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第三届“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由国科大艺术中心主办,主题为“开创与拓展新时代艺术与科学审美教育体系”。
国内外80余位艺术与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会,20余位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论坛通过多维度探讨,共同推进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构建艺术与科学审美教育体系。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副校长杨国强,校长特别助理胡中波出席论坛。论坛由国科大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国科大重庆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石自东主持。
董军社致辞
董军社在开幕致辞中,对艺术中心主办的此次论坛给予充分肯定。董军社指出,中国科学院提出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前辈曾与吴冠中等艺术家有过多次的沙龙探讨,前瞻性地为科教融合、科学与艺术跨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指出了有效路径。
“ 董军社表示,第三届“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学术论坛的举办,为科学家与艺术家搭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研讨平台,也为不同学科、专业的各院校建立了更为广泛的沟通渠道,论坛汇聚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加强与提升了国科大的艺术教育教学力量。论坛的举办对于分享新时代艺术与科学审美教育体系的创新经验,促进高校美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自2019年以来,“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盛会。论坛依托于国科大高端的科研资源和科教融合的创新教学体系,广泛凝聚学界及社会力量,旨在通过高水平、多元化、跨学科的交流,分析当下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的动态与趋势,共同探讨艺术与科学跨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石自东讲话
“ 论坛发起人石自东表示,在疫情防控形势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得益于校领导及各院系与职能部门鼎力支持,本届论坛才能顺利举行。论坛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极大的关注和大力支持,顺利地进行了又一轮深入探讨,艺术与科学又一次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对国科大的艺术教育,共同构建艺术与科学审美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石自东说:“论坛中很多观点很有建树,也非常具有文献价值。这些资料都将成为国科大艺术学科建设非常珍贵的文献。我们将在会后对‘艺术与科学之问’国际学术论坛历届的论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并出版,将我们论坛的成果进行更有效的分享。”
本届论坛学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长祖拉布·采列捷利(Zurab Tsereteli);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院长、原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副部长柳巴文·安纳托利(Lubavin Anatoly);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法国海军官方画家委员会副主席米歇尔·金(Michel King);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校长冯达旋(Daxuan Feng);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协会主席,前法国经济部部长、法国里昂市市长Michel Noir经济顾问弗雷德里克·伯纳德(Frédéric Bernard);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公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十届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王立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中国油画艺委会荣誉主任杨飞云;原云南艺术学院院长、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卫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晓波;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象群;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卢禹舜;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第一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洪;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原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宁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庞茂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
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部分,排序不分先后)。注:本届论坛线上线下发言的专家学者有王立生、祖拉布·采列捷利(Zurab Tsereteli,俄)、米歇尔·金(Michel King,法)、柳巴文·安纳托利(Lubavin Anatoly,俄)、曲胜春、王次炤、吴为山、潘公凯、杨飞云、吴卫民、翁羽翔、石自东、崔彤、高光天、宁强、郑晓华、王昌燧、刘悦笛、张然、吴宝俊、弗雷德里克·伯纳德(Frédéric Bernard,法)、丹尼尔·德弗兰奇斯(Daniele Defranchis,意)(按学术报告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本届论坛开幕的同时
中国科学院大学
《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
优秀学生作品展
在雁栖湖校区西区教一楼正式展出
《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
是面向国科大学生开设的创新性课程
授课期间
学生围绕“艺术与科学”主题
结合自身所学专业
借鉴当代艺术的综合表达形式
创作出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艺术作品
“ 从中学到大学,我接受最多的是科学方面的教育。对艺术欣赏与感知能力,还只是停留在中小学通识教育的朦朦胧胧水平。尽管嘴上说着艺术不是无用的,心里却对它没有什么记忆了。所以每当看到一些艺术作品,感觉好像就是那样,有什么好欣赏的,不就是个雕塑,不就是幅画吗?
现在看来不是这样,从古埃及的壁画、古希腊的陶器与雕塑到如今的各种现代艺术主义和风格,都体现着人们为表现各种形状对称、几何构图、色彩和谐感知做出的努力。人有五官,听有音乐、闻有香水、尝有百味、说有演唱,但是到了眼睛,很多人却忽略了对形与色的追求。而在石老师的课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学会去欣赏艺术品的构图与色彩搭配。
艺术促进科学的案例很多,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艺术思想总会发现科学的盲点和进步方向,总是为科学的应用提供了新奇的思路。此时,我更能体会一个等式——“科学+艺术=奇迹”。
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完全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它像细密柔和的春雨,轻轻地流淌了我每一个“角落”,在我的科研和生活中逐渐体现出来。在高等光学课上,我也有幸为同学们分享了PPT制作的经验,包括配色和图形编辑。我也向大家普及了石老师课堂教导的色彩法度、几何构图,希望不仅和大家分享PPT制作的一些小收获,也让大家知道原来在暗中支配我们做出和谐的搭配方案的力量,就是艺术。
——唐鸿洋 光电学院 光电工程专业”
“ 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看,我在上这门课之前一直认为艺术创作是基本功的积累加上灵感的爆发。在上完课之后,我了解到如今的艺术创作也有诸多借鉴于科学研究。
当今的艺术作品也早已不拘泥于在纸上、布上、墙上或雕塑等,它还存在于更多形式中,如虚拟现实、游戏设计、光影、荧幕中。它们也都是艺术的载体,需要我们做背景调查、资料分析,不断试验不同的创作材料、创意角度,像科学一样不断地探索艺术存在的可能性,探索未知的领域。
金国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 我一开始选这门课,是想在国科大这个科研氛围浓厚的地方寻一片自留地。过去家里叔叔伯伯从事艺术行业,耳濡目染了解一些,但不清晰。
石老师的课用代表性作品,把美术史的脉络迅速串联,鼓励我们用不同专业的身份建构去表达艺术。我惊喜在课堂见到那么多不同视角的艺术表达,从而窥斑见豹推测出作者们性格乃至思想的一小部分。
在这门课上,同学们天马行空想象的碰撞,作品里片刻情绪化的外现,一次又一次点亮了我看世界的眼睛。
——王心雨 外语系 英语口译专业”
本次展出的100余件国科大师生作品
均来自此门课程
让我们看看本次展览
指导教师石自东怎么说
在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鼎立支持下,2020年3月公共选修课《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率先在国内面向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以理工科为主的博硕研究生开设。本次展览的作品是由选修这门公选课的学生完成的。在题材与主题方面,有别于艺术类院校学生作品的视角,这些作品把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融合到创作与创意设计中,呈现出独具理工科学生特点的艺术作品。作品以“艺术与科学”为主题,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展现了国科大学生优异的综合素养及创新精神,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展现了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富有社会担当的优良品格,同时也竭力为校园文化做出微薄的贡献。
《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是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对国科大科教融合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举办首届“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同诸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探讨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在做了充分准备后才开设的。课程围绕艺术与科学审美教育进行创新设计,根据审美实验课程的选题需要,侧重于艺术与科学元素和原理的关联,打破专业界限,将范式的艺术与艺术史论知识以插叙和倒叙的方式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由基础理论的概念思维、逻辑、理性拓展到想象、创新与激发感性活力的实践能力训练,让理工科学生掌握最为简捷的切入艺术审美的方式。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至善、至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抽象与具象思维的转换;挖掘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潜质,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埋下艺术与科学审美的种子,在新时代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使之成为未来的科学大师。
本课程开课至今,已累计收到学生作品1500余件,论文及创作报告450余篇,这一次展览展出的学生作品仅是众多优秀作品的一部分,学生作者来自于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化学、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非艺术专业的众多科学领域。他们从艺术零基础开始,经过33节课的有序课程训练,围绕“艺术与科学”的主题,从科学视野出发,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借鉴当代艺术的综合表达形式,通过绘画、摄影、拼贴、模型、电脑制作等多种综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理工科特色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另外的自己”,同时也为能在科学研究中探究艺术美感而感到兴奋。这也充分展现了国科大学生勇于跨学科学习和善于攻坚克难的优秀学术研究品质。
构建艺术与科学审美教育体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个历史使命任重道远。目前《艺术与科学审美实验课程》仅仅是个开始,希望此次展览能为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的学术前沿探讨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和参考,抛砖引玉,诚请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加盟和批评指正,共同开创与拓展艺术与科学审美教育体系,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创造性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
让我们一同欣赏下部分优秀作品
注:部分学生概念方案及作品局部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研究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棋 资源与环境学院 自然地理学专业
△刘国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
△燕紫婷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 石自东
2021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