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美术馆品牌展览“在路上”于2019年12月31日开幕。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年度艺术项目,第7届主题“共生”整理了近20年来兴起的中国社区介入式艺术(Community Art),呈现43个艺术案例,拓展艺术边界,探讨艺术介入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艺术创作的多样可能。针对主题对深圳城市的重要意义,此次展览首次启用“主题展+外围展”的方式,呈现深圳当地鲜活的艺术生态。“青年批评家论坛”与展览开幕式同期举办。
“共生”的社区艺术
“Community/社区”的概念在英文中强调以共同价值集合起来的人群,在中文的翻译中常被用作表示居住在附近的人,也常与“小区”等词混用。随着中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分享现代生活理念,community/社区在精神层面上的共识也逐渐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共同追求,相关的艺术项目在华东和华南区域兴起,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
第7届“在路上”以“共生”为主题整理呈现近2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区介入式艺术案例。生物界的共生分为兼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无关共生等多种形态,这多样的形态构成了生命体之间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当下艺术生态中,艺术家与社区、社区艺术与艺术生态之间无疑也形成了多样的共生关系,并藉由这种关系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艺术生态的结构关系和发展走向。
此次展览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学者、策展人、媒体代表提名,提交超过100个案例,经过组织委员会最终评审,选择43个案例作品最终呈现。从这些案例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面对个人境遇、自然环境、地域习俗,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多样探索。策展人盛葳介绍说:“社区艺术创作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艺术家关注的内容和主题各不相同,展览以地域为线索,分为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西北四个板块进行综合呈现。”策展人吴洪亮介绍说:“城市的发展对艺术提出要求,城市空间也是艺术的发生场,艺术家带着具有针对性的视角从城市生活的细微处入手,美化公共空间,以艺术项目调动居民参与热情,激发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是现代人的精神领地,基于互联网社群的艺术实践在底层逻辑和呈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样式。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相关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西南、西北地区主动引进艺术项目,以艺术带动文旅经济,展示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深圳作为中国新型城市的代表,聚合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旧房改造、社区文化、人员流动等话题,作为“共生”项目的特别单元,根植于深圳的艺术项目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
深圳,在地项目的针对性呈现
“共生”对于深圳来说是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的高速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策展人朱小钧说:“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快速转型意味着从硬件到软件上的全面升级,新旧生态交替过程中的中间地带给艺术项目提供了得以施展的舞台。“在路上”首次以主题展+外围展的模式呈现,在关山月主展场之外,鳌湖艺术村、握手302、地铁美术馆、33当代艺术空间四个长期从事社区艺术实践的分展场,以期和美术馆内的文献叙事形成有机的结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生动地呈现中国社区艺术的面貌。
从城市边缘的三不管地带到认知度越来越高的艺术区,鳌湖艺术村长期介入在地性的艺术介入社区更新问题;握手302以工作站的方式长期关注城中村及其旧改问题,以文化生活凝聚了这个人口流动区域;地铁美术馆长期进行地铁站流动空间的艺术实践,通过多种呈现形式在深圳流量最大的交通方式上实现了艺术的普及和推广;33当代艺术空间长期以工业城为切入点关注深圳城市发展等社会课题,四个长期从事社区艺术实践的分展场,以期和美术馆内的文献叙事形成有机的结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生动地呈现中国社区艺术的面貌。
“在路上”,开放性和公共性的实践
2013年-2017年为“在路上”的第一季,从媒介的角度切入,开启传统媒介青年当代艺术的田野调查工作。前五年的项目以油画、水墨、版画、雕塑、新媒体五种媒介作为主要的分项依据,通过展览、论坛和出版等方式全面立体地梳理和研究不同类别和主体的青年艺术。第一季的展览和讨论生发出新的问题,媒介的拓展性、综合性以及当代艺术发展对于艺术生产机制、存在空间乃至艺术概念本身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2018年“在路上”结束了以媒介为线索的田野调查工作,进入第二季。2018年以“无人/Unmanned”为主题开启了“在路上”项目的第二季。“无人/Unmanned”关注当下社会发展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未来艺术的关系,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第二季的活动策划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媒介,并以当代理论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切入文献的研究和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社区艺术的发生、艺术特质及其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创造及革新意义”“共生性视觉文化及其生产机制”“公共视觉再造与集体记忆生成”“白盒子与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等议题,已为艺术界广泛关注。关于本届“共生”这个话题,策展人张新英介绍说:“社区艺术是一种以公共议题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社群为基础而进行的艺术实践。社区艺术的在地性和社会介入性让艺术家与社群之间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正如生物界的“共生”有多种形态一样,社区艺术的生产机制及其与社群之间的关系也呈现着多元的样貌。这样的“共生”关系引出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涉及艺术的发生、生产机制、公共性视觉文化,以及艺术视觉上的退场、作者身份的转换,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在地性与展览呈现中艺术再现的虚拟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话题不但关涉社区艺术本身,更关涉因此而带来的艺术史书写方式、文献形态以及展示、收藏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部分作品:
鳌湖艺术村——一个充满社会生气的趣味综合体
仇庄项目——约翰·考美林的“HI HA“ 复制品 李牧 项目实景摄影图 2013
城市艺见——城市工业遗产-O回城市艺见-工业遗存在地创作 2018
“地瓜社区”入口 周子书 2014年至今
花家地双年展——”吃瓜吃瓜”活动现场图 2016
卤味高清频道——《南头城市花园宣传片》截图2 2017年
蓝田计划——保育之钥-方所书店活动 2013
陪跑计划
吉祥村艺术节——吉祥村电子音乐大爬梯 活动海报
直面场所——七塘实验田艺术项目.平躺的墙面 张一冉 危房的建筑材料 2018
屏幕间展示现场图 周姜杉、贺子珂、陈济林、龙星如 2017
西三歌队——与乐明山歌相会 视频截图 2018
闯深圳 握手302 图片 2017
中国酉村艺术节——《13896152193》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