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古根海姆美术馆背后的故事

经典艺术2019-08-21 15:22:25

如今,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第五大道上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在艺术圈中有着重要的话语权,而这家艺术机构的历史与一位颇具远见的女士分不开:她就是所罗门·古根海姆的侄女,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1898-1979),一位自称为“艺术瘾君子”的女人。

佩吉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中,却一直对金钱不是很感兴趣,总是试图将自己与其他的古根海姆们区分开来。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喜爱新潮的东西。最初,她在一家前卫书店当普通职员,不为了赚钱,纯粹是因为好奇。在那里工作时,佩姬戴着珍珠项链,穿着昂贵的外套为书店扫地,整理书籍,还认识了一批来自欧洲的先锋知识分子,接触到了现代艺术。从那时起,她就试图通过收集和对话进入前卫艺术的圈子,并努力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佩吉·古根海姆

凭借着冶金工业,古根海姆家族在1918年已经在财富上全美排名第二,虽然说家族富可敌国,但是佩吉却不是一位挥金如土的富家千金。她与母亲长期居住在一起,而他的父亲总是出游在外,身傍美女,就连1912年的情人节那天,在那场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中,她的父亲本杰明·古根海姆还和情人在一起。13岁的佩吉就这样失去了父亲,而父亲身后也根本没有为妻女留下些什么,所以,佩吉的日子远过得不如她那批堂兄弟们来得潇洒。好在佩吉本来就和家族中的大部分亲戚的兴趣点不一样,她不爱财富增长,却喜欢新鲜奇怪的东西。于是,在1919年,当她刚满21岁时,因为祖父的去世,佩吉从家族那里继承了250万美元,约今天的3530万美元。她终于有了一些可以用于追梦的资产了。

来到巴黎的佩吉·古根海姆

就在1920年,佩吉去了法国巴黎,那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在那里,23岁的她一头扎入了先锋艺术的圈子,与许多前卫的欧洲作家和艺术家打成一片。当时其中的许多人还并不出名,他们还生活在巴黎的蒙帕纳斯区中,那是城市中较为贫穷的地段。可是就是在这里,佩吉认识了后来世界闻名的超现实主义大师雷·曼( Man Ray ),成为了他的模特,并通过雷·曼又认识了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Constantin Brancusi )和被誉为“当代艺术之父”的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她和布朗库西、杜尚常常出入同一场合,并成为了美国女作家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的挚友,还和女同性恋画家罗马伊·布鲁克斯(Romaine Brooks)成为了好友。

雷·曼镜头中的佩吉·古根海姆

佩吉在相貌上并不能算是倾国倾城,她还遗传了家族特色的“土豆一样的鼻子”,甚至还去做过鼻子的整容手术;虽然手术太疼让她在中途放弃了,但是佩吉十分热情大胆,浑身上下都是抑制不住的个人魅力,因此,即使是一辈子都保留着整容失败的鼻子,她还是成为了巴黎现代艺术圈中的缪斯,不仅是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的模特,还是时装设计师保罗·波列(Paul Poiret)的灵感源泉。

伦敦时期的佩吉·古根海姆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为了逃离纳粹德国对欧洲大陆的占领,佩吉搬到伦敦。在1938年1月,佩吉在伦敦开设了自己的第一个现代艺术画廊,名为“Guggenheim Jeune”,这个名字巧妙地把佩吉那引以为傲的姓氏和巴黎老牌画廊Bernheim-Jeune Gallery融为了一体,显示出自己的野心。首次展览中,她展出了法国诗人、电影导演让·谷克多(Jean Cocteau)的画作,并开始收藏艺术品。从那时起,佩吉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经常从自己画廊策划的展览中购买至少一件艺术品,慢慢建立自己的艺术收藏。

佩吉·古根海姆收藏的毕加索自画像

她的圈中好友成为了画廊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策展和艺术家推广方面她的许多好友都积极帮忙提供建议,并着手布置和管理画廊。杜尚在这方面的参与极多,常常带领佩吉在巴黎拜访自己的艺术家朋友们。他教她了解当地当下最新鲜的艺术创作和实验风格,并亲自构思了好几个在 Guggenheim Jeune 举办的艺术展览。

也正是在杜尚的影响下,佩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越发认可了反传统的新艺术形式,扩大了自己对于抽象艺术、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购买。同时,随着战火的不断燃烧,佩吉越发疯狂地在欧洲各大城市旅行,大量购买艺术品,试图用购买和收藏的方式将这些艺术作品保留下来。她钟情的抽象艺术与超现实主义作品在纳粹德国的眼里都是“堕落艺术”的典范,一旦落入纳粹分子的手里,就只有毁灭的结果。

佩吉·古根海姆

就这样,不断穿梭在巴黎和伦敦的几年之间,佩吉就迅速建立了一个十分可观的艺术收藏,包括一批重要的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品。在她最为疯狂的时期,佩吉还给自己定下了“每天买幅画”的小目标,最后她的收藏名单里已经包括了:十张毕加索,四十张恩斯特,八个米罗(Joan Miró),四张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三个雷·曼,三张达利(Salvador Dalí),一幅克利(Paul Klee)和一个夏加尔(Mark Chagall)等。其中包括毕加索、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恩斯特的作品,在那时战火连连的欧洲,佩吉仅用四万美元就可以收藏好几件立体主义艺术大师的作品。

佩吉·古根海姆收藏的毕加索画像

这些作品如今都价值连城,有的甚至成为了艺术馆的镇馆之宝。可在当时的环境中,如佩吉的前卫眼光并不是人人都有。包括她在纽约已经建立了所罗门·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叔叔,和已经走马上任的美术馆馆长都没有重视这些作品。且在佩吉躲避战争的期间,她曾向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提出过托付自己的艺术收藏,但被卢浮宫因为藏品价值原因而拒绝存放这批现代主义的作品。最后,一家主要代理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绘画的画廊同意收留这批作品。然而,这批如今价值连城的作品却被置放在库存中,被列为“家居用品”。

佩吉·古根海姆

最后,佩吉终于决定离开欧洲,她在1939年6月22日在自己的画廊中举办了告别派对。她和艺术家朋友们齐聚一起,墙壁上投影播放着法国摄影师吉泽尔·弗伦德(Gisèle Freund)的彩色摄影,她的镜头记录下来了20世纪上半夜活跃在欧洲的大批艺术家和学者,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这次欢送会中的座上宾。

佩吉·古根海姆

佩吉的父母亲都是犹太人,在海关申报的过程中,“古根海姆”的名字不得不被非犹太人的假名取代,才使得她收藏的艺术品可以被安全地送出欧洲。被列为“毛毯”、“床单”和“厨具”的这批货物被运往了大西洋的彼岸,最终安全抵达纽约。佩吉的努力不仅保护了她的收藏,也保护了许多艺术家。佩吉和丈夫恩斯特一起,帮助了许多欧洲艺术家来到了纽约。这些艺术家在欧洲都被纳粹扣上了“堕落”的烙印,不得不逃离故土,许多人后来就在纽约定居。

佩吉·古根海姆和她交好的欧洲艺术家

1942年,佩吉在纽约创立了“本世纪艺术”画廊( The 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 )。在四间展厅里,有三个展厅都致力于展示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只有一间用来做商业画廊。这为欧洲前卫艺术在纽约创建了一个前哨基地,也为她的艺术家伙伴提供了社交的地点、销售的机会和创作的佣金。

佩吉·古根海姆在她的“本世纪艺术”画廊中

很快,佩吉就与新一代的美国艺术家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如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罗伯特·马瑟韦尔( Robert Motherwell )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还有克莱福德·斯蒂尔(Clyfford Still),他们都在佩吉的画廊首次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而这些人后来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纷纷成为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中坚力量。

佩吉·古根海姆与杰克逊·波洛克,在她的订制的壁画前

可以说,佩吉的一生是传奇而独特的,明显的表现在她的职业生涯和她的私人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她的两段婚姻中,她都选择了艺术家:第一任丈夫是达达主义艺术家劳伦斯·韦尔(Laurence Vail),而第二任丈夫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大师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韦尔在巴黎期间把佩吉引领进入了前卫艺术圈。佩吉独特的职业生涯跨越了现代主义艺术从巴黎兴起,再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最后,她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带回到美国,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联系起来,形成了现代美国艺术的基本格调。

佩吉·古根海姆佩戴着考尔德为她制作的Mobile耳环

她的艺术收藏和画廊直接支持了像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伊夫·唐吉(Yves Tanguy)、亚历克山大·考尔德( Alexander Calder )和杰克逊·波洛克这样的艺术家,要么是为他在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康定斯基)要么是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定制了重要作品(波洛克)。在伦敦时,现代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 Samuel Beckett )曾和佩吉有过一段激烈而短暂的恋情,他告诉她,“人们应该对一个人的艺术感兴趣”,强调了艺术家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只在乎艺术作品的物件本身,这句话也成为了佩吉的一个人生座右铭,影响了她后来对于艺术品的判断和艺术馆的经营理念。

佩吉·古根海姆在威尼斯私人收藏美术馆

佩吉,她的生活和她的艺术收藏完全交织在一起。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二战的结束,佩吉已经厌倦了画廊业务的日常,并开始了她职业生涯的第三个篇章:做一个博物馆的老板。她搬到了威尼斯,并在1948年的双年展上展示了她的收藏品,展现出来二战后人类用艺术重建战后心理的展览系列。这次的展出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她所倡导的许多艺术家以前从未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过,为艺术圈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佩吉·古根海姆与古根海姆美术馆模型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佩吉几乎停止了收藏新的艺术品,转而开始专心整理、推广和展示她已经拥有的东西。她将自己的收藏品借给了欧洲的几大博物馆。1969年,也把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收藏借给了纽约的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最后,在她于1976年去世之前,佩吉决定将她的毕生收藏全部捐赠给家族的古根海姆基金会,作为一份无价的礼物献给这个世界。

古根海姆美术馆

我觉得如果你不知道佩吉·古根海姆的故事,位于纽约的这座白色博物馆也是值得一看。1943年,古根海姆基金会邀请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为他们在纽约设计一座美术馆。在1943年6月1日的一封信中,基金会的美术馆负责人希拉·雷贝(Hilla Rebay)这样对赖特说道,“我们想要一座精神殿堂,一座艺术的纪念碑!”

古根海姆美术馆

从那时起,一直到1944年,赖特都在不断的设计这座纪念碑式的重要建筑。可是,当时的美国正处在二战的尾声,再加上几年后所罗门·古根海姆先生的逝世,这个工程一直被拖延到1956年才动工。经过四年的设计、改善、建造,1959年4月,赖特本人不幸去世,好在美术馆的建地设计案已全部完成,同年的十月,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才终于在第五大道上完成。

古根海姆美术馆

这座白色的美术馆立在第五大道和第89街的街道拐角处,非常显眼。对街即为著名的中央公园,四季景色各异。建筑层层叠叠的流线型外观非常现代,像是一只巨大的茶杯,又像一只优雅的白色海螺。从街道上远远看过去,这栋建筑物仿佛是一团沿着柱状方向缠绕堆起的白色丝带,而且从底部往上稍微加宽,虽然体积庞大但十分灵动,很有活力。在充满了20年代 Art Deco 风格的纽约风貌的映衬下,古根海姆美术馆与她周围的建筑,那些四四方方、典型的曼哈顿建筑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古根海姆美术馆

而从内部来看,一条完整的“观景廊”从一楼地面开始形成缓缓升高的螺旋走道,也如同一条丝带,直达建筑物顶部。各类艺术品沿着螺旋环绕的墙面依序陈列,让人们在欣赏一处艺术品的时候,也可以环绕观看整个空间。最美妙的是,螺旋式的“观景廊”会让人们像爬山一样在有坡度的室内轨道上一路攀登,最后到达建筑的圆顶天窗。大面积的天窗设计不仅把室外的光线引入到了洁白的室内展厅之内;同时,那如射线发散型图案的大天窗从一楼就可以抬头一眼看到,如同一个星星,或是一个坐标,激励着参观者不断往上攀登。

古根海姆美术馆

这种独一无二的空间设计打破了传统方盒子式的传统画廊形式,为现当代艺术的呈现方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舞台。所以,这座美术馆本身,也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在1969年和1990年的两次扩建之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2008年,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被指定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并在2015年,该建筑与赖特设计的其他九座美国建筑物一起被提名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于布林客BLINK)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