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定州博物馆中的北宋塔基地宫出土文物

经典艺术2020-02-13 21:38:48

定州博物馆尘外千年展厅主要展示了定州北宋静志寺塔基地宫、净众院塔基地宫的出土文物。两座塔基地宫完整出土800余件文物珍宝,包括舍利供具、佛教造像、香具法器等。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用七重棺供奉的佛骨舍利的圣光,描绘佛祖涅槃的宋代壁画和各类琳琅满目的佛前供物。还可以看到按照实际比例复原的净众院塔基以及舍利金塔,神品无双的鎏金铜天王像和彩绘木雕力士像。这些精美的文物将古代佛教寺庙艺术的庄严宏大和佛教文化的魅力显露无疑。体现了定州经济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达,更是佛教研究和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本文根据定州博物馆官网尘外千年内容对其两座地宫文物进行了整理。

【 静志寺 】

静志寺塔基地宫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区新立街草场胡同。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地宫1969年发现并发掘。地宫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方形。门为砖砌拱券式。东壁长2.2米,西壁长2.1米,北壁长2.17米,墙壁高1.1米,南壁开劵门,劵门距东壁0.81米,距西壁0.75米。墙高1.1米,全高2.34米。顶口盖石雕歇山式屋顶。四壁绘有彩色壁画,北壁为十大弟子礼佛图,东壁为梵王礼佛图,西壁为帝释礼佛图,南壁劵门两侧为天王像。周围施砖砌斗拱。地宫门向南,上置一石雕歇山式屋顶。在清理塔基地宫中,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有金器、银器、石器、瓷器、木雕、串饰、铁器、丝织品等七百余件,战国至北宋的铜币2700多枚,定瓷115件。

地宫壁画

正面北壁的壁画,中间为一莲花座,座上供奉有五颜六色,晶莹夺目的舍利子,其后是一灵牌,上写“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几字。两侧各有五个僧人簇拥而立,双手合十面向灵牌,神态严肃悲戚,从内容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的尸体火化后,他的十个弟子安葬礼拜的情形。周围四壁上写满施舍人的姓名和施舍的器物名称,并记有年月。

东为范王(梵王),作帝王形象;画中的梵王阔面大耳络腮胡,头戴珍珠冠,目视前方,表情凝重。身着绿色广袖袍,内衬白罗中单,披绿帔帛,胸前结红带,大腹便便,由二侍女搀扶而行,前有一侍女捧莲花引路。在人物身后有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托起一长方形盘,上写“范王……”周围有飘零的树叶,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西壁上的帝释雍容华贵,端庄祥和。头戴花冠,耳缀花钿。上身穿广袖衫襦,内衬白罗中单,下著绛纱长裙,腰系长带,足登翘头丝履,绿色帔帛飘绕身前,给人以飘逸流动的美感。帝释面如银盆,体态丰腴,俨然上层社会的贵妇人,左手拿拂尘,由二侍女随从左右,前有一侍女捧桃引路。墙壁上前方写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题款,人物后面有莲花托起的木盘,上写“帝释……”

南壁门两侧各画一天王像,身着盔甲,身后有火焰头光;天王面肥耳阔,眼突眉蹙,大鼻紧皱,胡须高翘,帛带飞舞,足下踏夜叉。东侧天王右手持降魔剑,左手托镇妖塔;西侧天王右手握剑横立胸前,左手扶剑,作斩妖降魔状,威风凛凛,咄咄逼人,让人望而生畏。

地宫文物

鎏金铜天王像 唐-五代 高15.5厘米

为佛教护法神。铜质鎏金,头戴金翅鸟宝冠,蹙眉暴眼,鼻直口阔,胡须卷曲,面相威严。肩披斗篷,顺势自然下垂于身后,腰部紧系软甲。左手握金刚杵,右臂曲至胸前,五指平伸,腕部饰箍。下着长裤并于脚腕扎结。足登软靴,踏恶鬼于脚下。整体造型刚劲有力,英勇魁梧。

鎏金铜力士像 唐-五代 高14.6厘米

为佛教护法神。铜质鎏金,头戴明珠宝冠,宝缯卷曲披肩,颈筋暴突。上身和双腿裸露,全身肌肉毕现,腰系裙。左臂扬起,右臂托锏夹于腋下。赤足站立。整体形象刻画生动、比例准确,是唐代金铜造像之精品。

彩绘木雕力士像 高18.6厘米

力士头束髻,戴发箍,双眉紧锁,怒目圆睁,咧口阔腮,筋骨暴突,胸腹袒露,身体侧屈。一手贴身托锏,另一手握拳,腰系短裙,长带绕身。双脚展开,脚踏木托,通体敷赭色,发、眉、眼睛和裙边施墨彩,发箍、唇、裙等涂朱。

彩绘木雕力士像 高18.8厘米

力士为木质,体轻。通体赭色。头束髻,戴发箍,双眉紧锁,怒目圆睁,鼻梁隆起,双唇紧闭,胸腹袒露,下着短裙。右肩上耸,曲臂捉拳,左臂下伸,手握杵尾,杵身紧靠体侧,双臂戴钏。腰系紧身箍带挂于颈上。赤脚站于木托之上。发箍、唇、裙涂朱,发际、眉、眼、裙边涂黑彩。力士像人体比例准确,形体雄健,色彩浓重而和谐,堪称北宋木雕艺术精品。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 高25厘米 底径8.3厘米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 高25厘米 底径8.3厘米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 高25厘米 底径8.3厘米

白石雕刻而成。菩萨立于覆莲台之上,眼微闭,鼻高通于额际,大耳下垂,头戴宝冠,帻巾垂肩。上身裸露,衣带通肩至脚部,双手捧钵于胸前,下穿褶裙系于腹部,跣足而立。宝冠及裙墨金色描绘并施加红彩。原有描金,现大部分脱落。整体装饰效果富丽典雅。为供养菩萨。《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记载:“得石函二,大函内有四珉像”,这组造像即为“四珉像”中的三尊,另一尊在唐、宋重葬中缺失。

鎏金铜弥勒佛坐像 唐代 高8.2厘米

鎏金地藏菩萨铜坐像 唐-五代 高18.1厘米

鎏金錾花银塔 北宋 高26厘米

塔为单层六面亭阁式。塔座呈束腰状,底边外卷成五段卷筒,束腰下部为覆钵式足,弧面五区开光内各錾一只禽鸟,形态各异。束腰上部錾莲纹,承托六角平台,平台边沿置宝珠顶护栏。塔身正面设门加锁,门上有乳钉三排,门上下刻发愿文“善心寺尼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及佛弟子十三人姓氏。门两侧线刻两力士,一人持剑,一人持斧。力士两侧为菩萨,双手合十,璎珞绕身。背面刻一立佛。塔顶为六角起脊式,坡面饰瓦垄,边沿饰六颗宝珠,下挂各式银铃十二颗。宝珠刹顶,与脊沿上宝珠用银链相连。此银塔为宋太祖太平兴国二年为供奉舍利而施入地宫的。

鎏金錾花舍利银塔 北宋 高26厘米

塔身为六面形,内盛舍利。喇叭状圈足坡面錾饰飞禽,塔身铭刻出家僧尼和居家信徒13人姓氏及发愿文。塔身正面设门,门上錾刻花鸟纹。门两侧护栏上饰银片锤成的守门侍女,身披铠甲,手按剑。门侧面竖棂窗两侧装饰花枝牡丹纹样。六角攒尖顶,顶面刻“银共用一十两七分金一钱”字样。沿上托6颗宝珠,下挂12颗铃。坡面饰瓦垄,宝珠刹顶。刹顶宝珠受花与沿上宝珠有银链相连,银丝上缀桂叶形铃。太平兴国二年石志记录当年新施舍银塔子二,此为其一。

鎏金錾花银塔 隋代 高16.2厘米 底径6.6厘米

胎薄,表面鎏金,为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舍利银塔。银塔采用焊接、錾凿技法,单层六面亭阁式,由四部分组成。珠形宝刹,坡面饰瓦纹,出檐,角饰花式风叶。塔身正面两扇门,门钉三排,门环上挂一锁,配有钥匙。门上下均錾刻花纹,门侧以毬路纹为地錾有飞天。束腰仰莲状塔座以承托塔身。此银塔为静志寺塔基地宫供奉舍利的第五重葬具,内装蓝白相套的玻璃瓶。

鎏金铜棺 唐代 长12.8厘米 宽8.9厘米

铜质鎏金。由床、身、盖三部分组成。棺床略大,底部出沿,四周镂空,上设护栏一周,栏上缀饰宝珠,栏板上饰花纹。棺身前高后低,棺盖弧形隆起,与棺身上下扣合。棺首两立柱支起一佛一菩萨,两者均坐于莲花座之上。

鎏金錾花银棺 北宋 长10.1厘米 宽5.6厘米 高8.1厘米

盖内錾供养人题记。太平兴国二年石志记录此物为“新施舍银棺 子一”。

鎏金錾花银棺 唐代 长14.3厘米 宽8厘米 高9厘米

这件银棺与龙纪元年石棺同时发现,即太平兴国石志铭文所提及的“银棺子一”,和石棺一体。棺身前高后低,一侧錾刻龙纹,龙首高昂,曲颈张口、利爪伸展,腾奔于祥云间;另一侧錾刻虎纹,虎昂首张口,圆睁二目,四肢伸展作行走状,周围饰刻云气纹。造型方正,纹饰刻划细腻流畅。

錾花金棺 北宋 高4厘米 长6.4厘米 宽2.8厘米

为舍利最高葬具。此三件金棺为纯金捶打焊接成型,棺身为长方形,前高后低,通体錾刻精美花纹,盖成弧形隆起,上錾鱼子地缠枝花纹。棺首饰假门,门周饰忍冬纹,棺尾为鱼子地“佛出双足”图案,以示佛祖灵魂不灭。棺身两侧刻有弟子哭丧图,有的掩面而泣,有的伏地不起,表情悲戚,形态逼真。棺床周边饰镂空壶门。

鎏金錾花三兽足银熏炉 北宋 高25.8厘米 口径19厘米

炉以银板锤鍱成型,表面鎏金,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面高隆,折沿宽平,与炉身口沿扣合。宝珠形盖钮,钮座錾刻莲瓣纹一周,钮上镂出三个桃形烟孔。盖面线刻凤凰两对相向飞翔于祥云之间。炉身直口,平折沿,深腹,平底。折沿上饰缠枝莲纹一周。腹部铆接三个兽面,与三个兽首衔环相间,兽首衔环下接三只扁兽足。盖面云纹下刻“慧超”等男女佛弟子二十五人“愿以此功德普霑诸有情同归解脱道齐到涅槃城,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十六日造记”,盖沿上有“邑主比丘尼智超”等文字。据铭文分析,应当是佛门弟子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专为迁葬佛舍利而制作。

錾花刻字银塔 唐代 高13.9厘米

塔由座、身、刹顶组成。座为六曲花瓣形盘式。塔身六面柱形,各面均为鱼子地,錾刻形态各异的牡丹等花卉。六棱上刻铭文:“静志寺会昌六年毁废,佛像俱焚,宝塔全除。至大中二年再置,兴功修建,舍利出兴,离合分明,随人心□,□寺僧众与城隍善交同造银塔子,再安舍利,伏愿法界清秦,业海长鋗,一切有情,□会真记。大中十一年四月八日比丘真定方铭□于记”。六角攒尖刹顶,坡面饰牡丹花纹,六角饰花朵。球形宝刹。

阿育王铁塔 北宋 高19.7厘米 长10.3厘米 宽9.9厘米

为吴越国王钱俶效仿印度阿育王而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铁制,方形,模铸,镂空。塔身四面均设栱形装饰区,内有佛本生故事画面。四角各立一只金翅鸟,塔四角的山花蕉叶上有上下两层画面,共十六幅佛传故事。塔顶正中为五层相轮。塔底阳铸铭文:“吴越国王俶/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四行二十三字。此塔应是吴越国王钱俶朝觐宋太祖时携带至中原,塔内原应放置乙丑岁(965年)刻本《宝箧印经》。

鎏金錾花刻字银净瓶 北宋 高26.7厘米 腹径11.4厘米

净瓶为佛教法器。银质鎏金,胎体轻薄,采用焊接和錾凿技法。小口细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式圆盘,上刻发愿文,撇足,平底,腹部一侧附一流。口扣平盖,肩部和下腹部饰重瓣覆仰莲纹。出土时瓶口插一鎏金银簪,簪头为一佛像。颈部圆盘有铭文“张氏李氏刘氏王氏崔氏梁氏张氏□□吴三弟子愿生生供养”,是信徒们为表敬佛之心专门制造而施入地宫的。

鎏金铜五钴铃 唐-五代 高27.4厘米

五钴铃为佛教密宗法器,因柄端被切划为五部分而得名。铃口为五曲形,内悬棒状铃舌。铃身表面分为上下两层、左右五段十个图案区,分别装饰立佛、坐佛、龙、凤等图案。带饰交叉处雕饰宝相花。柄部用细条带纹切成椭圆形的画格,画格中为宝珠。柄端中心铸成矛尖造型,外围带倒刺的四钴环绕矛尖。

錾花带盖银瓶 唐代 高6.8厘米 腹径3.2厘米 底径2厘米

银瓶纯净质厚,采用錾刻和铆接技法。顶部宝珠形钮,细长颈,圆腹,腹中部设开合子母口。瓶颈上下两端饰锯齿形纹,中间为两周圆圈纹,以变形覆莲纹与瓶腹铆接为一体。腹部由上而下錾刻四层纹饰:锯齿纹、缠枝纹、八个双线勾勒圆圈内的花瓣纹、变形仰莲纹,各层纹饰间以细弦纹隔开,鱼子地为衬。

刻花玻璃瓶 北宋 高9.8厘米

钠钙玻璃,浅蓝色,通体透明光洁。直颈,折肩,筒形腹,平底。颈、腹和底部均有几何花纹。采用有模吹制法成型。器形和几何形纹饰均为10世纪伊斯兰玻璃器的流行样式。

蓝绿色大腹敞口玻璃瓶

玻璃瓶 隋代 口径5.5腹径7.9足径5.1高9厘米

为内四重葬具的最内二层,玻璃瓶内装舍利。《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铭文中“银塔内有琉璃瓶二,小白大碧,两瓶相盛,水色凝结”,“琉璃瓶二”其中一个指此琉璃瓶。

银莲花盖方形玻璃瓶 白玻璃瓶 隋代 边长2高5.9厘米

为内四重葬具的最内二层,玻璃瓶内装舍利。《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铭文中“银塔内有琉璃瓶二,小白大碧,两瓶相盛,水色凝结”,“琉璃瓶二”其中一个指此琉璃瓶。

琉璃葡萄 北宋 长16厘米

葡萄粒呈紫黑色或紫红色,不透明,以金属丝缀连成串,鲜活逼真。造型工整,内部中空,外表有螺旋纹理,为有模吹制成型的高铅国产玻璃制品。

蕉叶纹石罐 隋〜唐 高13.6厘米 口径9厘米 底径9.2厘米

石质坚致,夹杂有黑色斑点。圆口,短颈尖唇,鼓腹,平底。造型端正、敦厚。采用剔地浮雕技法,肩、腹部浮雕三山,山上饰宽阔的蕉叶纹。山势磅礴,花叶舒展,叶脉剔划细腻。刀法娴熟,苍劲有力。

鎏金錾花银碗 隋代 高4.1厘米 口径10.3厘米

为塔基地宫七重宝函的第四重,上托鎏金錾花银塔。碗平沿,五瓣形花口,碗壁微弧下收为平底。平沿錾刻缠枝花卉,内壁相间錾刻两层莲瓣纹,内底刻双鸳鸯浮游及波浪纹。錾刻古拙,局部鎏金。

鎏金錾飞凤纹银卮杯 高1.6厘米 长径9.3厘米

银质鎏金,杯椭圆,口稍侈,弧壁下收为平底。口部一侧有弯月形耳,其上錾七瓣花纹。内口沿錾一周羽毛纹,内底以连珠纹勾纹,内錾一飞翔的凤鸟。凤鸟高冠,双翅伸展,长尾高扬,凤鸟前后各饰有如意云纹。

鎏金铜马 唐代 高6厘米

通体鎏金,马四足站立于方形器座上,背上伏一猴。整体造型寓意“马上封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造型纹饰。由猴子和骏马组成。“猴”与“侯”同音双关。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为立刻之意。寓意功名指日可待。

鎏金铜蚕 汉代 其一长6.1厘米 其二长7.5厘米

铜质,鎏金多脱落。头、胸、腹三部分刻画精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头部器官刻画精细,说明当时人们通过桑蚕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这两件铜蚕制作于汉代,又被葬于近千年后的北宋塔基地宫中,说明丝织业在古代定州社会经济中一直备受重视。

丝织品 北宋

盖形石志

石棺

【 净众院 】

净众院地宫位于定州市李家湾。原塔已毁,仅存塔基地宫。地宫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座北朝南,砖室方形,穹窿顶南壁设石门两扇,门前为拱券甬道,地宫用于秘藏舍利之用。共出土文物l06件,主要有银塔、银棺、银瓶、石函、石棺、琉璃葫芦以及北宋早期的定窑瓷器55件。塔基内现保存有彩色壁画,内北壁绘有释迦牟尼涅槃像,东西两侧绘有礼乐图,顶部绘有凤凰、祥云、花束等。整个画面构思协调,画技高超,线条流畅,不失为壁画佳作。

地宫壁画

北壁上为释迦牟尼涅槃图,描绘的是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十个弟子赶来奔丧的情景。画中释迦牟尼的遗体侧卧于须弥台上,双目微闭,袒胸露足,神情安详,似在枕臂睡眠。周围是他的十个弟子和父母。画面左侧,释迦牟尼的父亲坐于蒲团上,正抚摸他的双脚。高台之后是他的母亲在暗自流泪。十个弟子有的捶胸顿足,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哭昏在地难以自持,有的仆倒在地长跪不起。人物各具情态,生动传神。

东西两壁上绘礼乐图,各有六位盛装乐师,前四后二站为两排,个个面肥耳阔,挺胸腆肚,皆有圆形头光,身着护肩铠甲,腰系护胸战裙,双手拿着乐器,很投入地演奏,有吹竽的,有弹琵琶的,有拿笙的,有吹箫的,有鼓瑟的,祥云环绕于四周,宽大的衣裳在音乐声中飞舞,整个画面融汇出一种歌舞升平的气氛。

地宫文物

鎏金錾花云龙纹银塔 北宋 底径13.2厘米 高37厘米

塔为二层六角楼阁式,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基座为须弥座,六角形底边錾刻莲瓣纹,束腰外侧有蛟龙两条。塔身有两层:第一层四周有回廊栏杆,正面设殿门,其余革面錾刻僧人像,檐边挂风铃;第二层平台的回廊下腰接檐一周,正面开拱门,内设置坐式佛像一尊。两侧各附一龙,盘绕守护门口。塔顶为六级脊攒尖式,坡面饰瓦纹,角脊檐端置鎏金宝珠。顶为葫芦形宝珠。塔身有“善心寺”“舍利塔”刻铭。

石舍利塔 北宋 高118.4厘米 座长41厘米 宽39厘米

此塔为石雕楼阁式仿木结构。整体用青白四块石料叠雕而成,塔身为青石,其余部分为白石。塔体表面施以墨、褐、粉彩和涂金。方形底座上托仰莲纹。塔身正面刻佛龛,内浮雕结跏趺坐鎏金佛像,佛龛下饰假门。塔身左右两侧、背面刻发愿文和供养人姓名。塔身之上为四角攒尖式。塔刹下部刻菱形的仰莲托四面佛,前后左右表情对称,前后为喜,左右为怒。上饰六曲伞式盖,盖沿饰宽带弦纹,绘四组排列均匀相间的牡丹纹和团花纹。盖上以仰莲托宝珠刹顶。

石舍利塔 北宋 高113.6厘米 座长39厘米 宽36.7厘米

此塔为石雕楼阁式仿木结构。整体有四块石料叠雕而成,为二级佛塔。自下而上由基座、塔身、托盘和刹顶四部分组成。二级叠涩方座最上层装饰覆莲纹。塔身前后饰假门,四周墨线勾回纹,门上乳钉涂金,左右刻发愿文。塔身之上为八角形托盘。上层塔身与刹顶连在一起,为四角攒尖假屋,前后凿尖形佛龛,两侧浮雕竖棂盲窗,屋顶之上刻四角菱形的仰莲托的四面佛像。上饰伞形盖,盖上为宝珠刹顶。

石舍利塔

石舍利塔

定窑白釉“官”款莲纹花蒂钮盖罐 北宋 高15厘米

胎白质细。盖釉白泛青,罐釉卵白,为盖、罐分烧所致。采用刻花堆塑技法,将军盔式盖,覆莲花蒂纽。短颈圆唇无釉。颈周饰宽带纹。圆肩饰重叠覆莲纹。腹稍鼓下收,刻三叠仰莲纹。卧足,足内划一行书“官”字款,并有明显轮弦纹。

定窑白釉刻字瓶 北宋 高13.9厘米

胎厚,釉白泛灰,圈足露胎。瓶为圆鼓腹,小直颈,子母口,带盖。圈足稍外撇,肩饰弦纹。腹部刻有行书题记十三行五十九字“舍利主僧□□两瓶舍利西草土住人男弟子□□□妻张氏侄男陈留男弟子陈知绪妻□氏女菩萨女儿□□儿佛□至道元年(995)四月日弟子□岩记”。是定窑产品中刻铭最长的器物,为佛教信徒专门制作施入地宫盛放舍利的奉佛品。

铜净瓶 北宋

(图片来源于定州博物馆及网络)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