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张译丹 · 不可抵达之境:观照与赋形

经典艺术2019-08-28 18:02:45

张译丹,原名张冬卉。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艺术学博士、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绘画始终处在传统—当代、全球化—地域性、先锋—保守的紧张运动中,由此供养出一个“悖论反思”的领地。在“悖论反思”中超越被世俗意识所困扰的昏暗状态,在不同价值的对冲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路径,成为当代画家的宿命与抉择,张译丹的绘画亦如此。准确地讲,她的绘画是西学启蒙与传统思潮相互激荡的产物。以反思为基石,张译丹不仅确立了复兴、重构青绿山水与工笔人物的目标,而且自如地掌握了中国画创作的枢机:以萧然清远之心映照万物,灵台光明朗照,则万物含生而浩荡不竭。译丹的早期青绿山水,遥承唐宋坠绪,画面多冈峦平缓,溪水清澈,其间民居错落,黛瓦粉墙,水湄蘅皋,多有板桥通连。其境界,有遗世独立之意趣;又如蓬莱仙境,发嘘风漱雪之神韵。作于2014年的《松悟》是新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作。乳白色雾霭的掩映中,群峰参差逶迤,山石的翠绿、淡紫在褐灰色调子中闪烁不已,影落烟回中,隐见群松内蕴的傲然精神,似能聆听到游丝般穿越万木的细腻的灵魂之声。同样作于2014年的《芳汀水岸有隐庐》则在7米多的长卷上,以怪石、走泉、水汀、深潭、花草、细瀑构成悠游回环之势,并有嘉木数株,叠覆于其间。在那里,依稀可见水径回转、杳霭连绵,蓬勃生发出流转不绝的大化生机,还有妖娆舞动的风之灵……

以凝神观照超验世界为轴心,在记忆、幻觉层面上建构形而上的叙事体系,始终是张译丹绘画的旨归。这一理念,规约并促成了张译丹近期创作风格的突变——这是一次包括图像、语言、叙事逻辑在内的颠覆性重构:幽冥调子在缓慢地弥散中统治了画面,光在其深处孕育并向世界散播,直至在每一个事物上驻足。如巴塔耶所说:“唯有绝对的幽冥才类似于光亮”。幽冥与光,这两个既对立又互生的喻体,极大地撑开了隐喻的空间,成功地唤醒了那些不可见之物:流光徘徊中悬置的圣莲,犹如白日梦般凝思的少女,迷离空濛的青绿,在幽冥中飞舞的花雨和粒粒光斑……那里是虚幻的不可抵达之境,但对于智慧的心灵而言,却比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任何表象都更为真实。  

张晓凌

《不可抵达之境:观照与赋形》

2018年8月


在石涛(1642-1707)关于绘画的精彩专论中,“光”这个词——至少从欧洲语言的译本来看——并没有出现。他仅从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就构筑了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墨(与技巧相关)与笔(决定画作的生命力)。画家中,“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真正的画家是那些能够通过一画就将“墨”、“笔”统一的人。“一画”同时也让人想起《易经》中经典的八卦——三条线和六十四卦,正所谓“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而关于光,石涛没有必要说了:其实在文中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是间接提到,比如在第十四章“四时章”当中,有这样的句子:“残年日易晓,”以及“片云明月暗”。当然,在天津博物馆珍藏的水墨画中洒在寺院屋顶上的白色是光,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黄山图》中激荡云雾的也是光。不过在中国画中,光从来都不是主题,而是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也许正因如此,中国画中也从来不会有影。但是,我要再次强调,如果不记得这里的云雾其实就是没有影子的光,就无法理解从米芾到张译丹的风景画中执意出现的云雾是什么,在中国画当中,光化身成了云雾和乳白色。

张译丹好像在延续着风景画的传统,她的水墨画颇有五代或者宋朝画作的遗风。石涛所提到的构筑国画的所有基本要素(水要流动,“海有吞吐”,“海之激笑”,水之灵韵,“山有潜伏”,“山有重峦叠嶂”,树有“参差高下”,“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都时不时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当然,不出意料的是,在这些元素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是留给云雾的,对于云雾石涛运用了至少五个词(气、烟、云、雾、蜃)。张译丹在她的水墨画里,运用无影之光,将云雾的每一形态下的这些元素都有节奏地表现出了,实现了王维称之为“破”的手法,所谓:万物即现,同时不见,或上或下,仅一方可见,若为一屋,则仅见其屋顶或一段墙,若为远山,则只见一半……。她在自己的画作中就是这样表现的,比如2015年的《早秋听瀑》,几乎是对王翚和髡残笔下"秋景"的援引,在《晨雾破晓寒》(2015)中,有从一片乳白色的雾霭里隐隐露出的屋顶,以及《洒空深山静》(2016)中,云雾缭绕的红房子,和前景的枝干上呼之欲出的红柿子。当然在有些水墨画中,云也掩断了山林和岩石那生动、鲜亮、几乎在呐喊的色彩。但是张译丹这么做,反而更加衬托了那种寂静的、更加强烈的呼喊,突出了她画作中更加动人的元素:清亮高远的天空,在灰色及赭石色中渐渐淡去,带着几道浅浅的蓝色纹理,那就是中国画中几乎隐身不见的无云的天空,在这样的天空里,如格罗斯泰斯特所言,我们要找到光的第一个造物,第一个有形体。


吉奥乔·阿甘本

《光记得》

2018年7月


作 品 欣 赏

莲颂 100X4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琐梦寒 70X49cm 纸本设色

遐方怨 100X52cm 纸本设色

谜·途3 100X96cm 纸本设色

锦缠道·心香 140X85cm 纸本设色

锦缠道·心途 116X7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锦缠道·心语 150X65cm 纸本设色

锦缠道·心莲 156X68cm 纸本设色

莲智 90X39cm 纸本设色

莲智 90X39cm 纸本设色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