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央美“跳舞的线”落地前门胡同:关于城市设计的一次集体实践

经典艺术2021-09-26 15:40:06

摘要:建筑学院的年轻人们当下正在进行着怎样的学习和实践?城市中的空间又在以怎样的姿态容纳着学生们的创作?由中央美院的学生们创作的“跳舞的线”,不仅对这一课题做出了回应,也寄托了年轻一代对城市的希望,和对未来工作的想象。

2021年9月,来自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专业的虞大鹏教授与北京前门的综合文化创意区“打磨场”,合作启动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城市设计教学实践项目——“跳舞的线”。项目位于前门东区西打磨厂街220号院子深处,由城市设计专业的学生们集体创作。9月14日,虞大鹏与同学们在作品现场展开了一场轻松又充满智趣的探讨。

5d14dc1a58eb448898bd887625cd88fc.jpeg

△位于前门东区西打磨厂街220号院的作品“跳舞的线”。

作品由鲜明的红白两色组成的中空塑料板构成,疯狂又灵动的姿态将整个空间层层叠叠地串联,没有起点,没有尽头,肆意地无限循环。关于这座院落的行走“动线”已经因“跳舞的线”这个作品而变得迥然不同。走进这里的人们,也禁不住汇入了这个由塑料中空板而生成的时空小探险。

8af7c7eff43540668ff833829deaa948.jpeg 

△作品由央美建筑学院学生集体创作,自由灵动的姿态连接了室内外空间。

“跳舞的线”这件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本科生的一次生发于课程之中的集体创作,整个过程由虞大鹏教授指导。在同学们看来,这件作品虽然看起来轻盈简单,体量也不算大,但创作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相比课堂上所设想的理想环境,打磨场220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氛围,导致最初的作品与这个空间是割裂的。“我们换了一个思路,它不一定要符合我们之前的设定;其次我们换了一种角度看待‘室内室外’,赋予它比较灵动和活跃的状态。”同学们将之前的方案打散、拆解,再重构,亲身体会到从课堂到城市再到院子的转化过程。

c645d79df8df48d38084245740cc276d.jpeg

△作品由中空塑料板构成。

作品是对中空板这种材料再加工后的无限复制生长。“这种材料本身的特性是弹性比较好,可以防水又有一点点透明性。我希望让同学去挖掘材料的各种可能性,各种潜力,做出一个自己的、有特点的作品。”经过一个暑假的设计,同学们将生成的“一条线”进行形变、弯折、再次形变、再次弯折,塑造崭新的、近乎自我生长的有机空间。无数个“无限符号”相连形成新的“一条线”,在重复与单一,繁复与统一中找到了平衡点。

694d2ec85f234ef4b270a6e7e864d509.jpeg

△由中空塑料板在不断弯曲和延伸中,创造出有机生长的空间。

在努力达到课题要求同时,同学们也是跟随自己对前门东区这片胡同区域的感知和直觉,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构建出了这件作品。“这些塑料板犹如溜回城市中心的顽童,在打磨场220院子里狂欢、越梁、上房、破门。它们就这样一夜间突然到来,也许也会在某一天倾巢而归,一天,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也许在更久远的某一天再次从城市中心的某一个角落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我们期盼它、等待它,做一个开门的人。”在一段关于作品的阐述中,一位同学这样感性地写道。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件习作这么简单,它已经容纳了学生们对这个城市细致打量的眼光,寄托了他们对未来城市设计工作的热切渴望。

e20eec6003944ca2997cd0a696d1d9ec.jpeg

△“跳舞的线”在室内外空间自由穿梭。

在中国建筑系的学生中,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学生向来是颇具艺术基因的。“跳舞的线”将学生们的这一特点挥洒得淋漓尽致。虞大鹏教授认为,城市设计本身就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介、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美院在这个体系中确实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环境变得更美,在这个过程中,让艺术的功能在其中能够有所体现。”中央美术学院深厚完备的视觉艺术资源与人文传统的优势,能够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审视当代城市的发展,打造具有艺术人文特点的城市设计学科体系。

22bf17214cc948b7b0bcaffbc762983d.jpeg

△交流会现场。

45d33fb96352485fb4a01d87f37c54c9.jpeg

△虞大鹏教授在现场接受采访。

同时,虞大鹏教授特意强调,需要打破人们对美院建筑系学生的一些刻板印象,例如会认为他们的作品重艺术而轻理性。实际上,建筑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这其中的城市设计又是一门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学问。因此,真正的“艺术”特质并不见得体现在外在的浮夸形态上,美院的建筑设计可以是丰富多元的。“要想‘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普通之中体现不普通,要求是很高的,不仅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学习、去实践,也需要人们整体艺术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8942ab2427b24c74be868c8e79e3f082.jpeg

△虞大鹏教授与创作学生合影。同学们被授予“城市发现者证书”。

当下,中国城市建设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城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专业的综合集成,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跳舞的线”则恰巧是这样的一个寓言、一个代表。它看似一场小小的课外实践,却承载了学生们对材料、结构、空间、社区、艺术等等的探索和融合,几乎包含了城市设计工作中要涉及的各个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寄托着师生们对人类生存环境永恒的爱与关切。有灵魂的设计总是能够以小见大,赋予城市无可比拟的美与价值,这也是该项目实践所要一直追求的方向。

【关于虞大鹏】

0c000c7718564f21b808a2f4dfdfbc3d.jpeg

毕业于同济大学,2005年获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目前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城市设计与规划系系主任、建筑学院7工作室责任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研究方向着力于城市设计与基于城市研究的建筑设计、城市更新、艺术园区建设、公共空间营造、传统村落更新与保护等方面。

【关于打磨场】

cf24e7f276b5475eac4c63b9f4a98225.jpeg

作为北京核心区域首个以“老胡同、新生活”为目标的综合文化创意区域,“打磨场”致力于打造一个前沿艺术和设计融汇,先锋音乐、影像交流融创的城市文化腹地。希望通过提问、探讨与思考,深入城市复杂的肌理,洞察城市人文生活细节,聆听与观察城市生活的真实意义,探索城市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