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李晓柱 · 为中国画坛增添了异彩——李晓柱艺术之我见

经典艺术2019-08-12 18:17:17

李晓柱,1964年生,河北任丘人。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研究员,荣宝斋画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教授,中国写意画研究院院长。

为中国画坛增添了异彩

——李晓柱艺术之我见

邵大箴

李晓柱是一位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追求的艺术家,读他的画,尤其是近十多年的画,最明显的感觉是他力求“变”,与传统文人画和近百年来流行的“中西融合体”的画风拉开距离。他在绘画上的求变求新,既表现于题材内容,也反映在绘画形式语言上,予人面貌一新的感觉,在有些许荒诞和怪异的意味中,散发出另一种诱人的美感,反映了他在掌握传统绘画功力和破其模式之间的平衡上,有相当的驾驭能力,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

和许多中年画家一样,李晓柱接受过20世纪兼蓄中西的艺术教育,在造型和笔墨语言上下过苦功夫,也受到过80年代中后期现代艺术思潮的洗礼,向往创新。由于天赋和善于接受前人艺术的滋养,他很早就熟练地掌握了点线面造型能力和流畅的笔墨语言,他的作品在许多重要的展览会上,屡屡受到奖赏,获得骄人成绩。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知识和修养的提高,他开始不满当前画界安于现状的风气和自己早期取得的成绩,开始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李晓柱的探新步伐始于他在大的文化视野中观察和思考中国绘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传统国画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而且应该激动人们的心灵和思想感情,拓展人们的思维。他研究国画与先秦哲学、与儒道释的关系。在他新的探索中,常常从老庄哲学中吸收思想资源,处理绘画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形而上的角度看待绘画语言,思考人、人的本性和生命本源以及现代人的异化问题,由无形中在作品里流露出某种寓意性,到自觉地赋予作品以哲学意味。在传统文化中,他十分关注没有受到现社会功利和形形色色肤浅文化“污染”的民间艺术,认定艺术创作应该大胆自由地表现人性的丰富性。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和实践,也是他艺术创新的催化剂。他发现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和实践与中国古代哲学,与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有不少契合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映人的本性,表现思想感情的真实;艺术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不在表面地摹拟;与此相应的是绘画语言的稚拙、纯朴。李晓柱尊重客观自然的平常状态,他从个性的角度研究和表现这种自然状态,无论是构图、章法和造型,都运用夸张、变形,相当地主观又相当地有视觉吸引力,使人感觉到陌生中有真实,真实中有陌生,贯穿其中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他说:“所谓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从心所欲不遇矩,善与矩均是自然之道,这就为我们行为规范了边界。更有‘中庸而不发’和‘发而有度’,皆此一理。”

所谓“中庸而不发”是指艺术创作应有的含蓄性、寓意性,不赤裸裸地表露观念;至于“发而有度”,是指艺术家把控表现语言的智慧和能力。李晓柱的画重在意会,我用“梦境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梦境”去形容它。不过,这样说似乎还不够,因为这位善于形而上思考的艺术家有自己对“客观存在”、“自在”的理解。他接受中国古代哲学佛道阐释的理论,认为“客观存在”、“自在”是天地间所有生命存在的一种本体状态,不应以我们的意识去解释它,它的生存和发展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与萨特存在主义学说中的“自在的存在”理论相契合。事实上,李晓柱的艺术革新也是结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成果而产生的,正因为他能打通古今中西,他的艺术语言具有前卫性而又有传统艺术的“适度”和“温和”。

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的中国画,如何借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一些成果丰富自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绕不开的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途径多多,但原则似乎只有一个:努力深入两者加内核,打通两者之间的樊篱,探索两者的有机融合。李晓柱践行的中国画革新之路,无疑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他取得的成果,也为中国画坛增添了令人兴奋的异彩!


作 品 欣 赏

天放之一 180x19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天放之二 180x19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幻境之一 180x291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幻境之二 180x19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幻境之三 180x19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幻境之四 180x194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天养之二 180x97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天地灵境 180x8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天秒之一 249x126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幻象之三 244x123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天蕴之二 249x126cm 纸本水墨 2018年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