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而书画真伪之辨也古已有之。五代有李营丘之《晴峦萧寺图》,宋代有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仿摹众多。因而,对于一些老旧的字画要辨伪存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济南市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正本溯源——济南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真伪对比展》,目的就是“正本溯源”,让观众一睹真伪之面目,提高鉴别和欣赏书画作品的能力。该展览展期半年,展出近40幅馆藏明清书画真伪之作。其中包括戴进、高凤翰、高其佩、郑板桥、王翚、李鱓、黄慎、汪士慎、王铎、刘墉、何绍基、董其昌等明清书画大家的真迹20余幅,以及10余幅后人的仿作。
王铎《行书轴》(真迹)。
明清书画为馆藏大宗更有宋元时期佳作
济南市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12月,现拥有各类馆藏文物5万余件(套),善本书2千多册。藏品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国家调拨、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捐赠以及市政府的拨款征购等。其中,经国家鉴定确认的国宝级文物3件(套),一级文物56件(套),三级以上文物近2000件。其中书画类在馆藏中数量较大,尤以明清时期为大宗,更有宋元佳作。
在馆藏书画中,宋人仿郭熙笔意《山水图轴》,是山东省文博单位现收藏年代最早的绢本画作。元代倪瓒的《枯木竹石图轴》,以及盛懋《秋溪垂钓图轴》,笔意高古,气势超凡,堪称其代表之作。
明代绘画,名家辈出。馆藏林良《荷塘雁嬉图轴》、王谔《月下吹箫图轴》、张翀《饮中八仙图屏》,可谓画家的精良之作。清初的绘画主要有:《王翚恽格书画合册》、袁江《章台走马图轴》、沈铨《扁豆松鼠图轴》等。清中期“扬州画派”郑燮、李鱓、黄慎、罗聘、华喦、边寿民、高凤翰的作品皆有收藏,还有客居或在济南为官的桂馥、张槃、松年、蒋兹等地方名家留下的众多书画佳作。
据了解,现珍藏馆内的明清书法,也有很多佳品,如《明四家书册》,文征明行书《西苑诗卷》,“晚明四家”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邢侗,以及邢氏之妹邢慈静的书法作品。
此外,明末清初王铎、傅山、王时敏、郑簠、朱彝尊,以及清代黄易、桂馥、阮元,乾隆时期颇负盛名的帖派书家刘墉、王文治的书法作品馆内亦有收藏。“扬州八怪”郑燮的“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高凤翰的行书,以及清晚期代表书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的作品,济南市博物馆均有收藏。
馆藏明清书画真伪对比展中众多真伪作品蔚为大观
在济南市博物馆举办的馆藏明清书画真伪对比展中,展出的真伪作品可谓蔚为大观,让人一览古代真伪书画作品的风貌,不知不觉中,增长了书画鉴别的知识。现择其要者而述之,以飨观众。
明·戴进《山水人物图轴》,绢本设色,纵142cm,横81cm。此图取景疏朗辽阔,用笔圆润,格调苍老,人物形象劲健有神。款署:“钱塘戴文进写”。钤印:朱文“钱塘戴氏文进”。同时还展出有署名戴进的《山水图轴》仿品一幅。戴进(1388—1462),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
董其昌(真迹)。
明·董其昌《草书临帖卷》,绢本草书,纵28cm,横411.5cm。此卷内容为节临怀素《自叙帖》,用笔中锋圆劲,结体精微,气势连贯。款署:“董其昌”。下钤白文印“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引首白文印“玄赏斋”。同时还展出有署名董其昌的《行草书卷》仿品一幅。董其昌(1555—1636),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明末四大书家”之一,又有“南董北邢”之称。
清·高凤翰《素袜凌波图轴》,纸本水墨,纵119cm,横46.5cm。此图用笔放纵,墨色淋漓,加之左手长题,更加奇趣陡生。款署:“南阜”,“素袜凌波之图。壬子写,丁巳补题”,并有作者左手书诗文及题记。钤印:白文“苦书生”、“丁巳年”、“左手”、“霸上亭长”、“古介子国”、“凤”、“翰”、“南阜山人”。同时还展出一幅同名的仿品。高凤翰(1683-1749),扬州八怪之一。擅诗文、书法、绘画、篆刻。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济南市博物馆就藏有高凤翰刻铭的天鹅砚、虫蛀砚等。
清·郑燮《竹石图轴》,纸本水墨,纵182cm,横103.5cm。此图款署:“乾隆壬午板桥郑燮写”,钤印:白文“郑燮之印”,朱白文“爽鸠氏之官”,时年郑燮70岁。同时还展出有署名郑燮的《墨竹图轴》仿品一幅。另有郑燮《行书轴》两幅、《隶书轴》一幅,以及署名郑燮的仿品《行书轴》一幅。郑燮(1693—1765),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为“扬州八怪”之一。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竹石图轴》(真迹) 。
清·王翚《山水图轴》,纸本水墨,纵77.5cm,横44cm。此图为典型的王氏山水模式,右上方楷书题款。钤印:朱白文“王翚之印”。同时还展出有署名王翚的《山水图轴》和《江山卧游图轴》仿品各一幅。王翚(1632-1717),擅画山水,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恽格、吴历齐名,世称“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
明末清初·王铎《行书轴》,绸本行书,纵170cm,横50.5cm。此幅气势雄浑憾人,内容为自作诗。款署:“戊子三月书北畿,王铎”。下钤白文印“王铎之印”、“烟潭渔叟”。戊子为顺治五年(1648),时年王铎57岁。同时还展出有署名王铎的《行书轴》仿品一幅。王铎(1592—1652),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独具的艺术特点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为了获得更好的展览效果,济南市博物馆特邀资深文物鉴定专家崔明泉先生为观众讲解、赏析展出的真伪作品。作为济南市文物局的高级顾问,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首席文物鉴定专家、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原济南市文物店经理、研究馆员崔明泉先生有几十年的文物收藏鉴定实战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辨别真伪文物和真伪古字画的能力。
他介绍说,“不客气地说,国内每家博物馆都藏有伪品,甚至连故宫博物院也不例外。其实,博物馆里收藏有伪品也不是坏事,有假的东西在,可以让人获得正反两方面的文物鉴定经验。”
崔明泉先生的上述观点让人感觉新鲜。他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北京的文物专家建议,博物馆不光要收藏书画真迹,也要适当收藏一些高质量的仿品、伪品。这样,有利于对比真伪,提高文物工作者的鉴别能力。他介绍说,其实,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专家的观点和方法也不一样,有的从印章上,有的从题款上,但这都不全面,最重要的应该是从艺术家的艺术特点上。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有其自身独具的规律性特点,总结出来就是鉴别其作品真伪最重要的依据。
100件“宋元”字画里未必会有一件真迹
崔明泉先生举例说,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绘画和书法都造诣很深,他的字开始学赵孟頫,后来觉得赵的字有俗态,接着学唐代颜真卿等人,形成了自己清秀、淡雅的书法特点。展览中展示的董其昌书法真迹,中锋用笔,笔道圆润,转折练笔自然随意。再看展示的仿品,用笔太实,没有灵气,转折处不自然,笔画也太死板。这样,根据艺术特点,就不难分辨真伪了。
崔明泉先生又举一例:郑板桥的书法真迹,字迹横宽,撇捺很长,而仿品虽然字迹很像,但撇的笔锋提不起来,捺的地方也没有力道。再看两幅郑板桥的竹子画,真迹竹叶是用写字的笔画一笔笔画出,很有书法底蕴,四叶一组,很规矩,石头的纹理也是横笔挑出。而伪品的竹子结构不一样,用笔太软,也不是四叶一组……
“如果你以后在市场遇到宋元时期的字画,就要格外注意了,100件里也未必有一件真迹,就是明清书画,也是假的多,真的少。”讲完一件件真假对比的案例,崔明泉先生提醒大家说,书画鉴定是一门学问,必须多学习,多观察,勤思考,才能炼出一双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