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思永
风.花与叶的坠落 200X180cm 布面油画 1999年
心理色彩的魅力
——关于张思永的油画
文/王晓林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张思永的油画最大特色是他自身情感自然真实的流露,不造作,不入时,不草率,更不浮躁,故而在他的绘画语言中呈出天真而稚拙的雅趣。这是他绘画语境真实而由衷的思想基础。这种取向利于他作品个性的空间拓展,继而形成独特风格的大趋势。
张思永的作品,无处不闪现他曾经所学工艺美术专业之妙,这是他作品中不同于纯美术的内在优势。他对美学法则的深入理解,特别对概念元素的应用,明显地使作品造型简洁色彩明快,把现实的形象切入到概念性的符号中,营造成非写实、又非纯抽象之定位中,如同大师齐白石先生所言“似与不似之间”,启发观者丰富的联想,给人一种审美的参与感。
张思永的作品,重点运用视觉元素中的色彩,美丽丰富的色彩是他油画中最动人的闪光点。作品色彩的色相,纯度与明度的把握中,贯穿着色彩之中的心理性。感情是心理的反映,画家本人的情感是丰盈而细腻的,他对色彩的运用呈现出自身的真切感受,或温暖感、或飘浮感、或繁荣感、或平静感、或生命感与自由感等等。利用色彩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是他绘画中最引人心动的主导因素,亦是他的作品同欣赏者互为沟通的关键所在。
观察他油画作品中的装饰变形,不难发现作品造型中的点、线、面均是精心别致,在画面上显现出的每一笔都富有结构性,严谨建构使作品表达的内容与手法和谐统一,既有排列又追求变化,节奏感恰到好处。
感受其作品之精神内蕴,体现出画家本人留恋自然文明的逍遥、悠闲和抒情、崇尚不同方向不同地域自由的意识,我想他的艺术思维必然促使他去寻求更新的创造和尝试,他的艺术生命也肯定随同作品的情感特质灿烂绽放。 ( 1999.7)
蓝色光阴-与爱无关的梦 布面油画 200x180cm 1999年
间的印象
文 / 彭锋 策展人、批评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北京的生活,让我好久没有了间的感觉。拥挤让我们的空无间,繁忙让我们的时无间,喧嚣让我们的声无间,众声喧哗让我们的语无间......我们几乎没有时间 安心歇息,没有空间敞开呼吸,没有场合沉思默识,直到邂逅张思永和他的画。
它让我想起小时侯生活在南方乡村的情景,那里的一切都是有间的:山水之间、天地之间、昼夜之间......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和清爽。那么,究竟什么是间呢?这个问题似乎不容易问答。天地之间既不是天也不是地也不是天地或其他任何东西。间就是无,它不出场却让万有出场。
间的这种矛盾特性注定它只能以隐匿的形式在场。间的在场就是间的退隐,间的退隐就是间的在场。这就意味着我们注定无法直接逮住间。但张思永的画却的 确唤起了我间的感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自己也难以说清。不过,既然这种感觉是由作品唤起的,分享这种感觉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面对作品了。 (2003.12)
记忆的湖-与爱无关的梦 布面油画 200x180cm 1999年
光与叶的交响之三 130cm×130cm 布面油画 2000年
水之夜魅系列二 180x180cm 布面油画 2001年
水之夜魅系列一 180x180cm 布面油画 2001年
泳于思
文/朱良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
初次接触思永的作品,给我的强烈感觉是浩瀚的大海,灿烂的云霓,广袤的土地,还有那漫天红树醉文章。炽热的温情,疯狂的躁动,化为大地的歌,天空的歌,大海的歌,化为心灵无尽的清响。
浮生系列一 130X130cm 布面油画 1998年
思永的油画,对色彩的感受真是细腻。他说他表现的是心灵中的色彩。心灵的色彩不同于眼睛中的色彩,它被记忆浸染得迷离了,它被梦幻过滤得恍惚了,它被当下的直感装点得闪烁了。他关于大海的组画,就是色与影的舞蹈。思永的作品,使我对大海有了新的认识。兰色的波浪,深幽而若隐若现的一痕山影,忽然间沉沉压来殷红的天幕。山峰绵延而抖动着,蜿蜒的身躯汇入了大海的激流。大海铺锦列绣,细腻地数点着,无心地映照着,悠扬地歌唱着。天光与云影,诡谲变化;山浪与水波,相互缠绵。那银色的如锦缎般飘拂的水之皮,隐藏着一个怎样的世界?那蛇一般抖动的山之影,向大海传递了昊天怎样的消息?大海细大不捐,不增不减,亘古如斯;而小河,滂沱雨后,即漂着浮叶,咆哮着,你追我赶,冲着向前。小河何若大海的从容和澹荡!思永站在小河的俗世,给我们传着大海的声音。
2001年的莲之二 130×130cm 布面油画 2001年
思永的油画,是睿智思考的结果,其中表达的是他的哲思。有一组关于大地的作品我真是喜欢。葱茏的茵草,无眠的花地,坠落的花叶雨,摇摆的鸢尾花,飘蓬,浮莲,一切都在我面前轻轻地展开,如大地般具体,实在,眼可观,足可触。思永是不是要于此发现大地的意义?他以浮生如梦去编排浮莲,他以恍若隔世去洞见迢递的丛林,他以浮光掠影去抚摩繁花。那幅《恍若梦的河》昭示着生与毁的轮替、此和彼的悬隔。紫色的,兰色的,白色的,星星点点的此岸;飘渺的,流逝的,若有若无的远国。思永足踏在这茵茵的世界,向我们诉说着他心中对那个迷离的不可言传的世界的企望。
浮生-水世界2 360x200cm 布面油画 2001年
思永的油画,是以画笔在和世界对话,他在记忆中和过去对话,在远望中,和那看不见的世界对话。究其竟,他是在和他的真实生命对话。童年卧在河边的记忆,向他涌来;夜色下数点星星的痴顽,频翻笔底。尽管有躁动,但不失温雅;尽管有悬思,但不失单纯。读他的画,简直像看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生命的旷野中奔跑。
思永将其画室命名为“东方抽象”,这是恰如其分的。抽象是他的基本造型方法,但他是用东方的方法抽象着,那神秘的、幽深的、静谧的东方! (2003.12)
2001年的莲之一 130×130cm 布面油画 2001年
水莲水莲 130×130cm 布面油画 1998年
端点—关于张思永的作品
文:雷子人(艺术家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江西画院院长)
张思永一再强调自己不是专业油画家出身,只是用油画的材质画出了一批独自等待的作品。这里不乏有两重含义。其一,张思永是注重作品产生背景的,他有意无意将自己的归属作了类别;其二,张思永可能更在意身份之外的那个存在,即作品本身,同样,他也有意无意表明了自己的作品与别人可能存有的不同。
水兮·荷兮之三 180x90cm 布面油画 2000年
对身份的界定,即对艺术家学术背景的考察相对张思永而言,在于确立一种非标准模式的艺术审读。自然,我们有必要追问与其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专业油画家有某种顽固性缺失特症,还是非专业油画家具备某种更引人入胜的资质。或许,我们并不必作对错或是非判断,而仅仅更愿意将二者兼容,去劣存优使之呈现为一种理想化的实在。这便于我们摒弃可能固有的成见,直面张思永作品本身呈现的景致,即那些实实在在打动他自己的——那些绚丽色彩背后的,引起作者心底动荡的,有着悠扬而急疾而过的昔日所见的感觉存在。因此,我们愿意忽略有关他作品油画语言所缺少的纯粹性或经典性讨论,毕竟,如同一种方言被视为风尚时,其意义早已不是方言本身。也因此,我们有可能像张思永一样从容回到他作品本身。
浮生-水世界三 330x145cm 布面油画 2001年
张思永以“方言”对心灵故事的陈述,表现为对昔日所见的修饰性描写,一种对年少时守候在池塘边生存记忆的开启。曾谙的荷塘景致,浮萍水草以及湖底生物梦境般际遇,转译为图像关于心灵慰藉和未来憧憬的种种瘢痕,由此构成他对自我生存的期冀般心理表征。这有可能表露着他潜意识中的某种思维轨迹。他以流畅甚至痛快淋漓的方式渲泄出一种曾有的感觉情绪,并对即时状态加以修正和补充,那些被安置在诗意湖面的浮生物,那些如梦如幻缠绕的水生物根系,在很大程度上被他延展为情绪化的状态特征,以及适时而至的理性编织感。他甚至有一种潜入湖底的强烈欲望,以一种凝望姿态看待湖底世界的通透、神秘以及偶有的安全感和梦幻般的快慰。他在湖底深处的呼吸是经由水植物根系的缠绕传达到宽阔湖面的,湖底的涌动与湖面浮生物对张思永而言,是否具有某种潜在的心理暗示,即一种对生存平衡模式的识读?
水兮·荷兮之四 200X100cm 布面油画 2001年
理解张思永将一潭浅水幻像为他自己尚未所见的沉静海景,可能源于他心内思绪的潮起潮落。那么将他早期作品解读为一类生存图画手记似乎就显得合情合理。无论是对时装秀的“传移模写”,还是对一扇窗的隐性陈述,抑或对自己眼神的反观,张思永似乎更愿意把自己分离出一种“不在场”的存在。或许,张思永是一个善于在场外叙述场内情节,在场内感受场外气息的人。他的敏感和细腻并不带忧伤,他的作品具备一种解说自己存在方式的沉静气质。
莲之三 130x130cm 布面油画 2001年
相应地,他也泄露了一种回到端点的企图,只不过这个端点更多地位移在他的视觉范围内。或许,那个原初的端点如同飘浮在安祥宽阔湖面的浮生物,远远地,似曾所见——清晰、绚丽而有质感,模糊、凝重却显神秘。这个端点犹如对生存起点的询问,矛盾在幻像的美丽中。 (2003.11)
河上花系列一 90cm×70cm 布面油画 2000年
时间绘 ——个人的诗性与现实
文/张思永
我的艺术创作来源深深的根植于中国南方——我的家乡南昌远郊的平原乡村 之中。乡野的风光在我的童年时代的心灵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将 伴随我的一生,在我最抽象的风景画中依然活跃着我孩童时期对稻田、河流、 池塘亲水的回忆,对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的感知。
我同我的作品一样属于潮湿的泥土,延展的丘地、河沟之涌水,属于浮云落 日、属于东南方、属于无名的野水莲。我出生在这里,认识这里的每一颗树, 每一丛荆棘条、每一片野莓果、每一簇四月浮萍、六月荷花与八月漂莲。然 而我不是这里的画家。特别是在我九十年代的创作《浮生》系列作品中,在 水野生命的独立形成中、在每个池塘和每堆野莲的生长中,我能看到与无 穷的感知关联在一起的普通事物。我不认为我只是在为家乡的某点某物而创 作,我试着去改变一些家乡人的眼光,也是给自己一项任务。今天这些虽未 淡远,可我已着眼于天南地北广阔世界。尽管如此,我将从广阔世界之角度 展现一个艺术家的形象,这样一个客居京城的南方人从孤独中、从水田河塘 里,炊烟夕阳下,以对我大自然的力量膜拜和敬畏感知的天赋,跋涉出来。
我的家乡没有规范的风景,有随性的万物如期生长,这些原生命对我感知的影响造成了某种神秘的吸引力,没有山的原野,离不开水的稻田,捉摸不透的雨夜夜日,看不清的丰盈走向衰瘪,稀疏的田园拒绝欲望花开。
青藤歪树、鹊鸦飞人未归、 故道晚和风牧歌回 ;
斜阳依依、游子旅人、夜夜思谁?
我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像任何人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家乡一样,走到那里,就将我的家乡带到那里。但正是家乡离我太近、我有时感到痛苦,当代绘画不为家乡的人们所由衷热爱,新艺术形态发展的荒芜与落层,我感到一种文化滞后的担忧不安。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那里又有谁真正的需要和认同今天的艺术。因此,我更珍惜我生活的不同阶段,珍惜我在南昌乡村成长的童年与青少时期,珍惜我在北京的二十年的艺术生活,珍惜来自家乡一些人带给我的关注与好感,珍惜身边的挚友给予我的理解、帮助与推动。
自然环境里所有的物种的绽放与凋谢,它们不知为何会绽与谢,自然界有众多物种令人陶醉,却无从向人们解释自己。我的绘画语言并不是一种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语言,我无法按照自然事物的本性来进行艺术创作。我所关注的作品是一种诗意的呈现、是回想过往感受的心灵现实、是我游历生涯的神圣想象。我谨以对故乡、对家园的深度情感坚强持久地保存在巧智的想象力中。这种生动的感触无时不刻地成为我艺术创造力的智慧,我想这是心灵世界的诗性智慧、是寄情于现实又高远于现实的真挚表达。我把这艺术的表达呈现给我陌知的城与熟稔的人。这是来自于我个人内心的敬意,是向艺术致敬的一次感怀,以我心底的诗意及生活的现实对话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
(张思永2003年艺术笔记、改稿于2013年)
就像一片云.就像一片风景 60cm×60cm 布面油画 1999年
部分作品展示及工作室
备注:上述油画作品均为张思永1998-2003年期间创作,所有艺术评论皆为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