创作过程中她没有光靠模特来处理人的形象、服装和形体。她珍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许多宝贵的细节,比如房间窗台上的三两只药瓶,锅灶上有喜字的暖水壶和空旷原野上有着鸟巢的两棵树。她希望通过这些细节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处于困境和孤寂状态中的人们对感情的渴望,以及他(她)们在相互守护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孔紫在总结这幅画的创作体会时说:“要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除了具备笔墨、造型的绘画基本能力之外,丰厚的学识积累,广博的社会阅历,则是画家创作的资源支撑。”
孔紫虽然不是属于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画家,但无论在人物造型、画面布局,还是用笔用墨都相当讲究,在形式技巧的各种关系上,她能恰如其分地掌握一个度。她很注重构图的形式感,依照画面构成的需要,抽出其中的一些符号,将其提纯、夸张、重新组合,追求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她注重笔墨韵味,线条粗、短而有稚拙味,线的组织带有相当明显的结构意识和趣味性。线条和皴擦相互配合,通过不断皴擦,使线条不再是孤立的轮廓线,而隐藏在人物的结构中,形成一定的厚度。在画面的组织上,他注重线的穿插与平面间块面构成的视觉效果;在平面处理上,加强用笔用线的力度,增加空间的层次,使画面既有装饰感,又不失中国画的韵味和格调。她在色彩上的创新,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三伏》中,几个女兵在强烈的阳光下灿烂地笑着,在表现她们迷彩服的暗部时,运用了印象派的一些色彩方法,衣服暗部的褶皱处理成暖色调,与被阳光折射的亮部斑驳的冷豆绿色、冷赭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背景没有画一笔,但人们通过女兵身上的色彩,可以感觉到阳光晒焦的土地的颜色与温度。
孔紫个性内敛,沉静,不张扬,虽在全军、全国的重要展览中频频得奖,却仍保持谦虚的品质和平常的心态,这在当前浮躁的画界难能可贵。我相信,随着不断的沉淀,修持,正处在创作的高峰期的她,会有更多很好的作品奉献给社会!
作 品 欣 赏
记忆.秋野 300x200cm 2011年
《都市.田园》参加2012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秋深 180x200cm 2018年
写生2012 2.7x3.75cm
中国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
秋风 200x200cm 1994年
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 获文化部中国美协“97中国画坛百杰”奖
三伏 200x200cm 2004年
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有云的田野 68x68cm 1997年
高原红—冬训 252x316cm 2009年
北京庆祝建国60周年文艺作品佳作奖
儿子 200x200cm 2004年
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金奖
“建军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
草原二 68x136cm 2012年
山西基地写生组画—早春 180x90cm 2009年
暖阳 90x180cm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