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2019秋季拍卖季逐渐接近尾声,本季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绩单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3件顶级书画拍品突破2亿元大关,有人惊呼“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2亿时代”;另一方面,不少中下价位的艺术品价格缩水幅度惊人,一些拍品价格时隔没几年再次露面,就“对半砍”、打“骨折”,贬值速度之快令不少藏家心惊。今天的艺术品还能保值吗?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跌破千万,拍场上演“现形记”
2019年秋拍季依旧是巨星闪耀,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成交,潘天寿水墨画《初晴》以2.06亿成交,李可染画作《万水千山》以2.07亿元成交,让艺术市场看起来十分热闹。
在当下艺术品拍卖市场,“注水”的水分正在晒干 漫画:琚理
然而,这些热闹的光环并没有照耀到非顶级作品。目前在市场上,齐白石书画拍品水准参差不齐,更有假画鱼目混珠者,其成交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其中有的拍品价格变化幅度较大,例如《松梅喜鹊》2011年成交价为4945万元,本季秋拍最终以2852万元成交,价格猛跌超过2000万元。若算上交易成本、理财收入等,卖家的这桩“赔本买卖”损失还会更多。
翻看2019秋季拍卖结果可以发现,从数千万到几十万元的拍品中,都有不少贬值出手的例子,如吴冠中1988年作《泼墨漓江》在2013年秋拍中的成交价为690万元,本季秋拍529万元成交;王雪涛《牡丹蝴蝶》在2014年春拍中以92万元成交,本季只拍出57.5万元……有藏家发现,一些自己曾经没买到的珍品,再现拍场时价格调低了很多,而此时市场却不似从前愿意“接盘”。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9上半年)》,与2018 年同期相比,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2019 上半年的成交额下跌了 22.56%,成交量同比减少了11.57%,拍品均价同比下降了3.92 万元。价格缩水,已是多数拍品面临的境遇。
大浪淘沙,赝品普品市场锐减
如此降价成交的现象,首先与业内“钱袋子紧”有关。受全球贸易紧张、商业信心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呈现出疲弱态势。“时至今日的拍卖场上,买家出手越来越谨慎。”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说,艺术品投资“红利”正在渐渐消失。市场逐渐拉开了精品与普品的价差,“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的“二八现象”。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艺术市场评论家牟建平认为,在经济大势不好的情况下,能否拍出理想的价格,考验着拍品的质地。“只有精品代表作,才能抗跌创出新高。书画拍品分代表作、精品、普品之分,只有代表作受到藏家或机构的青睐,而一般精品或普品,就有可能价格缩水赔钱,这也符合艺术品的财经属性。”
国内艺术市场曾经高速发展,产生了艺术品作假猖獗、假拍做局等“灰色”“黑色”地带。各类“高仿”赝品的受骗上当者,如今在拍卖市场调整期,手持假货难以变现,此类现象比比皆是。
以齐白石作品为例,牟建平直言,不是齐白石在拍场上的画太多了,而是假画太多,真品太少,精品更是难觅。“对于伪作而言,在什么价位成交都是莫大成功,接盘者都是假画击鼓传花的受害者。”他提醒,即使一些画作便宜了很多,藏家也要谨慎判断,警惕上当,“因为假画一文不值。”
投资有风险,收藏应回归艺术本身
伴随着艺术市场的潮起潮落,艺术品中有不断创造天价的风光者,也有黯然贬值乃至流拍者,其中的真真假假、起起落落,有太多背后“操盘手”。对于艺术品收藏,业内专家呼吁普通藏家理性对待,回归对艺术的欣赏与热爱。
谈及相对抗跌的书画作品,牟建平表示,“近现代大师的画一般比较抗跌,当代书画名家相对而言就差许多。当代书画和水墨缺乏学术沉淀和盖棺定论,人为炒作风气更浓厚一些。艺术家晚期精品一般要比早年画作价格高出不少。”不过,由于艺术品具有非标准性特点,普通人对作品难以比较和分析,这就抬高了艺术品投资的门槛。
“艺术品资产风险往往大于传统金融资产。”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日前谈到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时说道,“因此我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还需要理性对待,强调其作为精神消费品的附加价值和承受能力,如果单纯从投资角度诉求收益,需要三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博)金融系博士生导师赵龙凯亦表示,“围绕艺术品的商业行为,始终应当基于对艺术的兴趣与审美趣味来展开。”
季涛注意到,新晋藏家今天买进艺术品的主要目的大多不是投资,而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对作品进行收藏,建立企业美术馆、博物馆。“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艺术品市场未来的模式:喜爱艺术、美化生活、品位收藏成为市场发展的推动力,投资只会是收藏的副产品。”
(图片来源于北京日报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