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上拍2019佳士得香港

经典艺术2019-11-05 11:19:10

11月27日,佳士得香港将单设一场拍卖,隆重呈献一件极为珍罕的巅峰之作——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值此契机,让我们一同细品珐琅彩瓷背后的深厚历史底蕴及精湛工艺。

1

何为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是指一批数量极少、以珐琅材料在瓷胎上彩绘装饰纹样并烧成于清宫的瓷器,首见于康熙一朝。

珐琅彩作为釉上彩的崭新品种,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性质迥异。珐琅是一种烧成后成玻璃物质的彩料,不同颜料可互相混融、使调色盘大增,并可层层堆叠,营造出如油画般的肌理感及视觉效果。珐琅料烧成后具有莹润、通透的特质,颜色可鲜亮可柔和,是瓷胎上作画的绝佳颜料选择。

2

在中国,珐琅的运用早于元代已经出现。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就是在铜器上将彩色玻璃融化后填充进铜丝掐制的形状中。将珐琅当作颜料绘画,则于十五世纪始出现欧洲的金属器上,但并无将珐琅颜料画在瓷器上的前例。

极力推崇科学技术的清康熙皇帝在晚年透过欧洲传教士传入的礼物,首次接触西洋画珐琅艺术,并产生浓厚兴趣。为了发展画珐琅工艺,康熙帝要求欧洲教会派懂得烧制珐琅的传教士来华,更在清宫内设立珐琅作坊,让西洋珐琅艺师训练中国工匠制作画珐琅器。

经过数年实验性阶段,康熙朝最后数年宫廷画珐琅工艺臻至成熟。发展出各式珐琅器,包括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宜兴紫砂胎画珐琅等。其中瓷胎画珐琅彩,属中国首创,被认为是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品类。

3

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是指一批数量极少、以珐琅材料在瓷胎上彩绘装饰纹样并烧成于清宫的瓷器,首见于康熙一朝。

珐琅彩作为釉上彩的崭新品种,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性质迥异。珐琅是一种烧成后成玻璃物质的彩料,不同颜料可互相混融、使调色盘大增,并可层层堆叠,营造出如油画般的肌理感及视觉效果。珐琅料烧成后具有莹润、通透的特质,颜色可鲜亮可柔和,是瓷胎上作画的绝佳颜料选择。

在中国,珐琅的运用早于元代已经出现。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就是在铜器上将彩色玻璃融化后填充进铜丝掐制的形状中。将珐琅当作颜料绘画,则于十五世纪始出现欧洲的金属器上,但并无将珐琅颜料画在瓷器上的前例。

极力推崇科学技术的清康熙皇帝在晚年透过欧洲传教士传入的礼物,首次接触西洋画珐琅艺术,并产生浓厚兴趣。为了发展画珐琅工艺,康熙帝要求欧洲教会派懂得烧制珐琅的传教士来华,更在清宫内设立珐琅作坊,让西洋珐琅艺师训练中国工匠制作画珐琅器。

经过数年实验性阶段,康熙朝最后数年宫廷画珐琅工艺臻至成熟。发展出各式珐琅器,包括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宜兴紫砂胎画珐琅等。其中瓷胎画珐琅彩,属中国首创,被认为是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品类。

康熙珐琅彩瓷的地位

瓷胎画珐琅可谓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巅峰,将绘画与瓷器艺术结合,乃中国首创。康熙一朝为珐琅彩瓷的创烧朝,在珐琅颜料上以及瓷胎绘画上都有创新,意义深远。

根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文件的记录,珐琅彩瓷自创烧始便受到皇帝的重视,制作上精益求精:素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运往清宫后由宫廷画师绘制图案,再由造办处珐琅匠师描绘于瓷器上,入窑烧造。因此珐琅彩瓷是皇帝大力推动下才发展出的宫廷艺术,开创瓷胎彩绘的新高度,纹饰更加生动、立体、具画意,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以及审美水平。

传世珐琅彩瓷大多为清宫秘藏,只属皇帝拥有,极少流传宫外。至民国初年紫禁城开放后,外界才得以窥探珐琅彩真面目,旋即成为藏家鉴赏追逐的目标。

4

5

佳士得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巅峰之作

画珐琅的制作虽于康熙朝中晚期(1693-1716年间)已在宫廷开展,但成功的作品却出现极晚。至康熙晚年,造办处开发出多种新珐琅料,绘画、烧制的技术也逐步成熟。

从器型和珐琅料的烧制效果来看,这次拍卖的珐琅彩千叶莲盌让我们判定其为康熙晚期成功烧制的珐琅彩瓷范例,为康熙珐琅彩中巅峰之作。

6

清康熙约六十一年    

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千叶莲纹盌 蓝料双方框“康熙御制”宋体款

直径 11 cm.

估价待询

来源:

阿尔弗雷·德捷本诺尔 (Alfred Trapnell) (1838-1917) 珍藏

玛丽·珍妮·捷本诺尔夫人 (Mrs Mary Jane Trapnell) 珍藏

伦敦佳士得,1955年2月16日,拍品88号

SydneyL. Moss,伦敦

里埃斯科 (R.F.A. Riesco) (1877-1964) 珍藏

Bluett& Son,伦敦

香港苏富比,1983年11月15日,拍品277号

张宗宪珍藏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拍品509号

张永珍博士珍藏

香港苏富比,2013年4月8日,拍品101号

展览:

香港艺术馆,《天民楼藏瓷》,香港,1987年,图录图版90号

伦敦佳士得,《云海阁重要中国瓷器:张宗宪珍藏展》,伦敦,1993 年,图录图版104号

著录:

《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香港,1993年,图版206

南京博物院编着,徐湖平主编,《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2003年,页52号

《香港佳士得二十周年回顾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精选》,香港,2006 年,页5及227

首先,这只盌的器型有别于康熙时期常见的大盌,更加精致、轻盈,与雍正时期的盌的造型更为接近。

其次,盌身上出现的胭脂红、白、黄三种珐琅料均为康熙朝晚期清宫成功配制的新颜料。

另外,此盌的珐琅料绘制在上过釉的素胎上,且珐琅料发色艳丽、质地均匀,代表了康熙朝画珐琅成熟时期的制作工艺所能达到的精湛效果。

7

插图1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

插图1为试验初期之珐琅彩例子,珐琅施于无釉涩胎上的紫地开光花卉盌,清晰可见釉面上因釉彩融熔不完全而造成的颜色不匀及表面粗糙,说明颜料质量不佳且烧制作温度掌握不成熟。

8

插图2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

而插图2中的粉红地牡丹花卉瓶则是在上过釉的素胎上进行彩绘,发色较插图1更进一步,且牡丹的描绘也更加细致,但是粉色地釉在烧制的过程中流淌明显,不同釉层因釉面流淌有交迭的部分,说明烧制技术还在不断成熟中。

从插图1到插图2到是次拍卖的千叶莲盌的渐变代表了匠师们在颜料配方、描绘方式以及烧制工艺的不断调整。每一次入窑烧造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而此盌上的每一种颜色都发色鲜亮,在证明匠师们逐步成熟的技术的同时,也是烧制时天时地利人和产生了绝好运气的结果。

千叶莲之重大意义

此盌绘以康熙珐琅彩瓷中鲜见的莲花莲叶纹。莲花纹饰对于这件器物而言,不仅包含重要的文化内涵,也成为断代的重要依据。

盌上所绘并非普通的莲花,而是罕见的千瓣莲,当中两株属一茎二花的并蒂莲。这种莲花产自蒙古地区的敖汉旗,故又被称作“敖汉莲”。

康熙帝对风姿绰约千叶莲青眼有加,曾多次题诗咏之,在位最后一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曾命工擅花鸟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蒋廷锡(公元1669 至1732 年)作《敖汉千叶莲》轴。此画被康熙帝大为赞赏,并着臣子题诗志之。

9

蒋廷锡康熙六十一年绘《敖汉千叶莲》轴,绢本 设色,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

从绘画技法的角度讲,此盌的装饰纹饰与蒋廷锡在《敖汉千叶莲图》中的莲花,特别是画中左侧的那朵花瓣层迭丰盈的粉红并蒂莲花极为相似,应受后者启发所绘。

本拍品烧造于康熙晚期,所以画瓷师很可能曾师法蒋氏画作,甚或是皇上授意为之,由此看来,此盌当可断代为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蒋廷锡康熙六十一年绘《敖汉千叶莲》轴与本件珐琅彩盌之细部对比

10

11

康熙皇帝在位61年(公元1662至1722年),虽早于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已命人建立玻璃厂,参与研发珐琅料,但珐琅彩瓷至康熙晚年才臻至极致。本盌断代为康熙朝最后一年,纹饰极为细腻,精致的工笔画中因融入了西方立体透视法,图案显得灵动而逼真,图案如画卷般包围盌身外壁,慢慢将盌旋转观赏才可体味细节之妙处,可算是康熙珐琅彩巅峰之作。康熙皇帝发展本土珐琅彩制作之梦想,亦终于在本千叶莲纹盌中圆满达成。

世纪递传 —— 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收藏史

此盌的传承历史丰富且具有传奇意味。迄今追溯到的第一位藏家为英国藏家Alfred Trapnell阿尔弗雷德.捷本诺尔(1838-1917)。捷本诺尔原是一位船长,曾至远东进行贸易活动。并于1901 年自费出版了个人的中国瓷器珍藏图录。直至1955年2月,此盌首次现身于拍卖市场,在伦敦佳士得以36 坚尼(英镑37.80)卖给伦敦古董商Sydney L. Moss,同年再转卖于著名英国收藏家Raymond F.A. Riesco雷蒙. 里埃斯科(1877-1964)。1983年11月,此盌通过伦敦古董商Bluett and Sons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由传奇人物张宗宪先生成功拍得。1999年11月张宗宪先生将此盌交于香港佳士得拍卖,并由其妹妹张永珍博士竞得。张氏兄妹为收藏界中之泰斗,对于美及珍罕的作品皆有超然的鉴赏力。2013年4月,张永珍博士将此盌于香港苏富比拍卖。

(图片来源佳士得)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