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新闻详情

邱志杰“不羁之旅”愚人节登陆荷兰Van Abbemuseum

经典艺术2017-03-07 13:53:17

邱志杰个展《不羁之旅》将于愚人节登陆荷兰Van Abbemuseum。此次个展《不羁之旅》是Van Abbemuseum首次对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邱志杰艺术生涯的综合性回顾。本次展出了其涉及众多创作媒介、时间、地域的作品及文献,近距离描绘了这位博学多识的艺术家的风貌。邱志杰的作品和其对生活更广阔的、历史性的理解紧密相连。他在艺术教育和创作中,不断发展“总体艺术”的理念,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如何成为阐释改变、传统、及全球化的强有力的引擎。

展览将于4月1日星期六下午四点开幕,届时Van Abbemuseum馆长Charles Esche将致欢迎辞,策展人Davide Quadrio将致开幕辞;艺术家邱志杰也将与策展人Annie Fletcher对谈。

展览时间: 2017年4月1日 – 2017年9月24日

1488852899718.jpg

邱志杰  水墨拓片 ”世界尽头的思想“系列地图之一  2016

邱志杰的作品应该被视作一系列永不完结的旅程,这也是展览呈现的主旨。无论是他自己对于卷轴绘画的重新演绎,或者是他的西藏之旅,抑或是他对于现代化标志南京长江大桥的回应,都是其对于不同传统元素进行的保护、创新及改革。

他的艺术之旅得益于其杰出的创造形式的能力。他作品的个体图像和形态保持了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可识别元素,并将其应用于完全当代的场景中。由此,邱志杰打破了西方现代主义所诠释的过去的禁锢,转向收集整理古代思维方式,并将其转化为去现代主意的、全球化的文化现状。了解他如何从一个中国文人出发,综合运用但不断深化、超越现代主义思维,是了解邱志杰作品为何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邱志杰(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亲身经历了近几十年在中国发生的极速变革——中国开放国门,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进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时刻影响着全世界;其近年的历史既包括了向世界学习,也包括了内在创新。这种文化碰撞是邱志杰艺术作品的基础。他运用特定的传统绘画方式进行创作,例如书法或传统手工艺,并把他们推进到当代语境之中。因此,它们不但没有成为新时代的受害者,反而成为了看待当下现实的思考系统,至少使其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语境中,他成为了贯通的艺术家的理想代表——他既是艺术家,也是教育者、政治活动家,把最丰富的想法和活动变成更强、更坚决、更深远的当代世界的姿态与图像。

1488852909431.jpg

邱志杰,纹身 1,1994.

1488852917482.jpg

邱志杰, 虹1, 1995

面对在欧洲语境下传达邱志杰作品中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文化传播人Francesca Girelli和由宓,与策展团队共同出版了本图册,为我们呈现了进入邱志杰艺术创作的清晰脉络。

活动及项目

本次展览将与讲座、工作坊、导览同时进行,为观者带来不同世界的交汇体验——中国式智慧和西方哲学传统、过去与现在、日常生活与艺术、工艺与新媒体等。

策展人

Charles Esche, Annie Fletcher, Davide Quadrio.

合作伙伴

本次展览的合作方及巡展机构包括: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Genève (15.02.2017–28.01.2018, 联合策展人Andrea Bellini),Lunds Konsthall (16.02 - 27.05.2018, 联合策展人Åsa Nacking)

赞助方

本次展览赞助方包括Fonds 21及常青画廊Galleria Continua

关于Van Abbemuseum

艾因霍芬的Van Abbemuseum是欧洲顶级的当代美术馆之一。美术馆拥有2700余件艺术品的国际收藏,其中包括Lissitzky、Picasso、Kokoschka、Chagall、Beuys, McCarthy、Daniëls、Körmeling的重要作品。美术馆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在艺术和社会领域提出问题。开放的态度、包容性、信息互换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致力于并鼓励参观者思考多元的主题,例如收藏品作为文化“记忆”的角色和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我们展开众多国际合作及交流,Van Abbemuseum得以成为一个文化传播的融汇点,一个好奇、灵感、和想象力的本源。

Van Abbemuseum,

Bilderdijklaan 10, Eindhoven.

www.vanabbemuseum.nl

开放时间

Tuesday to Sunday 11.00 – 17.00. Thursday 11.00 - 21.00.

条评论
评论

查看更多