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传统审美情趣下的才女
到看似桀骜又自由表达的艺术家
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
突破自我的边界是非常难的
自我的边界在人受教育的过程当中
不知不觉就被归顺了
自幼学习书 法、绘画,熟读诗词文赋,23岁开始收藏古玩、字画、金石拓片等艺术品,临帖无数,过纸万千。
这样一位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才女,是如何跳脱传统视觉审美的趣味,开始更为纯粹的“内观与自省”的表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已经被她用鲜活的生命真切的感受过。
在美国生活的那些年,她看了大量的博物馆、画廊,不同的文化给予她强烈的视觉冲击,渐渐的她开始重新思考创作的归宿及生命的意义,也许东西文化相融是她自然得来的一个命题。受到了装置、抽象、观念、大地艺术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影响,加之从小学习国画,借用熟悉的宣纸、笔墨等材料与西方艺术中多样的形式内容结合,戴莹逐渐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创作的道路。
“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很多朋友都远离我,他们会有很多的思想的束缚,会诧异为什么戴莹突然变成这样了?”戴莹自己却认为她从小就有这个种子,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土壤和阳光,遇到了就一定会发芽,然后会成长,从小树苗长成大树。
方方圆圆
她在表达什么
具象与抽象、绘画与书写
塑造与消解、西方与东方
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状态
在戴莹的世界相遇
碰撞与交融
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有着严谨的理性和逻辑性的方形。而方形的造型正适合她在画面中表达沉重冷静、富于量感、秩序感和变化的要求。她不但熟知每种色彩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而且能熟练地运用这些色彩,并把这种感觉无限放大。这种形与色的相互关系,象征了一切事物存在的状态,体现了人的感情的行为方式。
圆,是佛教中一份空无与虚空,似状态中的无意识。“没有刻意去选择,这可能是我的一个愿望,希望能更好,所以是圆形的,圆的状态。”
这种几何型,戴莹认为这其实属于整个宇宙物质的本源,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图像,其实归根结底她在解构所有的形状和色彩。
圆在她心目当中,就是不想这个世界有任何的伤害和痛苦。所以戴莹一直画圆,一直做的作品都在表达圆,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哲学层面,“圆”是世界宇宙的本源,第二是从她内心层面,“圆”是对于整个人类的期许,每个人、每一个生命的期望。
不要告诉他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不能告诉的
艺术是天性
每个人都具备艺术气质
不是只有艺术家才具备
戴莹认为美育发展还是要从小孩子抓起,她认为现在中国的美育系统已经比以前进步很多了。“除了现有的美术馆、艺术馆,还应该有一些像国外那种小孩子的体验式教育,比如小朋友可以进去临摹绘画,或者是和艺术项目互动,而不是说完全是受教育的过程。不要告诉他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不能告诉的。”
为什么有些人审美好一点而有些人差一点呢?戴莹认为是审美被归顺了,为什么美术教育要从小孩子抓起,小孩子不需要告诉他美是什么,他天生就知道美是什么,他是最纯洁无暇的,所以只需要对他开放,持续这种开放的状态和开放的胸怀。
“美术是不需要教育的,所谓的美术培训都是技巧性的,训练只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技巧,和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但是心灵对美的感知力,是没有办法训练的。”
“艺术x商业”是购物中心
王牌杀手锏吗
从为消费者save time的大卖场
到替消费者kill time的多元空间
真正的融入艺术元素
而非形式主义
从近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来看,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正持续增长,一线城市中部分购物中心的艺术主题业态面积占比已上升至4%。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艺术、文化消费,同时对生活方式和商业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出现了“艺术X商业”消费模式,艺术元素怎样融入商业环境中才能真正的相互借力?
人类主体对于整个需求产生的变化比以前更多元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于除物质外的需求也在逐步升级。戴莹认为“艺术X商业”其实是来源消费者和提供消费者的一种关系。以前商家把想销售的商品陈列在空间里面,作为消费者只是过来做选择,这种关系就是很单一,并没有深层的交互关系。“现在人的需求往往不只是物质的需求,更多的是这种体验式和精神的需求。所以当艺术注入的商业项目,其实是注入一种精神,消费者在这个购物体验当中,能体会到一种跟这个商品真正全方位体验和沉浸式的感受。除了买这个商品以外,还能去体验这个商品带来的文化,以及精神上愉悦,对这个商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些商业空间照搬“艺术加持”的思路,认为在商场里陈列一些艺术作品,就能让商场火起来,其实不可取。初期消费者还会对这种形式饱有好奇和新鲜感,但这种形式更新迭代很快,如果形成一种套路而不做内容,很快就会失去吸引力。“要把一个商业一个商场盘活,不是艺术品简单的陈列,艺术品只是一种商品,我们要真的打造一个空间,要真的去运营。而且在运营的过程中,艺术家在项目当中一定是主体,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生产的剩余物。”
“大众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每一个商业项目都需要定位,不可能面对所有大众,项目的定位很重要,根据项目定位来做艺术项目。”大而全在一定程度上是做不到的,项目一定要有定位,商业定位为内容铺路。
没有真正的艺术家加盟或操盘,这种模式最终只会浮于表面,最后就是形式化的东西,新鲜劲儿一过很容易被淘汰,因为它没有活力,就像艺术家,没有活力,没有新的思想产生,没有新的作品产生,光是作品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艺术x旅游”
怎样融合发展
简单的“挪用”打动不了人心
也留不住人
只有用心去做
才能去触动对方的内心
艺术除了对商业的加持,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也开始发力,像teamlab、日本越后妻有艺术祭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戴莹认为像旅游项目跟艺术的结合必须做得生动,必须把艺术家主体植入进去,从艺术家本身生产出很多东西,在当下的空间伸展。比如艺术家驻留计划或者艺术家的项目,在一个时期,和游客产生一种互动。“3月桃花开的时候,根据这样的主题吸引一部分游客,产生观点和互动,而不是陈列式的,放一个东西进去,然后让观众来看。”
“内容多样化,不同时间段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针对不同的人群,知道他们的真正诉求,打造能让他们感受幸福和归属感的项目,这样才能真正的让他们在这个旅游的体验当中,在这个空间当中产生亲密的关系。当有亲密关系产生的时候,一切就变得那么自在,而不是一种生硬的对话和语境。”
运营非常需要用心,不管是商业还是旅游业,每个项目的落地都需要非常用心,而不是简单地陈列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挪用。
产生关系
怎么和自我产生关系
怎么和整个社会产生关系
就是艺术的归宿
艺术不光是美,亦是心灵的一种归属。做艺术项目,跟视觉没有关系,跟体验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激发受众内心里对美的向往。不管做人、做事还是做项目,开放的心态开放地做,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才有更好玩的事情。把事情“玩”好,而不是把它做好,“玩”好了自然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